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有关纪实文学失实的诉讼和笔墨官司层出不穷。确实有人打着纪实文学的旗号弄虚作假、混淆视听,但除此之外,对纪实文学的文体特性缺乏认识也是引起诉讼和争议的重要原因。纪实文学的真实可从三个层次上加以认识:物质世界的本相;作者体验的真切和感情的真挚;读者的认同。客观性不是纪实文学真实的唯一标准,为实现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双重生命,一定程度的想象和加工必不可少。纪实文学可分为“完全纪实”和“非完全纪实”两大类,它们有着不同的真实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既有文学的历史中 ,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的地位不相匹敌。在传统文论的“文学”概念中 ,纪实文学也处于缺席状态。纪实文学在文学理论中的“归位”应首先从“叙事”着手 ,即遵从故事、本文和叙述三要素优先的原则 ,然后才是“虚构”与“纪实”之分。纪实文学作为“叙事纪实文学”,与“叙事虚构文学”相比 ,最能体现“摹仿—再现”的美学精神。其三种主要文体的相对年轻性 ,则孕育或已表现出非凡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纪实文学的情节反映的是生活中发生过的事件。司法实践中有以纪实文学作品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事实为由而拒绝对纪实文学作品的情节予以保护的案例。但应看到,这些事实进入作品成为作品的情节、成为作品的内容之后,就已经成为作者的表达;作者为把这些事实固定下来付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劳动。因此,纪实文学作品的情节有资格获得著作权法的保护。对反映客观事实的情节不予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必然会产生荒谬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纪实文学艺术创新谈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纪实文学作品出现了散文化、大篇幅的小标题,它既体现了复古倾向,又有创新性,同时,从字数上看,它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作品标题的循环状,即少——多——少——多;新时期纪实文学将议论手法普遍化、议论内容醒目化,并超常增大议论篇幅,又构成了一道瞩目的艺术风景线  相似文献   

5.
本文论及的纪实文学,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报告文学和纪实小说(含非虚构小说、口述实录小说,报告小说等),二者形成当代纪实文学热潮。尽管同属纪实文学的范畴,其间还是有较大区别的。报告文学要求作者严格遵守现实生活中人或事的具体细节真实进行创作;而纪实小说则可以在大原则真实的基础上,融入作者一定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 当代纪实文学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文学的初期,即以《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为代表的一批作品,然而它的主要成就取得则是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这是当代纪实文学的高涨期。一方面是除报告文学以外的其它纪实文学样式相继涌现;另一方面是以1988年“中国潮”报告文学征文为标志,报告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形成的时间,尤其是作为一般文学热潮形成的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学的整体化转型和多元化嬗变中,纪实文学也出现了个人化、日常化、世俗化的叙事倾向,从某种程度上对主流话语和宏大叙事长期忽略、回避甚至遮蔽的社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真貌,给予个人独到的观照和认识,提升了纪实文学的审美价值。但纪实文学的主体精神与内在品格却依然在坚持知识分子良知写作的作家中得以保持和坚守,彰显出他们维护正义、关怀民众、积极干预社会公共利害关系的人文精神。处于传媒时代的纪实文学,其创作、传播以及接受方式必然再次经历“信息科技”革命的冲击与推动,“影视纪实文学”、“网络纪实文学”以时空表现的最大灵活性、便利性和视听合一的独特效果,形成纪实文学新的审美形态,开拓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7.
对于纪实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在我国存在不同的看法。作品是作者创作的。著作权制度的宗旨是保护作者的权利和鼓励创作。一般情况下,著作权属于作者。我国《著作权法》也在特定的情况下,把著作权归属于作者所在的单位或者委托人。纪实文学记述的事件,是曾经发生过的事实,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对于纪实文学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仍然可以在辨明作者之后,依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和杂文大师的鲁迅,实际也是纪实文学大家。他的纪实创作不但几乎占其全部创作的一半,而且也体现出“主体虔敬”“题材庄重”与“守真求实”等特色。他在这方面所开创的传统,与其小说、杂文等一样,不但为中国现当代纪实文学奠定了基础,而且给后世以深远影响。我们应高度重视鲁迅精神在当今纪实“大文学”中的继承与发展,及其在纪实文学创作与理论建构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困扰纪实文学发展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实文学在新时期迅速崛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给纪实文学的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扰。如文体特征的矛盾与作家的两难选择;过分追求新闻性与功利性,导致文学品位失落;失真、媚俗,缺乏艺术个性和史传意识;难于把握纪实文学的“虚构”度;纪实文学作家常被官司所困扰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必将促进纪实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60万字的报告文学《8.23炮击金门》,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40年前炮击金门的纪实文学作品。“炮击金门”——中国当代史上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在书中得到全景式、大跨度和多角度的真实再现。驾驭这部大作的是一位自称好钻“牛角尖”的中年人——北京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沈卫平。他以注重现实、着眼未来的眼光审  相似文献   

11.
延安大学校友、书法家赵学敏先生,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人生历程紧密相联并且互为表里。他自幼研习书法,有着扎实的童子功,后转益多师、博采众长,形成了以“雄逸”与“秀逸”为基本审美特征的书艺风格。他还提出“人民书法’’的理念,他的作品始终贴近时代、贴近现实、贴近人民,书法造诣达到了创新、时代精神和书家人格修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2.
陆振生 《金陵瞭望》2005,(23):47-47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是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指导我们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指针。近年来,金陵科技学院党委宣传部在“三贴近”的方针指导下,认真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初始的纪实文学 ,大多采用报道、集录、研讨的方式叙事 ,从学科兼融的叙事策略上看无可指责 ,但因缺少情感体验削弱了作品的艺术质感 ,是无奈的叙事选择。“亲历叙事”重视切身体验和场景描写 ,强化了作品的文学性。口述实录是最为新鲜奇特的叙事方式 ,作者在叙事中自我放逐 ,将自己置于受话人的地位 ,却又是整体构思的把握者。替百性立传和“集束”式结构 ,也是口述实录叙事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14.
“多读深思,虚静而非无为”解思忠是山西万荣人。一位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道出了人们的共识:“从农村到城市,从学工到文事,从专业技术人员到政府高官,有胆识而又不失其本色,置身宦海却又能秉笔直书,在人生的道路上,他既富有激情又充满理性,多读深思,虚静而非无为,所以才有了思想的高度和文字的多产。”解思忠巧妙地将建筑的理念融入到人文素质的建设中去,20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写作,光长篇小说、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就出版了8部,他的代表作———“国民素质三部曲”,在海内外华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由此称他为“国…  相似文献   

15.
长期处于“亚文学”地位的纪实文学在20世纪末的崛起和繁荣,是当代中国最重要和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纪实文学成功地记录了时代的变革,同时获得了自身从边缘到主流的历史性变革。而这样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西方“新新闻主义”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三贴近”,是指整个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最近,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国宣传思想战线“总结经验,深化改革,在“三贴近”上取得新进展”。这是中央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厚望,自然也是为进一步做好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指明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纪实文学由80年代中期刘心武的《5·19长镜头》开其端后,到90年代形成纪实文学热潮:继1993年前后的“毛泽东热”后,又有各出版社争相出版的大型纪实文学丛书,如新中国纪实丛书、二战纪实丛书、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回首20世纪纪实丛书和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丛书等等。这些丛书多的每套达20多种,少的也有好几种;同时,也出现了以写纪实文学为主的作家如权延赤、叶永烈、邓贤、郭小东和张步真等。然而,纪实文学究竟是一种什么体裁?其性质和特点如何?它与报告文学、传纪文学和通俗文学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似乎很少有人去考虑、…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一再强调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可见“三贴近”是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也是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著名美国记者、报告文学家埃德加·斯诺在其新闻报道及报告文学作品中,折射出敢于舍生取义、追求真理、献身正义事业、刚直不阿、敢说真话、淡薄名利、诚实、正直、客观、独立思考以及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今虚假报道不断、纪实文学创作出现危机的现状下,斯诺精神可以成为某些记者和纪实文学家的镜与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新时期报告文学包蕴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成了贯穿整个新时期报告文学的一根红线,它不仅是作品的有机部分,也是构成作品的内在风骨。民族精神使新时期报告文学在发挥自身真实性的同时,比小说、诗歌、散文等更贴近时代和人民,因而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它表现在知识分子题材、体育题材、有关记叙“两弹一星”的作品、改革题材中,甚至问题报告文学作为中国特定时代的产物,作为爱国精神的另一表现形式,也同样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