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萍 《理论界》2006,(8):66-67
宏观调控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而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真正实现宏观调控的法治化,就必须健全宏观调控法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我国宏观调控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2.
1 审计监督作为整个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高层次经济监督,有助于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前提条件是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以运用和完善市场经济的积极方面,避免和克服其缺点与消极方面,使社会总供给及其结构与社会总需求及其结构相互协调,达到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基本平衡的目的。为此,就必须依靠经济监督体系来及时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制约不合理的经济运行,从而预防和解决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财政赤字、投资膨胀、消费超前、信贷失控等重大问题,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在我国审计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时期。这一时期的宏观调控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又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因此,必须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要求,弄清这一时期宏观调控的作用,明确其特点,解决存在的问题,加强和改善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逐步建立健全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体制转换时期宏观调控的特别重要性 国家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各国的基本国情不同,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除了具有共性以外,还有自已显著的个性。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处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的过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除了要解决市场经济运行中政府必须调控解决的一般性问题外,还具有以下特殊的重要作用。 第一,促使市场充分发育、我国经过10多年的改革,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较还有距离。最关键的问题是市场发育的不充分和相互之间的进展不协调。就商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相比较,商品市场发展较快,要素市场明显滞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我国社会经济运行的总体模式出发,提出确定社会供求总量的内容和范围,并进一步分析了社会供求总量在短期和长期内如何实现静态、动态与结构的平衡。从经济运行模式看,供求总量短期内静态平衡的实现主要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而长期内动态平衡的实现则通过不平衡状态下的变动和调整。但总量的静态与动态分析无法确定各经济部门间能否合理分配经济资源和协调产品供求结构,因而需要进行结构分析,以建立各部门间供求结构和生产水平相互协调的全面平衡。  相似文献   

5.
刘伟 《学术月刊》2012,(3):69-74
中国经济增长失衡最为突出的特点在于,既面临巨大的通胀压力,同时又面临严重的经济增速放缓的威胁。虽然通胀绝对水平并不突出,但由于其成因复杂,使相应的宏观政策的有效性遇到了严重挑战;虽然增长率并不低,但由于需求疲软,特别是导致需求不足的结构原因深刻,使持续均衡的增长面临严重困扰。针对这种失衡的复杂性,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相应的调整:(1)总量政策从强调首要目标向突出各目标间的均衡转变;(2)财政政策从突出扩张效应向更为兼顾风险转变;(3)货币政策从突出反通胀向兼顾增长转变;(4)货币与财政政策从"松紧搭配"的反方向组合向逐渐缩小反方向程度转变;(5)汇率政策从强调国际收支目标向首先服从国内宏观经济根本目标转变。当然,要提高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宏观调控方式上要推动总量与结构、需求与供给、货币与财政、中央与地方各方面的协调,而这种宏观调控各方面的协调只有依靠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才真正具有体制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但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7.
一、完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中的政策协调与传导体制,是强化区域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关键宏观经济调控体系大体上有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一是宏观经济决策体系。这是指政府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采取重大决定的程序、方法和制度等。这些决策内容包括:经济、社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财政税收政策(收入和支出的预算,税率水平);金融物价政策(信贷总规模、利率及物价控制总水平);以及重大项目建设、有关发展改革全局的重大政策措施等。目前,我国的宏观经济决策一般都是通过综合平衡(即供求总量和结构的平衡)的方式来完成的。一般来说,供求总量平衡和供求结构协调是宏观经济决策的作用核心。就一个省区来说,由于作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一  相似文献   

8.
所谓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对接,是指在既定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传统公有制模式的基础上,围绕公有制的本质要求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通过创新公有制实现形式,实现公有制本质及其实现形式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一、有效对接的基础: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市场经济同传统的较单一公有制结构确实难于兼容,但却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元多层次所有制结构存在着深刻的互补关系。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效运作的基础。单纯的市场经济并不能保证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其本身存在固有的缺陷。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9.
实现粮食的供求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 ,也包括区域平衡以及品种结构的平衡。在粮食问题长期没有很好解决的情况下 ,我们的努力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粮食供求总量的平衡上 ,现在粮食供求的区域平衡问题又突出表现出来。 1 995年 ,在中央宏观调控下 ,开始着手解决粮食的区域平衡问题 ,通过中央和省两级平衡 ,实现市场条件下的全国平衡。然而 ,实现中央宏观调控下的粮食区域平衡 ,正值我国工业化中期阶段与城市化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的时期。这一时期全国性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并举推进 ,同粮食供求结构的重大变化联结在一起 ,造成我们在着手解决粮…  相似文献   

10.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国民经济宏观控制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应有的主题。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两个方面。但是,一直以来,我们在理论上仅重视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研究,在实践上对供求平衡的宏观控制也偏重于总量平衡控制。西方宏观经济学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研究,虽然在方法上比我们更为注意进行动态分析和定量分析,但也仅仅局限于总量平衡的描述。其实,要真正实现国民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仅在数量上平衡是远远不够的,而想单纯凭  相似文献   

11.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是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提出来的新任务、新课题,也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新秩序包括:“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运行机制,及其相应的法律体系、规章、制度,还有新的道德规范等。这是一个贯彻改革全过程的动态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较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现仅就当前在治理、整顿中要注意从几个方面逐步建立新秩序,谈几点看法。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宏规调控体现国家调节职能,是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主导环节。宏观调控根本任务,就是保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为培育市场和搞活企业创造良好经济环境。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实际上是社会生产与消费关系在市场的反映。这种关系是否协调,又是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是否协调的重要标志。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基本平衡,国民经济就协调、稳定发展,如果失衡,整个经济生活就会出现紧张、紊乱。建立新秩序要求有一个供需总量基本平衡、或供给路大于需求的经济环境,一方面避免大的经济波动、影响正常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新秩序内在机制的建立。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要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就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对外贸易与对外贸易管理政策的有效性若干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基层单位强进口意向:总供求结构不平衡 1.计划经济体制下短缺的性质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总量短缺一般是由结构性短缺引起的所谓短缺,并不是指一切投入品供给的短缺,而是指导此“瓶颈”投入  相似文献   

13.
经济宏观调控与经济法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宏观调控与经济法制建设郭维奇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建立与发挥作用的必要前提的宏观调控,离不开法律的引导、规范、保障和约束。把握宏观调控与法制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及合理化调整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和数量比例趋向协调平衡的过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产业之间结构不协调,产业素质低下,结构重组与存量调整障碍重重,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且组织结构水平低,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等.产业结构要实现合理化,必须彻底进行产权改革,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其制度前提和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国进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初步实现了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但分税制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急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1 “转移支付”的含义,是指把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转移给地方政府,以保证全国各地都能得到起码标准的国家基本服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的重要步骤,是与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配套的财政再分配制度,既是国家均衡地区差异,保证各地基本需求的机制,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它对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促进各地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每一个国家的各个地区之间,由于自然的和历史的条件不同,表现在财政状况上,有的地方收支有余,有的地区收不抵支,这就需要国家采取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的方法,促使各个地区都能获得俱证社会发展和享受国家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纵向平衡,是指  相似文献   

16.
(一)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方面,并非应急措施。中央银行调节宏观经济的目的,是保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和构成上的平衡。因此,一方面中央银行需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从而调节社会总需求,进而对产出、物价、就业及国际收支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还必须通过信贷政策及利率杠杆调节信贷结构与市场融资结构,从而调节投资结构、消费结构、生产结构,进而对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产生影响。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的金融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证是国家与市场的结合。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如何使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既克服和弥补市场失败,又防止和避免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过度或不足,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均衡发展,这是一个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今天,研究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宏观调控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任何社会经济形态中,劳动力资源的配置都是在特定的模式下进行的.劳动力资源能否实现总量配置、部门结构以及微观组合的优化,在社会制度既定的情况下,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模式.所谓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模式,是指劳动力资源实现配置的基本方式,或者说,是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具体形式、手段和运行机制的总和.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模式作为一个有机的  相似文献   

1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这场危害严重的金融危机,世界各国纷纷寻找出路以渡过难关。新的全球金融危机治理时代已经到来。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也应顺应金融全球化趋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方式,明确结构协调和总量平衡相结合的宏观调控目标,根据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关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内部与外部两个均衡,不断规范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相似文献   

20.
由于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国外学者对公共产品理论的论述无法揭示公共产品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公共产品供求平衡不仅是指总量平衡,而且是指结构平衡.供求结构平衡是实现供求总量平衡的基础.供求总量上的不平衡比较容易为人所认识,而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却往往被人忽视,而且,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危害更大.其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供求结构上的不平衡常常被供求总量上的平衡或不平衡所掩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