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的空间特征客观存在,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新时期扶贫攻坚的基本目标之一。本文以空间贫困理论为基础,以川滇连片特困藏区为研究区域,在客观描述研究区贫困的阶段性特征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四大空间特征进行解读,提出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辐射带动、以生态农牧业为基础的产业托底支持、以生态补偿为保障的制度扶持、以生态服务商品化为持续动力的扶贫综合路径。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相对贫困治理阶段,扶贫工作方式由集中作战调整为常态推进,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进入平稳转型阶段。后扶贫阶段的相对贫困已经转变为多维度贫困、发展型贫困,并具有长期性、脆弱性、动态性等新特征,为此,应全面厘清我国相对贫困治理的历史逻辑、制度逻辑以及现实逻辑,着重从巩固脱贫成果、增强发展韧性、强化扶贫产业功能以及注重发展的平衡性等方面综合施策,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贫困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了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上的收入分配分组数据评估我国农村贫困的方法,并使用国际上应用广泛的几种贫困指数,对我国农村贫困进行了评估。计算结果说明,在绝对贫困线之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目前大约为2500万左右,贫困发生率大约为3.1%,如果使用所选择的相对贫困线,则贫困人口与贫困发生率都显著增加。同时在所考虑的几种贫困线之下,所有贫困指数都趋于上升。这说明我国农村贫困问题持续朝严重的方向发展,这种变化趋势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贫困现状与特征:基于等值规模调整后的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的数据(CGSS 2010)并采用家庭等值规模调整的新方法对我国贫困程度进行重新测量,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中国贫困测度方法,并通过分组分析详细地剖析中国的贫困结构特征,最后使用logit和tobit模型分析了影响贫困的因素。我们发现,在测量我国贫困状况时,按照家庭的组成规模和人员结构而进行等值规模调整是非常必要的,调整后的我国贫困率为5.8%,是不经过等值规模调整时的近一半。已有的很多文献中没有考虑家庭资源共享等情况测量出来的贫困率严重高估了中国的贫困水平。此外,数据分析印证了劳动收入对一个家庭脱贫的重要性。家庭中就业数量和质量越高,贫困的概率越低。  相似文献   

5.
2021年我国贫困治理进入新阶段,即相对贫困治理阶段。相较于绝对贫困,现阶段贫困治理更关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等相对贫困问题,因而,探索建立现阶段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并提出有效对策是亟须解决的问题。通过对相对贫困治理对象及治理方式的界定,探索乡村振兴与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互动机制,从乡村振兴战略与相对贫困治理融合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变迁对个体生活历程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中普遍存在着因为工程建设而形成的大量非自愿移民,包括水库移民、生态移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城市拆迁失地移民等,他们都经历着直接的职业、环境等多方位的改变,并承受着因为社会政策和外来力量的介入导致的失业、贫困等问题。本文以南水北调库区湖北和河南三县的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描述了库区移民贫困的基本状况,以此为案例,将介入型贫困作为一个新分析框架,探讨社会变迁背景下移民的贫困问题,认为社会变迁通过影响正规和非正规人力资本失效、致使移民人群能力受损、进而导致介入型贫困。相应的,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应该高度注意影响人群的能力再造,这是保障相关区域和人群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全文结合社会黑心型期和经济黑心轨期的客观情况和具体特征,主要从区域经济发展及城乡差别、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学生家庭情况三方面入手阐述并分析了我国贫困大学生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卢健 《经营管理者》2013,(16):103-1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提高,但以区域贫困为基本特征的大量乡村贫困依然存在。为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落后状态,因此对乡村区域性贫困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将主要从制度方面对乡村区域贫困进行分析并给出可行性的经济增长战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普遍生态贫困,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生态问题及导致原因不同,相当比重城市生态治理走入注重表面、短期成效的误区,需要从观念、经济机制、产业安排、规划建设、市民意识行为等方面综合、持续推进城市生态脱贫工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国为背景,分析了托达罗模型的普适性以及在中国所"遭遇"的三重变异;在此基础上,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必要修改,并以此为逻辑主线,分析了农民工在社会身份、社会地位和制度上的三个方面的边缘化特征以及所衍生的经济贫困和人文贫困。提出,通过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调整和完善社会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的塑造最终解决农民工的贫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新的贫困现象和贫困群体,老年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上升、失地农民陷入贫困、大量农民工处于救助的真空地带、单亲家庭及其儿童贫困日益严重;在职贫困凸显。这些新贫困现象及其新贫困群体的出现,使我国目前社会救助制度面临新的挑战,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社会救助制度不断完善,积极应对新挑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与社会要求,为全体社会成员织好最后一道安全网。  相似文献   

12.
生态保护意味着要限制利用生态资源,这毫无疑问会给生态保护地区的群众的生存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贫困便是其中的影响之一。在实践中,也确实存在一些群体因保护生态而陷入生存发展困境的生态保护型贫困现象。这类贫困的产生与生存发展模式的改变以及对新的生存发展模式缺乏适应性和可持续性密切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重要方面,精准扶贫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利用生态保护地自身的资源和生态受益地区转移的生态补偿等资源解决生态保护和扶贫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生态保护型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们采用国家统计局的农村住户调查和世界银行的专项村级调查数据,通过分析贫困村确定的准确性、决定因素以及贫困人口的覆盖率来评价中国农村扶贫计划中村级瞄准的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尽管越是低收入组的村被确定为贫困村的可能性越大,但贫困村覆盖不完全和非贫困村被定为贫困村的问题依然比较严重。总体而言,以收入为标准和在精确瞄准状态下应该被确定为贫困村的村中有48%的村没有被瞄准。确定贫困村的主要决定因素是收入水平、贫困发生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偏远程度等,这与中央政府确定贫困村的原则和推荐方案是一致的。2001年,有59%的极端贫困人口居住在贫困村内,但这一比重在2004年下降到51%。与其他地区和非贫困县相比,西部地区和贫困县确定的贫困村覆盖了更高比例的贫困人口。总体上看,由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以及非贫困县更大的瞄准错误,村级瞄准并没有比县级瞄准覆盖更多的贫困人口。中国政府扶贫部门需要在非西部地区和非贫困县改善贫困瞄准方式和提高扶贫机构的能力,提高瞄准的准确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4.
王雨 《经营管理者》2011,(12):14+12
新中国的发展史,亦可以说是一部与贫困做艰苦卓绝斗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报告从总结陈述中国贫困的历史演变入手,从空间分布等角度体现了我国贫困问题中的最艰难的部分——特殊贫困地区,即老少边地区的贫困问题。接着尝试从各个角度对特殊贫困地区贫困进行剖析,最后结合我国提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希望能为特殊贫困地区找对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为其发展掀开一页新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也达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标.但注重效率的同时,我国的贫富差距却在不断增大,我国的贫困现状也令人堪忧.本文将阐述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并将进一步分析产生此种现状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我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战略判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久文  张静  李承璋  卢怡贤 《管理世界》2019,35(10):150-159,185
本文基于我国对集中连片贫困地区2015年和2018年贫困发生率、2013~2018年人均GDP、2015~201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化及2017年交通等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连片特困区贫困发生率下降速度较快,以贫困发生率衡量的贫困面快速收窄,各片区农村人均收入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需求得到满足;2020年以后,按照现行标准,集中连片贫困区将基本上消失,但人均GDP及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进一步拉大,相对贫困现象将成为需要瞄准的课题。建议:确立扶持相对贫困落后地区的国家战略,实施保障性扶贫与开发式扶贫共存的策略,并结合乡村振兴等战略措施实施对相对贫困地区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宁夏是全国最早开展生态移民的省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实施生态移民以来,迄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生态移民通过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居民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减轻或防止人类对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通过异地开发,逐步改善贫困人口的生存状态。但在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土地资源约束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出现了贫困过渡期日益延长的情况。通过针对宁夏生态移民贫困过渡期中存在问题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今天,区域贫困已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对于区域贫困的治理关系到区域均衡增长与和谐发展。本文从能力贫困和地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出发,结合武汉城市圈的实际情况分析区域贫困的成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1年吉林省农村住户调查数据为样本透视县域贫困问题,在阐述吉林省县域贫困规模和贫困程度基础上,对影响县域贫困的要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解决县域贫困问题应该在加大"三农"投入、抓好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以刚性支出大于收入作为界定贫困的标准,改变原来用最低收入线作为衡量贫困的标准,由收入型贫困向支出型贫困的理念转变。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发事件致贫、住房贫困等是导致家庭支出型贫困的主要原因。本文运用家庭支出和家庭收入的差额,分析家庭困难程度,并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和致贫原因享有不同层次和金额的救助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