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氏孤儿》是我国最早传入欧洲的戏剧,也是18世纪唯一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18世纪的英国至少有3个《赵氏孤儿》的改编版,分别是1741年威廉·哈切特的《中国孤儿:一出历史悲剧》、1756年托马斯·富兰克林翻译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1759年亚瑟·谋飞的《中国孤儿》。这3个版本借鉴了原作不同的情节,表达了改编者不同的诉求。考察这3个改编版本,可以揭示中国戏剧与英国戏剧的融合,让我们在一个侧面了解《赵氏孤儿》在18世纪英国的传播状貌。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英国戏剧漫长发展史上的恒常议题,也是充满历史纵深感的文学事实,与英国戏剧演进的具体情境有着复杂微妙的联系。从文艺复兴末期开始,英国戏剧开启了漫长而曲折的现代性演进历程,经过启蒙、中止、复苏,最终在坚守民族性与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确立了现代性。英国戏剧现代性演进史是英国戏剧民族化与世界化的进化史,从现代性视角出发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英国戏剧进行美学观照,提炼英国戏剧现代性进程中的美学特征,如现代性生成的复杂性、创作主客体的大众化、戏剧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及现代性诉求的延续性等,可以为当下英国戏剧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在英国的克格勃高级女间谍梅里达·诺伍德逝世了。 她的同类人——为西方国 家从事间谍工作的前苏联公民 都进了监狱,备受折磨,终被 处决。但当梅里达·诺伍德 (Melita Norwood)——从 1937年到1972年在英国活动 的前苏联高级间谍之一——在 87岁时由于告密而暴露了身份 的时候,英国政府决定不作 为。他们不希望世人看到英国 对老年妇人不讲仁慈。  相似文献   

4.
戏剧《九重天》是英国当代剧作家凯萝·邱吉尔成名力作,因其独特的社会性别观,在当代英国剧场里十分具有代表性。分析了《九重天》第一幕中出现的4个典型人物的多元化性别特征,对殖民主义男权社会中男女性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性属进行了解构。  相似文献   

5.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他的成名作《玻璃动物园》在1961年获得了纽约戏剧评论奖。国内外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硕果累累,但对戏剧文本关注不够。笔者拟讨论戏剧文本的叙事者——隐含叙事者和故事内叙事者,探讨文中舞台设计、人物设定,以及田纳西让剧中角色扮演叙事者这一举措的独特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一经典剧本的艺术内涵,领略田纳西·威廉斯的艺术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6.
维多利亚时期的大诗人罗伯特·勃朗宁对英国诗歌最具独创性的贡献是成功地发展了“戏剧独白”的诗歌体裁。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其戏剧独白诗的代表作——《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戏剧独白的特色做出详尽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戏剧作为一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在英国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二战以后的50年代,英国在经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的挫折之际,戏剧文学却出现了异乎寻常的蓬勃之势,迎来了英国戏剧文学一次高潮。1955年《等待戈多》与现代主义的引入,1956年《愤怒的回顾》与新现实主义的兴起,以及此后的新戏剧的勃兴为其标识。  相似文献   

8.
纵观英国戏剧的历史,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剧作代表着戏剧领域的最高成就,标志着戏剧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繁荣。然而,莎士比亚的天才似乎使戏剧界的其他人物黯然失色。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成就的人遍及全世界,评述第一次戏剧繁荣的论著可谓是“汗牛充栋”,但人们对十九世纪末英国戏剧的再次繁荣的研究却显得很不足。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十九世纪末英国戏剧复兴发生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以引起人们对这段曾为英国现代戏剧的发展注入强大活力的历史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简·奥斯丁是18世纪末英国著名女性文学家.她的小说的魅力征服了两个世纪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同时由于她的戏剧才华使小说深受电影界的青睐,其6部小说已全部被搬上银幕.奥斯丁小说中所具有的曲折而有致的戏剧特质、收放自如的视点转换、内涵丰富的人物对白等特征筑就了其电影潜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纪之交的三十余年,美国戏剧在经历了尤金·奥尼尔和田纳西·威廉斯等戏剧明星的相继陨落、美国戏剧的低谷之后,又迎来了一个高潮,涌现出一大批如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奥古斯特·威尔逊(August Wilson)、黄哲伦(David Henry Hwang)、苏珊·洛莉·帕克斯(Susan—Lori Parks)、玛莎·诺曼(Marsha Norman)、温迪·瓦瑟斯坦(Wendy Wasserstein)和琳恩·诺塔奇(Lynn Nottage)等优秀的剧作家和如《天使在美国》、《钢琴课》、《天使坠落》、《蝴蝶君》、《压迫者/被压迫者》、《罗森斯魏格姐妹》和《毁灭》等大量的优秀作品。所有这些给百老汇、外百老汇乃至整个美国戏剧增色不少。总的来看,世纪之交这三十余年,族裔戏剧蓬勃发展,女性戏剧生机盎然,同性恋戏剧独树一帜,各色实验剧将美国戏剧引入一个新阶段,使得整个美国戏剧舞台呈现出五彩缤纷的场面。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宗教改革语境中,英国与罗马教廷势不两立,英国剧作家通过戏剧创作参与宗教论战,君王利用剧院舞台宣扬新教主张以构建民族国家,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戏剧《哈姆雷特》、《西班牙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等谴责天主教偶像崇拜和圣餐仪式,使用新教的宗教隐喻和见证手法,以树敌方式推进国民的民族身份建设。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艺术成就较高。在不同角度的阐释下,英国文艺复兴戏剧总以不同形象面世。20世纪,历史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等均强调“权力话语”对于文学解读的重要性,但其对权力的解读各有不同。历史主义批评中的权力处于隐身状态,而新历史主义批评和文化唯物论中的权力则成为显性词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作为社会历史产物在批评中或呈现出王权的镜像写实,或成为巩固王权统治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亨利·詹姆斯被归在英语语言中最伟大的小说家之列,却很难以戏剧家的身份被人们所记忆。在里昂·埃德尔的努力下,詹姆斯的戏剧创作逐渐走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人们开始关注其戏剧写作对小说的影响。詹姆斯小说中的戏剧化书写并非是他在戏剧创作失败后尝试的一种移植,他对戏剧的热爱以及实践是贯穿始终的。笔者选用詹姆斯早期和后期小说各一部,探讨其惯有的戏剧化书写的艺术特色——通过转移视角、隐匿作者、打造戏剧场景等手段为读者搭建一个舞台,营造出直观的现场感,小说的艺术张力因此得以增强。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是旅游学研究界的一个近来备受关注的议题,本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文化旅游开发特别是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英国在莎士比亚戏剧文化旅游开发中较为成功地进行了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其经验对国内的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内相关部门可借鉴英国的经验,结合汤显祖戏剧文化开发的特点加大营销传播主体的整合及营销传播媒体的整合的力度,并尝试与英国相关部门或机构进行跨国营销传播主体间的整合,以推动汤显祖戏剧文化旅游开发整合营销传播的开展并提高其绩效。  相似文献   

15.
一、何时入学 英国院校通常在9月或者10月开学,在第二年6月或者7月学年结束,但是学生也可以在其他时间入学。例如: ·有些高等院校将学年分为学期 ·从事研究的学生,可以在学年中的任何时间入学。 英国的学年分为3个学期,假期包括圣诞节、复活节以及暑假,暑假始于7月直至9月份,每个学期有10至14周——学校和继续教育学院一般学期较长,大学学期较  相似文献   

16.
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不仅是英国戏剧园地里的一朵奇葩,也是同期欧洲文学的高峰。这个时代人材济济,灿若繁星;剧作技巧娴熟,题材多样。因此,不少评论家认为,即使没有莎士比亚,伊丽莎白时代的戏剧也足以为英国文坛增色添辉,令后人叹为观止了。“大学才子”之一的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就是这批戏剧巨匠中的佼佼者之一。他在世时间不长,创作生涯也很短暂,但却以奇特的想象、宏大的气魄为英国剧坛留下了一份宝贵的人文主义戏剧遗产。本文拟就马洛的三部主要悲剧《帖木耳》、《浮士德博士的悲剧》和《马尔他岛的犹太人》,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悲剧不同于喜剧的地方,往往在于它几乎完全是男性的。”这是英国戏剧界权威人士阿·尼柯尔教授在他的《戏剧理论》中说过的一句话。纵观西方古典悲剧,仅从剧名就足以佐证这一理论的权威性:古希腊悲剧中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古典主义悲剧中的《熙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瑟罗》、《李尔王》、《麦克白》等,——西方古典悲剧确是男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8.
文章立足于20世纪初爱尔兰戏剧复兴运动的发展过程,系统总结了戏剧发展的基本特点.认为20世纪上半期爱尔兰戏剧最突出的特点有二:一是矛盾的独立观念;二是英国本土文化和爱尔兰文化的冲突.这些特点导致和形成了爱尔兰文学发展的三条道路,即英国道路、爱尔兰本土道路和欧洲道路.  相似文献   

19.
斯宾塞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非戏剧诗人,但他的十四行诗集《小爱神》却具有明显的戏剧性特征。本文结合戏剧的基本要素,从戏剧情节结构、戏剧语言、戏剧人物刻画及矛盾冲突等方面分析了《小爱神》中的戏剧性,指出诗人正是运用这些戏剧手法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戏剧效果,突出了诗歌的主题,赋予了诗歌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深入探讨了英国当代著名戏剧家品特的戏剧创作的本质 ,包括他的创作理念、他的独特的“威胁喜剧”、他运用戏剧语言的创新之处、他与法国荒诞派戏剧家的区别等。作者指出 ,荒诞和晦涩只是品特戏剧的表面特征 ,如果究其实质 ,应该说它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英国社会的状况 ,具有促人深思的思想力量和激起共鸣的巨大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