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该内容对我国会计诚信的建设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骆石 《职业》2005,(11):14-15
随着人力资本竞争的日益激烈,雇主和员工的关系也在博弈中不断变化与发展.目前中国员工对雇主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与过去相比,影响雇主与员工关系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带着疑问,<职业>专访了华信惠悦咨询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林杰文(Jim Leininger).  相似文献   

3.
《职业》2007,(22)
员工才是企业的真正财富——这是许多企业从实践中得出的共识。可不时听到的、看到的许多劳资纠纷,却又使你时时感到员工不过是让雇主任意支使、摆弄的一个"工具"。随着"大众教育"时代的来临,以及产业结构的提升,员工作为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知识型工作者",已成为组织雇员的大多数。员工因追求自我和快乐工作而"反抗"雇主将其视为听话的"工具"的声音就会越来越大,轻则怠工,影响组织效率,重则弃雇主而去,严重影响组织的目标实现。平等、自由、得到组织支持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组织目标,是现代员工的一致追求。当然,这不会一蹴而就,它是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等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进入大学校园做相关讲座的时候,我们经常被问及"雇主喜欢用什么样的人"、"雇主最看重员工哪方面的素质"之类的问题.因为行业之间的差异性,雇主对人才的需求点有所不同,但暂且抛开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不谈,雇主希望员工具备的关键素质具有相当的一致性:恪尽职守、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5.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关于职业,亨廷顿在其<士兵与国家>中曾经指出,作为行业的一种特殊类型,职业的突出特征在于其具有专门知识(技能)、责任和法人团体.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更为简洁,即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职业化(professionalization)原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源自职业.  相似文献   

6.
木子 《职业》2012,(31):109
近期,通用电气(GE)公司在中国推出"GE&ME"雇主价值新主张,并以"同道,同行"为口号,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GE&ME",即GE与我,顾名思义表达的是以"我"为核心的雇主价值主张,它将传统的雇主品牌营销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抛开传统的、说教式的单向传播模式,强调从"我"出发,让员工讲述自己的工作感受和体验,鼓励更多员工分享职业主张和诉求。与此同时,企业根据员工诉求展开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将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变成个人体验,形成双向互动式的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田天 《公关世界》2022,(18):29-30
体育强国战略背景下,体育教师的履职能力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讨论高等院校体育教师的胜任力有助于提高其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本研究在掌握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定义基础上,选取九所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作为调研对象,利用开放式问卷调查、行为事件访谈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讨论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的探索性因素。通过对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胜任力因素的抽取、会聚效度和信度检验,得出影响高等院校体育教师胜任力的八大因素,具体包括个人发展意识、教学能力、控制应变能力、情感特征、工作品质意识、爱岗敬业、职业道德、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8.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简单说,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的教育. 一、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研究课题中,首次把人的职业能力分为职业专门技能、行业通用技能、核心技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社会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形成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内在品质和技能,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职业素质的高低不仅决定了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多少和就业能力的强弱,也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0.
首先,我代表主办方热烈欢迎各位嘉宾出席"第五届中国雇主品牌盛典暨第七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高峰会". 2004年,我们<职业>杂志社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等机构联合发起了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度盛典暨年度评选活动.在这六年的时间里,我们之所以不遗余力进行雇主品牌的评价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这样的评价和研究,营造尊重优秀雇主主企业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推动国内雇主品牌建设进程、加快雇主品牌提升速度,为推进企业和谐企业、和谐社会建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国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孙子兵法>开篇之<计>中提出: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操把"智信仁勇严"称为将之五德.笔者从事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近五年,先后带了两届旅游专业班级,深感中职班主任工作之庞杂却有趣.在笔者眼中,班主任之带班犹如良将之带兵,也应注意自身素质、修养对工作的影响, "智信仁勇严"也可为班主任之五德.下面谈谈个人的理解及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12.
《职业》2010,(25)
在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全球经济衰退之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雇主和员工逐渐开始走出阴影,步入一个崭新的工作世界.任仕达集团发布的<任仕达2010年工作世界报告>,记录了来自不同行业部门的管理人员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回答,并对领导者彻夜难寐的十大棘手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3.
殷华 《职业》2009,(33)
近三年来,为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国家职业教育管理部门非常重视技能大赛的组织及推广工作.作为职教大省的江苏,省教育厅于2008年12月发出苏教职[2008]40号文,即<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意见>要求:技能大赛要覆盖每所职业学校、要覆盖每个专业、要覆盖每一位专业教师、要覆盖每位学生.并且希望通过技能大赛,促进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促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杰 《职业时空》2008,4(9):35-35
一、企业技术工人技能培训的激励效应 1.培训具有目标激励效应。通过设定一定的目标来激发人的动机,调整和引导人的行为,使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紧密结合、趋于一致,可以有效地激励出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般来说,员工具有归属需要和成就需要,通过培训使员工掌握了新的知识和技能,自身的人力资本含量增加,实现个人目标的工作能力增强了,也为组织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最可靠的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紧密结合,必将极大地激发员工在培训中以及培训后的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最大潜能,使员工的素质得到全面升华,并体现出员工的个人价值以及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胡敏 《职业》2009,(17)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的.首次把情感态度列为英语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10月发表了<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文件,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指出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我国于1999年1月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此举标志着我国学校创业教育的起步.  相似文献   

17.
技能是职场中的通货 正如肌肉塑造着你的身体一样,技能塑造着你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你发现和确认现有的和准备开发的技能,一个彻底的技能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步骤.技能是求职者所使用的通货.在职场上你以技能换取资酬.技能包括我们将之带入到一个工作或任务中,并且在其中学到的具体的特质、才艺和个人品质.每一份工作都需要技能.我们通过生活与他人的交流以及完成日常事务,不知不觉地发展了技能.我们的个人偏好常常影响着我们的技能和能力的发展.我们倾向于在我们喜爱的活动中反复地运用一些技能.那些我们反复运用、驾轻就熟的技能被称为自发性技能.  相似文献   

18.
徐鑫鑫  韩菁华 《职业》2008,(11):71-72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速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以缓解人才紧缺的状况,为此,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徐东升 《职业》2011,(16):26-26
好雇主,要从善的角度,用美的方式,做真的探索,用同理心去理解和接受他人;好雇主,要让员工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让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团队的知识、情感分享同步。  相似文献   

20.
德勤 《职业》2008,(31)
越来越多的雇主经历了关键人才的流失,并为此支付了高昂的代价.现在,雇主们已经开始关注吸引、保留和激励人才的能力建设,许多组织早已把在人才竞争之战中获胜作为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