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128-134
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决定和影响着此后中日两国的发展趋势和走向。清政府战败后,帝国主义纷至沓来,大大加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日本则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逐渐步入资本主义强国的行列。清政府甲午战败的原因固然很多,而李鸿章奉行妥协退让的"和戎"外交方针是导致甲午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中日甲午战争与中国外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普森 《东南学术》2000,(1):107-111
关于中日甲午战争,学术界已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过探讨,但从外债交的角度来考察官的论著却不多见。本文试图利用新资料,对甲午战争中清政府为抗击日本侵略和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而举借的外债进行考察,并进而探讨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翁同穌与中日甲午战争沈缙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清政府议和全权大臣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日本国之所以逼我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是因为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败北之故。近百年来,甲午败北之责一...  相似文献   

4.
军费支绌是清军甲午战败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对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如何筹款?筹了多少款用于战争?还鲜有人考察。本文试图考证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筹款的情况,并略加分析造成清廷筹款困难的原因,以使人们对甲午战争失败有更全面的认识,并求教于史学界同仁。一、筹款的措施与实效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李鸿章请求产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战费,清政府竟仅拿出18万两以充军费(l)。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才手忙脚乱地开始筹措经费。1894年8月14日,户部提出四条等切紧急措施,即:一、停止工程;二、核扣俸廉;王,预缴盐厘;四、酌…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与晚清民办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康有为对中国近代工业中官办和官督商办模式进行了猛烈抨击,明确提出应以民办经济为主.从各个方面大力促进其发展的思想主张.康有为的民办经济思想对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观念在中国的初步形成,对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改变工商政策,以使民办企业成为新的主要投资者,以及戊戌变法中的经济变革和清末"新政"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曾对中、日两国都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 ,近些年来国内外史学界在甲午战争史的研究上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并在许多问题上能够达成共识 ,但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尚有争议存在 ,研究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继《甲午战争史》、《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晚清海军兴衰史》等专著之后 ,戚其章先生近著《国际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 (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转换研究视角 ,另辟蹊径 ,从国际法角度切入 ,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事件置于法理天平上予以全新的衡量和再审视 ,力求还历史本初之原貌 ,不…  相似文献   

7.
甲午百年祭──马关割台与台湾军民的反割台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滨海大国,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00多年中。敌人仅从海上入侵就有400多次,其中甲午战争是最重要的一仗,由于这一仗的失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台湾人民在半个世纪内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一、马关和谈的历史背景中日甲午战争主要是一场以海军制胜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取决于海上战场的成败。北洋海军在威海的覆没,最终导致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战败结局。1895年3月初、接连失去了山海关外的中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清军全线瓦解,溃不成军,清政府的求和活动也由秘密转入公开。早在平壤、黄海两…  相似文献   

8.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政府乞求各国列强尤其是俄、英调停———中日两国同时从朝鲜撤兵,因日本拒绝而失败;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继续乞求英、俄等列强干涉,仍未成功。后来,在美国的所谓“中介”下实现了中日两国的直接谈判①。显然,无论是战前,还是战争中,清政府所...  相似文献   

9.
张淼  陆军 《南方论刊》2010,(12):102-103
《孙子兵法》案例教学是实现国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孙子兵法》中强调战争是关系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大事,一定要慎重对待;强调战争有备无患,力争做到"立于不败之地";《孙子兵法》丰富的思想内涵不仅涵盖军事领域,而且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立国防战略、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有许多有益的启示。本文就如何在普通高校讲授《孙子兵法》,并把此课上的生动而有教育意义作一研究。  相似文献   

10.
1894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支持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由于中国清朝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投降派”的干扰,历时八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各国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中国实力。甲午…  相似文献   

11.
百年前的甲午战争,清政府大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据此条约疯狂地扩大对华资本输出,严重地排挤和打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中国经济日益成为西方经济的附庸.不仅如此,帝国主义列强还趁火打劫,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百年后的现在,中国人民早已告别了任人凌辱的时代,正豪情满怀地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但百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悲歌仍强烈激荡着炎黄子孙的胸怀,在中国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促使人们进行严肃的历史思考:甲午战争我国战败的原因何在?我们必须记取的历史教训究竟是什么?本文拟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2.
1994年9月山东威海举行的“甲午战争1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主持会议的甲午战争研究专家戚其章,又向大会奉献出他的新著《甲午战争国际关系史》,这是作者继《甲午战争史》后的又一部力作。作者要我写篇书评。返沪以后,怀着喜悦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该书,写下了以下几点想法,以之就教于作者并向广大读者推荐。 (一)该书于199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共36万3千字,分成五章撰写。第一章日本蓄谋发动侵略战争与挑起战端的外交策略,着重揭露这场战争是由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并一手挑起的过程。第二章清政府乞保和局与列强调停,着重叙述晚清  相似文献   

13.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产物。李鸿章在甲午战前对修建铁路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基于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野心日益显露的认识。李鸿章把“海有铁舰、陆有铁路”视为求富求强的主要途径。甲午战前,在李鸿章的一再倡议下,清政府修建了名青铁路,津沽铁路、关东铁路、台湾铁路。甲午战后,铁路的作用日显重要,李鸿章兴修铁路的愿望更为迫切,并提出通过修路发展经济,建议提高关税、筹借外债、征集商段解决修路经费问题。在李鸿章的密切关注下,甲午战后,铁路修建成为清政府的一项“实政”。由此,并针对史学界存在的“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观点,作者从各个方面进行考察论证,提出洋务运动并未因甲午之战失败而彻底破产,相反,因受甲午战争的刺激,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百年文化沉思录郭墨兰一、要和平,不要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过去整整一百年了。一百年来,中日两国及整个世界形势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中国和日本都从血和火的洗礼中走过来了。但是,对百年前的那场战争的历史教训,两国人民不仅都...  相似文献   

15.
在甲午战争中,中日两国军队的装备和训练相近,而日本国小兵寡,跨海侵略,劳师袭远;中国则国大兵众,且多在本土作战,占有地利,因此,优势本来是在中国一边。但是,战争却以中国惨败、日本全胜而告结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过去,许多研究者曾经指出:清政府在备战问题上的严重失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产业革命从1870年工部省建立开始,到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为止,进行了三十五年左右的时间。而甲午战争之后的十年,即产业革命的最后阶段,是其飞速发展时期。在这期间,日本国家政权不仅加紧了对国内人民的压迫和剥削,而且加紧了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甲午战争为标志,日本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了侵略战争的道路。实质上,日本资本主义就是靠剥削、战争和掠夺才发展起来的。_甲午战争是日本产业革命,也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因为战争给日本D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有利条件。概括地说:第一,侵占了中国台湾及澎湖列岛,强迫…  相似文献   

17.
英、美等国对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持“中立”态度,实即对日本废除中国在朝宗主权的支持,背后则是必欲破除中朝宗藩关系的心态,各国的底线亦仅止于此。在战前争取欧美支持及国际舆论的外交活动中,中国的宗主权话语体系完败于日本的国际法话语体系。以朝鲜独立和改革为幌子,日本瓦解了英、俄均曾有意进行的调停活动。美国则采取作壁上观的心态,乐见日本扫除中朝间的宗藩关系。日本的利益许诺和外交欺骗背后是以近代国际法为理念支撑的外交体系。甲午的战败,虽然标志着清政府调适中朝宗藩关系的失败,但对宗藩关系本身的评价不应以此次战争的结果为唯一前提。  相似文献   

18.
近代史上,日本侵略者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第一次是甲午年(1894年)发动侵略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战争;第二次是1931年“9·18”,发动侵犯我国东北三省的战争;第三次是1937年“7·7”,发动进犯我国华北、妄图侵占全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战争。甲午战争以清政府的惨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结束;“9·18”事变,国民党反动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东三省沦为日寇殖民地;“7·7”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同国民党等抗日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与中日甲午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洞是晚清政坛上的著名人物,中日甲午战争期间他先后在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任上。尽管没有直接参加指挥战争,但对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争十分关心,其行为和主张对当时有着重大影响。过去在研究中日甲午战争史时,对他的作用和影响注意得不够,专题研究成果亦少。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点粗论,求教专家学者。一、较早警惕日本帝国主义1894至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事。但临战前夕,清政府仍麻木不住。1894年5月,“东学党”败,日本政府理所当然应从朝鲜撤兵,而且清政府已向其提出同时撤兵。但日本政府借口改…  相似文献   

20.
4月17日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100周年的国耻纪念日,也是台湾反割台武装斗争100周年纪念日,4月14日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组织部分专家召开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与会专家针对甲午战争形势、战败原因及影响,历史教训,反割台斗争等进行了分析研讨,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台湾历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维护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历史经验学术座谈会在榕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