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学术争论,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在文化发展战略的诸问题申,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与其实现路径问题,是中国文化建设的诸问题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中国文化建设的“元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体现,文化建设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价值与中心观念在现代化的要求之下如何调整与转化的问题。当代中国充满着诸多文化矛盾和价值冲突,重新审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问题,文化危机是更为深刻的民族危机。通过正确认识文化建设的动力,文化建设的原则,复兴民族文化以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乃是当今国人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的宝贵文化财富,一直是被学术界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对当代中国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层面上,融合说已经在学术界达成共识,把二者相融合有充足的原因、广泛的可能性和十足的必要性,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843年开埠以后,它在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异军突起。在此之前,华夏大地上的文化殿堂中,地位显赫的是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和吴越文化等。上海文化其实是笼罩在吴越文化之下的,它周围的名城苏州、南京(金陵)和杭州,过去地位比之要高得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 ,1980年5月 ,以《中国青年》发表署名“潘晓”的信《人生的路呵 ,怎么越走越窄……》为标志 ,一场规模空前、历时一年多的“潘晓问题”大讨论 ,亦即“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或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 ,拉开了帷幕。“潘晓问题”大讨论 ,是在当代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转眼间 ,20年过去了 ,我们 ,已经站到了新旧世纪的交叉点上。此时此刻 ,对这场大讨论进行一番回顾与思考 ,不论是对当代中国青年人生观的合理建构、健康成长和顺利发展 ,还是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相似文献   

6.
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过程中、信息的流动也趋向自由化,主权国家的传统文化不再封闭于自身的空间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冲突与相互影响变得更加明显.一些国家凭借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优势不断加强文化的渗透、输出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许多弱势国家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破坏.本文通过对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内部存在的安全问题是造成主权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主要来源,并在此认识上提出了应对措施.为研究国家文化安全提出一个认识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7.
1919—1924年,杜威等五位外国名哲来华讲学,实为欧战后西学东渐的文化壮举。讲学在促进思想深化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思想界的分化与演进:第一,对当时中国兴起的反省现代性的思潮起到了助力的作用,更进一步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拓展了中国思想界的维度空间,扩充了二者内部的张力。第二,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之所以可以最终走向"以俄为师"的社会主义,也与其在思想层面上的蜕变是离不开的,它明显地刻上了名哲,尤其是杜威和罗素来华讲学的烙印。至于泰戈尔讲学受到了中共的抵制,罗素和杜威受到了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将自己的观点和学说进行修正,则体现了中国思想界与名哲讲学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8.
在各种危机不断侵袭人类社会的大环境背景下,选择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危机管理观进行考察,无论对于从横向方面拓宽危机管理理论研究的视野还是从纵深方面挖掘中国危机管理文化的意义都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而对于从传统的中国危机管理哲学的启示中进行现代危机管理观的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载体、中国文化中危机管理观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以来,“西学东渐”成为中国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西方学术语言和思维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深。社科普及从这一层面讲,也是一个对西学消化吸收和传播的过程。然而异域文化要融入中国人的思维,达到“普及”,必然要面临许多问题,其中语言障碍已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普及道路上的绊脚石。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一向很重视文化建设。我们的党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和反映着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正是由于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使得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时俱进,在当代中国发挥着其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成果与文化精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若要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结果,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碰撞交流的同时也相互地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共通性,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来重新组织内部结构,而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理论"本土化"并形成中国风格,二者相互融合的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以后。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伴随西方经济、政治上的侵略而来的是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巨大挑战。在面对这种文化危机的情况之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传统学术、武术、医学、音乐、美术等纷纷出现了“国字化”现象,于是国学、国术、国医、国乐、国画等名词开始出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与现代民族国家观念在中国的深入人心以及国粹主义思潮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有着很大的关系。文中试图对这些现象和原因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3.
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文化自信对国家文化发展的作用,要求我们时时刻刻坚持文化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此,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重要性,明确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文化发展现状结合起来,了解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具体体现和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我国所一直倡导的。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观念。"心和、人和、天和"是传统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西方文化进入中国,中国传统和谐文化在我国的地位显著下降,但是传统和谐文化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我国当代所处的环境与以前的社会环境存在很明显的差异,要想在当代合理运用和谐文化的观念,就必须把和谐文化的价值观念进行转换,使之适合当代的国情。本文从传统和谐文化的基本内容出发,叙述了传统的和谐观念在当代应该如何进行转化,才能加快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步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视觉性更突出地是一个当代问题。所谓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或“图像转向”这类说法,标志着视觉性在当代生活中所占据的主导地位。然而,历史地看,视觉文化又不是当代所独有的,可以说它古已有之。因此,立足于当代文化情境来思考视觉文化问题,就有必要考察视觉文化从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的转变,透过这一转变,我们便可把握到当代视觉文化内在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16.
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思想界开始坦率地向世界承认自己的集体卑微,标志之一就是大家都称自己为思想者而非思想家。中国有思想者却没有思想家,这几乎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如此卑微的表态背后,中国思想界保留了最低限度的自信——至少我们还在思想,这个国度依然有思想者。  相似文献   

17.
女权主义批评已成为中国当代文艺批评中的一门显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者往往从政治维度(妇女运动)和文学批评维度来探讨女权主义理论,这样没有把握女权主义批评的实质。我们认为,女权主义理论探讨应采取文化研究的视野,应该关注作为文化研究的女权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18.
《安家》2009,(7X):170-177
<正>引言:有人说建筑是批判的历史。的确,关于中国当代建筑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建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中国建筑创作在借鉴西方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融合与创新?现代与传统如何调和?保护与重建孰轻孰重?中国建筑的个性在那里?……诸多问题需要求解。房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汹涌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我们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却是如此微乎其微。作为专业地产媒体,《安家》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我们希望推动中国地产建筑文化的健康发展,亦期待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建筑——这一十分重要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表征。本文集中了十几位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翘楚人士,他们中间,既有在建筑业实战多年的著名建筑师,也有知名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还有建筑教育界的教授学者。老辈与新辈的专家们或批判或褒扬、或激昂或淡定,无一例外都流露出对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深刻体味与执着热情。  相似文献   

19.
伯明翰学派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在20世纪70年代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人阶级青年文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关于其方法论中的民族志,一直存在争议。通过批判文献阅读和比较分析,从伯明翰学派青年文化研究的代表文本来看,其研究工作以文本分析为基础,而非严格的参与观察。这种"始终局外人"的民族志书写方式,就思想史而言,可以归因于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政治立场、新马克思主义对理论的辩证态度、英国本土文化主义与欧陆结构主义思潮的矛盾。然而,在批判性青年研究的框架下,如何结合经验性的描述和理论性的分析,仍是研究当代青年问题面对的难题,在这个问题上,伯明翰学派出身的民族志学者威利斯的文化分析方法,可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西部绽放     
西部,一方神奇的热土.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汇融合,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声声驼铃,中国曾由此闻名世界. 然而,到了近代,西部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意味着荒凉、贫穷与落后.古老的西部与近代的西部何以出现如此反差,当代的西部又是何种状况?一直以来都想去亲自感受一下当下最真实的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