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2 l"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新形势下取得生存优势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以高等教育理论为基础,探讨艺术设计类专业"2 l"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运作的方法与手段以及取得的教学成果等。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新办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特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全国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与"艺考热"的影响下,全国众多工科院校也纷纷兴办艺术设计专业,对工科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特点进行思考和探索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广泛开设"水彩"课程,但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性,基本上与绘画类专业水彩教学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文章在分析艺术设计专业"水彩"课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水彩"课程教学改革作了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4.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对其重视的程度远不如普通类专业,但越来越多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已成为一般地方工科院校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以盐城工学院为个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就业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以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项目导入小组教学的特点、丰富的项目教学内容、管理考核等方面,对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6.
基于近几年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学指导工作以及带领师生开展实际项目的设计实践,结合"实际项目法"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分析了"实际项目法"教学模式的依据和由来,总结了常州工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以"实际项目法"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优势,以供同行专家借鉴或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艺术设计教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大众化,促进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引发了对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设置盲目性、对艺术设计教育理解、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实践与就业、专业发展等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普遍采用的实践教学方式存在一些弊端,应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全真"项目驱动的"任务化"课程体系;改革现有专业教学环节,创新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育的管理方式;建立柔性的校外实训教师队伍,强化校内实训教师的社会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推优"是共青团组织完成其战略任务的重要途径."推优"打分制是通过对团员学生建档建卡的方式具体展开"推优"工作."推优"打分制的优势是:公开、透明,学生随时都可查询自己或他人的得分,有利于互相监督和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有利于建立和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促进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0.
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现实化过程。在分析实践教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高职文科类专业开展实践教学的途径是建立以专业为单位的实体组织,实行责权利统一的公司制;实行双轨制校企联合,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动的促进机制(一校两制);建立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项目合作体系,实施项目化实践教学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与"读者"是叙事交流语境中的重要环节.本文尝试从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的角度,分析福音书的文本,以此强调其中的意识形态内涵:认信耶稣是基督,耶稣基督向世人传报救赎的好消息,使世人更加笃定对上帝的信仰.这种神学观念的彰显既是福音书的著书目的,又凸显出了其自身独特的综合意识形态特征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大官 (儿 )”是明代《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繁的一个称谓词。然而现今许多辞书对这个词或是失收 ,或是解释不够准确。该文通过考证古代多部文献 ,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意义 ,并指出这个称谓词在历史演变中曾出现过的一种“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愁"作为人们一种普遍的情绪体验,在宋词中经常得以表现。在具体创作中,词人往往借助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和情感指向的意象进行传达。本文着重指出"落红"与"幽月"二意象来阐释词人的言"愁"情怀。  相似文献   

14.
“和”与“同”的思想随着先秦天下纷争的局面而出现,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它首先是人们自然观在社会、政治、人生诸方面的伦理展开。“和”“同”思想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当代中国的重大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角度看,儒学按其实存的状态可分为"主流版"与"生活版"两种,前者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令显学,后者为教化民众成为一个"好人"的隐学。分析儒学入"家"的路径,从中合理地引申出儒学"例外"原则,无疑对当下建设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庄子·逍遥游》中“去以六月息”的“息” ,前哲时贤或释为“休息” ,或释为“气息 ,指风”。从对《庄子》内篇中“息”及与之相关的词的用法统计中可以看出 ,《庄子》内篇中 ,凡“停留 ,止息”都说“止” ,不说“息” ,“息”最主要的用法是作名词或动词 ,意为“气息 ,呼吸”。所以 ,这个“息”应采取第二种解释 ,“去以六月息”意为“(大鹏 )离开北海要凭借六月的大风”。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30年代的"民族主义文学"的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过近年来却有较大的突破,但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重视."民族主义文学"与30年代的左翼文学、自由主义文学、海派及新感觉派等都存在着比较"纠缠"的关系.而这些都为我们较为全面地解读30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格局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和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党领导的东满地区"红五月斗争",使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东满地区的"红五月斗争"中产生了"左"倾盲动主义错误,但它不是"立三路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历史记忆”之延续构成晚清思想演进重要的象征,并明显受两个因素的主导,一是由“反满”所催生的恢复汉族的记忆;一是西方因素开启的关乎中国历史的记忆。“策问”作为参与国家考试时的答卷,无论是设“问”者还是应“策”者,大致都恪守于官方意识形态,分析“策问”中的“历史”,可以了解这些历史文本是如何想象“中史”与“西史”、接榫“历史”与“现实”的。由此,“历史记忆”在晚清中国如何延续,也通过具体的文本“呈现”出来。同时,由于“中史”与“西史”并非单纯时间意义上的“过去”,中西历史“会通”所催生的“历史记忆”的延续,也并不单纯,实际与立足于“反满”立场对历史的重塑,适成对照。由此,晚清中国“历史记忆”延续的多向度,也随之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20.
中庸之“中”字的涵义是全面的,也是自成系统的,与其相关的“执中”、“中和”、“时中”等概念均由“中”字衍生而来。在“中”与道德的关系上,中国儒家所言“中庸”是“至德”,而古希腊中庸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中庸是区别于自然界的人事界之“中”,是最高的善。中庸以适度为原则,但它不容易达到。人的行为必须以理性为指导,才能达到中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