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韩国学方法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亚的脉络中还原韩国学,以东亚视角再构筑为东亚韩国学,其宗旨与中国建设和谐世界的志向是相吻合的.中国韩国学在进入21世纪后,形成了中国学派并已积累了自己的学术历史,以特性化的研究方向与研究方法在海外韩国学领域占据了重要地位.中国韩国学的立足点无疑是中国文化.中国韩国学学者立足于中国,以中国人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来研究韩国的人文科学;我们要抛开认为韩国学是产生于韩国本土、并只对本国产生影响的一种文化狭隘认识,将其置于东亚的框架之中,客观地考察其纵、横向关系,视其为对照中国文化的一面镜子,这才应是中国韩国学的东亚视角.中国的韩国学在立足中国的同时,要克服中国为文化输出国、韩国为文化接受国的观念,我们应理解韩国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变容,并以此了解中国文化的他人视角,从反观的层面促进对中国文化的深层研究.  相似文献   

2.
1971~1972年是中国当代外交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中美和解带动了中国国际战略的转变,也带动了国际格局的变化.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中国的外交决策,难免“水土不服”.文章选取了一个较短时间的历史进行案例研究,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角度来分析尼克松首次访华前后中美和解的外交实践,力图对这段决策历史做出新角度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殖民主义向世界各地扩张之前,在亚洲东部,很久就存在着以中国文明为中心的“东亚世界”。中国是东亚文明的“母源和主体”,东亚世界是随着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的,其范围除了现今中国的本土外,还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各国。东亚各国、各民族通过学习和采用中国的文字、儒家文化、政治制度,通过贸易往来、佛教交流等,共同构成以中国文明为纽带的东亚国际社会秩序,维护东亚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东亚各国同中国保持着特殊的宗藩关系,其形式是定期的朝贡。这是儒家伦理学说中君臣关系在国际关系中的延伸。这种准封建政治关系虽不平等,但不同于西欧的宗主国与附庸国的关系。1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资本殖民主义东扩和后起的日本帝国主义破坏,宗藩政治遭到瓦解,东亚世界也随之崩溃。日本曾试图通过武力征服,强行建立由日本主宰的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国际秩序,结果遭到了惨败。东亚世界是东亚各国“自律发挥和自我完成的历史世界”,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心,是以各国仰慕向往悠久的中国文明所致。中国同东亚各国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政治上、道义上的承认,和平共处,自然形成和建立起来的。历史上东亚世界的存在对于我们今天建立东亚地区的和平、合作、繁荣、稳定和发展仍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宋史研究,开始于20世纪.陈乐素教授便是最早从事宋史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之一.本文简略介绍丁陈教授的生平大略,缕述了陈教授在宋代政治史、文献学、经济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贡献,分析了他的治学特点与育人方法,指出陈乐素教授堪称是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开拓者与奠基者之一.2000年是陈教授逝世十周年的日子,谨以此文为祭.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记只是思维的碎片。王毓铨先生认为:“不论搞经济史或其它什么史,政治史总是研究历史的主干和基础,研究其它史不能没有政治史的基础知识。”深有同感。何况研究中国历史,政治史有特殊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讨论中国历史上区域政治的发展演变及叙事逻辑,脱离不了先秦时期的政治观念及政治实境。秦以后王朝政权的政治结构、族群关系等变革,引起了区域政治形态的变化。历史上区域政治形态的表现与变化,既受先秦抽象的无远弗届的天下观念的持续影响,也受抽象的“天下”变为有一定的相对明晰的空间范畴或王朝政权日益“统一”化的现实政治环境的作用。历史中国的区域政治形态表现多元,区域政治的流变性特征突显。明晰历史上中国区域政治的演变轨迹,可更深入理解区域政治史研究的土壤与空间所在。区域政治作为区域史研究的专门领域,应在结合学术界关于区域史研究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明晰区域政治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深化对其价值与意义的认识。区域政治史是从区域的视角分析历史上人或集体在某一特定时间、空间的政治体系中运用影响力的过程,重点研究政治何以成为这一区域的关键要素或显著特征的原因及过程,人或集体运用影响力的具体行为、后果及变化的复杂内容。作为区域史研究中的重要领域,区域政治史的意义在于通过透视政治这一人类文化的重要领域在区域“整体”形成或构建历程中的复杂表现,进而审视历史发展的整体进程与多元分合的立体面相。  相似文献   

7.
历史上每一次国际体系转型都要经历革命的洗礼或战争的阵痛,而当前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却在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浪潮下出现了和平转型的趋势。影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体系内实力结构的变化、地区整体性制度建构的缺乏和难以形成地区观念的认同。面对东亚国际体系转型,中国的战略选择应是积极参与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创建国际机制,探索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加快国内体制创新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8.
崔华杰 《东岳论丛》2011,32(9):13-36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西方学界便对它有着学术关注,其中又以英美为主的英语国家研究最为突出。海外英文研究者群体包括英美本土研究者,也有澳洲、加拿大、日本等国学者,也包括旅居海外的华裔研究者以及曾在海外求学的中国现当代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因其所处的不同的政治环境、史学理论与思想以及研究路向,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辛亥革命爆发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比较重视政治史与外交史研究领域;第二阶段为20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六十年代中后期,史料文献整理、人物研究有新突破;第三阶段为20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至七十年代末,区域史研究成为新热点;第四阶段为20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今,此期研究在思想史研究出现了专门性著述并出现区域化的研究特点,但这些研究多集中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而进入新千年后的成果却稍显薄弱。  相似文献   

9.
面对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两个可能的学术生长点,即诗学研究和哲学分析.无论诗学研究还是哲学分析,都是我们重新进入20世纪中国小说史内部的视角,通过这些视角,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20世纪中国小说史的内在复杂性与丰富性,从而促进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理论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0.
跨过1949:二十世纪中国整体研究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筱才 《社会科学》2012,(5):151-153
20世纪,中国之巨变有目共睹,但是,这场巨变如何发生?在人类历史上有何意义?对于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之思考有何借鉴?这些问题至今仍鲜有答案.因此,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置于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之中,通过扎实研究,深入思考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论创新,可能是新一代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必须面对的任务.  相似文献   

11.
回顾二十世纪,中日比较文学研究经历了漫长的摸索期和快速发展期等二个阶段,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展望二十一世纪,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还要在蓬勃发展的轨迹上继续发展.加强比较文学基础理论的修养、加强中日两国文学交流关系的研究、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寻求中国、日本、东亚乃至人类的共同课题,是我们今后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涉及东亚的倭寇事件,既是倭寇对中国和朝鲜的掠夺行径,也构成东亚古代海洋史、战争史、经贸史的重要环节,进入20世纪后更是成为东亚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并进一步延伸到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领域,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倭寇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鉴于倭寇事件的东亚区域性质,打破国别研究的局限,站在东亚学(东亚区域研究)乃至东方学研究的立场上对日本倭寇史研究及倭寇文学加以剖析,并与中国的倭寇研究及倭寇题材的文学进行比较,就可以看出东亚区域意识与日本民族主义两种倾向构成了日本倭寇史研究与倭寇文学的一对矛盾体,反映出当代日本普遍的民族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3.
冯天瑜、毛磊教授等撰著的《中华开放史》,最近已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们读后,觉得是一部有特色的新著:一、选题新颖。对于中华文化、中华历史的研究,史学界以及相关学科取得了丰硕成果。如何转换视角,寻找新的选题,得出新的历史启示,这确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围绕中华开放史这个选题开掘,写成一部60余万字的巨著,的确显示了作者的慧眼。中华文化悠久,绵延不衰,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中华历史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研究选题:如政治史、经济史、学术史、外交史。社会生活史,等等。对于中华开放史的研究,一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东亚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历史上日本曾在公元8—10世纪一度仿行过科举,取士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四科和医、针等二科。韩国(朝鲜)历史上的科举是中国域外实行科举制最长、也最为完备的科举,是中国域外科举制度的典范,韩国历史上科举的地位甚至不亚于科举在中国社会上的地位。越南是东亚三国中最迟实行科举也是世界上最晚废止科举的国家。历史上东亚诸国的科举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从属于中国科举的。东亚国家效法中国建立科举制,有力地促进了本国文化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区域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中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东亚货币合作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也需要东亚货币合作。在东亚货币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这一进程,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6.
在冷战体制下,朝鲜半岛是东西方冷战的重要舞台,日韩关系研究历来都是当代东亚区域史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当代日韩关系研究(1945—1965)》以二战后日韩围绕战争赔款及财产请求权、渔业及日本和韩国有主权争议的水域"李承晚线"、在日韩国人的法律地位等两国之间悬案问题展开的七次会谈为主线,利用日、韩、美新近公布的一手资料,并跨越传统外交史的局限,以东亚区域国际关系史的视角对1945—1965年的日韩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该书不仅弥补了国内日韩关系研究中的不足,也开辟了基于第一手资料研究当代日韩问题的先河。  相似文献   

17.
魏宏运 《河北学刊》2007,27(3):88-91
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是以政治为轴心展开的。故而,政治史一直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当前,在政治史研究继续扩展的同时,社会史、文化史和区域史的研究亦呈风靡之势,关注点也由宏观转向微观和个案,且研究领域继续呈扩大趋势。近年来,在历史研究领域出现的对学术问题的论争,或是源于对资料引用或理解的不同,或是因时代变迁后审视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或是因研究方法、思维方法乃至史观不同所致。目前,学术研究的无国界性以及多元化的观念和研究方法已在学术界获得广泛认同,在此种境况之下,人们的历史意识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由此便直接影响到对问题的看法。但是,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取何视角,忠于历史事实始终都是史学研究需遵循的一个不能背离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新政治史的视野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兴起的新政治史研究,在视野和方法上对传统政治史形成了重要突破.其政治事件研究克服了传统政治史的事件主义倾向,注重从政治事件透视社会结构及其变迁;政治行为研究将关注点从精英人物转向社会民众,并吸收了行为主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制度研究可以从西方政治学的政治过程理论、新制度主义学派和政治社会学路径吸取养料:政治文化研究广泛借鉴了文化史的研究取向和社会科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政治史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政治史的种种弊端,在跨学科的基础上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与此同时,也须对政治史的本色和边界保持一种理性自觉.  相似文献   

19.
2019年,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卞东波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古代汉文学史"(19ZDA260)获得立项.该项目旨在从东亚汉文化圈的视角发出,对前现代时期的东亚古代汉文学史进行重新书写. 一、本课题的学术价值 前现代时期的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琉球诸国同属东亚汉文化圈,共享汉字、儒学、佛教、律令制等共同的文化平台.在东亚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东亚文人用汉字创作出了海量的汉诗、汉文、汉文辞赋、词曲、传记、纪行、小说等文学作品,这就是"东亚古代汉文学".东亚古代汉文学不但载体是汉字,而且诗文中使用的语汇、意象、修辞都来自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家对东亚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东亚古代汉文学亦有其自身的独特面目,对中国古典文学并非单纯的拟效,亦有很多新变的元素.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在东亚汉文化圈的延续与拓展,其与中国古典文学之间自然有着源流关系,但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异质性.东亚古代汉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的学术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