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国际法体系本质上由霸权国主导构建.中国的国际法治思维停留在"第三世界"层次.美国国际法治思维的堕落,动摇了其霸主地位和构建新时代国际法体系的主导权,这对于中国这位国际法体系后来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促进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治思维之革新,乃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新国际法治思维,明确不旨在称霸世界,也不走霸权国称霸前国际法治思维层次高、称霸后则逐渐堕落的老路,而是旨在将国际法治思维从"第三世界"提升到"领袖型国家"的高度并予以保持;要借鉴罗马法的范例,以法律因素争取国际认同,倡导适应于新时代的、先进而合理的国际法并以诚信的态度遵守、维护和发展国际法,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掌握国际法律体系构建的主导权;要在国际法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以身作则、大度公允、兼顾公私,保有担当构建国际法体系责任之使命感与魄力,最终主导构建出适应于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发展需要的国际法体系.  相似文献   

2.
探讨国际政治和国际法之间的裂隙和联系,是我们深入研究国际法或国际政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视角。二战后,美国实力日益强大,成为当今世界的唯一超级大国,它的国际法实践直接、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发展。本文试图以美国当代对待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态度、立场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影响美国国际法实践的主要因素及隐藏在这些因素背后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国际法的哲学方法就是从哲学的视角或观点来研究国际法的方法.近代早期国际法的哲学方法包括理性方法与经验方法,而19世纪以来国际法的哲学方主要是指反思方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所阐述的国际法思想不但为国际法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当代国际法研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即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法、批判的方法来看待国际法。  相似文献   

5.
国际法的辩证法意味着在国际法的规范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从国际法建构与运行的方式以及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对立和统一,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发展衍生了国际法从量变到质变、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强调国际法的辩证法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可以弥补传统国际法理论的欠缺,满足新兴国际法理论在哲学层面探讨的需求.国际法的辩证法意味着正视国家立场、国家观念、国家利益在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宏观上,《国际法史论》从具体国际法史实分析到理论学说述评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一幅国际法史的全景图;在微观上,它通过三条线索,尤其是通过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史的交叉研究,以国际法律文件为中心和国际事件为中心,展示了国际法是如何在历史现实中运作并发展演变的.由此也可见国际法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开拓第三世界研究的新领域尹保云目前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第三世界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日益产生重要的影响。世界各国学术界都正在加强和开拓对第三世界的研究工作。在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以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韩雅丽 《北方论丛》2013,(1):125-128
对第三世界文化的关注是詹姆逊文化政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詹姆逊结合第三世界的历史和现实,既揭示了第三世界文化的民族寓言性特质以及第三世界知识分子身份的政治性,从而在凸显第三世界文化的重要价值的同时也在文化批判中显现了一种更为广泛的视域.通过在第三世界文化中寻找突破资本主义总体制度界限的激进要素,詹姆逊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第三世界主义的政治”.  相似文献   

9.
姚礼明 《学术界》2001,(2):205-213
本文从主权概念的起源谈起.法国人博丹在16世纪提出了主权概念.后来,主权概念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基础,并逐渐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如果说主权概念和国际法在19世纪普及于全世界,那么,20世纪它们就更加深入人心了.在搞清楚主权概念和国际法的来龙去脉后,文章对台湾的主权归属进行了重点阐述.文章用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证明,台湾的主权属于中国;因此,台湾属于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所有是无庸置疑的,而台湾主权的变更则必须由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决定,台湾单方面无权决定台湾主权的归属.文章最后指出了国际法所面临的两大难题,并认为自主权概念提出和国际法产生以后,世界秩序的维持就是以主权国家为基础、以国际法为准则、以实力均势为保障的.  相似文献   

10.
和平队是肯尼迪对第三世界国家“新边疆”外交的重要标志 ,它是肯尼迪冷战思维的产物 ,同时也是美国对社会主义阵营冷战的重要工具 ,它体现了肯尼迪对第三世界政策的调整 ,在改变美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形象和向发展中国家输出美国价值观念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赵建新 《东岳论丛》2008,(2):165-167
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等人在极其险恶的国际背景下提出的,南斯拉夫为它的产生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不结盟运动所倡导的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原则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虽然今天的国际形势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变,但不结盟运动仍有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第三世界文化”是一个新的话题,它和“第三世界政治”、“第三世界经济”一样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性话语,“第三世界文化”理论体现为一种文化的认知方式,一种文化的选择精神和一种文化的解构意向,它反映了第三世界文化建设者们独立的愿望和解放的呼声,“第三世界文化”的理论根基就是摆脱“第一世界文化”的压抑和渗透,建立第三世界独立的具有“本土性”的文化话语。对第三世界的写作者来说,他们的具体行动就是以写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欧洲列强为争权夺霸而粗暴践踏国际法,这导致国际法功能与效力的发挥受到极大制约.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列强违背国际法的行为进行有力抨击,揭示了国际法应该具有的功能和效力:强调以国际法维护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关系;以国际法规制西方列强的国际行为;以国际法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国际法创设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4.
浅析二战后发展主义文化的后现代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 《学术论坛》2007,30(12):167-169
发展主义以西方理性为中心,坚持西方中心主义,主张文化的同一性.新发展主义以后现代主义为基础,强调差别,提倡文化的多样性.新发展主义从后现代的视角,促成发展主义文化的后现代转向,以完成文化的去殖民化,使第三世界人民真正获得解放.由于新发展主义本身的缺陷,这种文化的后现代解构亦有很大不足.  相似文献   

15.
龙清香 《云梦学刊》2012,33(4):60-63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在政治上相互支持,在经济、文化上相互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必须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必须始终坚持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原则,必须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原则.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的人本制度及其人本化趋势问题,是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命题.从国际法史角度对该命题的历史演进予以考察,将有益于纵深性地理解人本国际法的内在动因.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初始性的国际法实践给国际法人本制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而其所处的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占有制国家过渡的历史阶段,及城邦文明的整体主义国家至上理念,决定了人本制度在其国际法中的匮乏.这一研究表明,人本理念在国际法中的制度体现,是历史性范畴,与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相伴生.其中,对个体权利的尊崇,不仅是人本国际法的制度核心,也是其产生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中,不仅包括批判和否定非正义的国际法制度、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平等地位的伟大斗争,继承和维护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规则,以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推进中国依照《联合国宪章》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的光辉实践;也包括促进和发展适合新型国际关系需要的国际法原则规则,推进中国最先提出、长期倡导和一贯遵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遵行和发展国际法的光辉事业.这些努力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19.
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是国际关系理论的前沿问题,对于国际法的遵守问题的研究直接启发了国际制度的理性设计理论,并为国际制度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导向.同时,对遵守问题的研究,也有助于重塑国际法的基础理论,因此,西方学者对于国际法的遵守问题的关注,代表着新兴的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理论交叉学科新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20.
现代国际法的人本化发展趋势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人本化既是应然国际法的一种新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又越来越突出地体现于实在国际法之中。现代国际法一方面注重建立和完善国家间共处与合作的和平与发展秩序,另一方面又致力于确立和维护“以个人为本”和“以人类为本”的人本秩序。国际法的这种人本化现象丰富了国际法的内容:不仅促进一些经典的国际法部门与时俱进,还直接催生了一系列国际法的新分支。同时,它也冲击着国际法上权利与义务构建的基础———对等原则。诚然,没有国家间的条约和各国认可的国际习惯,不可能有国际法的人本化现象;没有国家间的合作,国际法的人本价值无论多么崇高,也不能变成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