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十二月,杜文秀大理政权的首府大理城被清军攻占。再过一年半,起义宰的最后一个据点腾越厅(今腾冲)属云峰山失守,至此,坚持反清斗争18年的大理政权完全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了。大理政权虽然失败了,但给予清王朝在云南的反动统治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云贵总督刘岳昭和巡抚岑毓英供认:“查杜逆倡乱以来,流(?)一十八载,攻陷五十三城,西则扰及四川会理诸州,东则窜踞贵州兴义务属,蓄发变服,铸印设官,伪造禁城,僭规王制,燎原之势,几覆全滇。”清王朝对起义政权一开始就充满着刻骨仇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这集中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对于已经放下武器的起义军民,甚至对于一般回族人民,恣意进行血腥屠杀,几乎凡是起义军战士即杀,凡是回族人即  相似文献   

2.
百余年前,云南各族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运动。在这次起义运动中,以滇西杜文秀(回族)所领导的回民起义军的势力为最大。他们联合了汉、彝、白、傣等兄弟民族,建立起以大理为中心的起义政权,控制了云南西部广大地区,前后坚持了十八年之久,严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在我国近百年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然而对起义军领袖杜文秀的评价,我国史学界还存在着争论,大体上有否定;肯定;基本肯定、部分否定这样三种意见。持否定意见的同志认为,虽然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回民起义反抗满清野蛮统治,是完全正义的”,但由于后来杜文秀与英国侵略者发生了联系,并派  相似文献   

3.
本刊2010年第1期《杜文秀卖国说辩诬》栏目,共刊出3篇文章,第1篇文章是林荃先生的《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封建割据政权吗?》文章对高鸿志先生在其所著《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中一些诬蔑杜文秀及大理政权的观点进行驳论。高鸿志先生于1998年在黑龙江出版社出版了《英国与中国边疆危机》一书。他在书中认为杜文秀派使赴英乞援,杜文秀受了刘道衡的愚弄,派其出使英国,从而在对外关系中铸成大错。因此,有必要继续探讨杜文秀政权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所谓的根源是指阶级根源。高鸿志先生在《杜文秀在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根源》一节中,探讨了杜文秀对外关系中所犯严重错误的阶级根源,认为大理政权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是封建割据政权。高鸿志先生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杜文秀大理政权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割据政权。第一是当时的社会状况、阶级斗争形势及其与杜文秀起义的关系;第二是给杜文秀划分阶级成分,杜文秀是出身回族士绅家庭;第三是从几方面来论述大理政权仍属地主阶级性质。林荃先生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反驳,史料翔实,立论公允。尤其是作者以大量史料,阐述了19世纪中叶杜文秀起义的历史背景和对近代云南社会的影响。他认为杜文秀...  相似文献   

4.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云南回族人民为反抗民族压迫,争取民族生存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杜文秀领导的迤西回族联合其他各族人民的反清大起义,把这场革命风暴推向了新的高潮,建立了与清王朝封建统治对峙18年的大理政权,成为云南近代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此即所谓“咸同滇变”。关于此期社会历史的研究,迄今学术界已有不少论述,但多侧重于事件突发后的历史阶段。本文拟对咸同滇变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化过程进行剖析,通过这一宏观历史背景的揭示,来说明杜文秀起义在云南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期对与此相关几个争议问题的研究深化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马颖生 《回族研究》2007,(4):143-144
2006年是杜文秀领导的有回、汉、白、彝、景颇、傈僳、纳西、傣、藏等民族参加的反清大起义150周年。在这可纪念的年份,在这云南反封建斗争开始的年份,我省资深研究员、杜文秀起义研究专家林荃先生的《杜文秀起义研究》一书的面世,可谓给这次远去的农民起义献了一份厚礼,给人以空谷足音之感!林荃先生是我省杜文秀起义研究的知名专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即对杜文秀领导的咸同云南各民族大起义产生了浓厚兴趣。1959年到云南省历史研究所工作后,在广征博采历史文献的基础上,还走出书斋,深入滇西大理、保山、腾冲等地,访之乡村,询之父老,调查杜氏…  相似文献   

6.
刘道衡没有杜文秀大理政权授予的出使英国使节的正式委任状及大理政权正式授予的官员职衔,他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委派的"使臣"的合法身份.划道衡所带交英国印度事务部的<上英皇表>不是从大理带出的,而是在缅甸形成的.其他说明献"大理所管之地"的图、"献土称臣"及要求出兵援助的信件,都是离开大理以后形成的,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直接授权处理的合法依据.这些离开大理以后在云南以外形成的<上英皇表>及信件本身,不能证明刘道衡具有大理政权"使臣"的合法身份.诸种史实表明,刘道衡不是杜文秀派出的"使巨",他以杜文秀"义子"的身份充当杜文秀派往英国"使臣"的身份是假的,是他脱离柳映苍派出的以马似龙为首的使团后自封的.  相似文献   

7.
大理政权是19世纪中叶云南各族反清起义军联合组成的农民起义政权,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重要源流之一。研究大理政权与太平天国纽带关系,100多年来为人们所重视和关切。然而,在太平天国和大理政权失败以后,有关双方往来信函,文件档案,均散失焚毁,而清方史志,私家著录记述,往往隐晦支离,简略舛异。使得这专题讨论目前尚须撮录索隐,稽考辨正,以兹开拓。 笔者就30年来接触到的资料,怀着临渊履薄心情,试图对杜文秀反清思想形成,吕藩其人其事与天地会,太平天国的关系以及大理政权重要施行方针受太平天国的影响,主动联系太平天国石达开远征军诸问题,探索考释,聊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请史学界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8.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云南回族研究会和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发起的“杜文秀起义学术讨论会”,于1990年11月26日至31日在大理市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150多人分别来自全省各地州和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教学和科研、宣传,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包括了回、汉、白、彝、苗、满等民族的专家、学者和广大民族工作干部,提供会议论文50多篇,大家聚集一堂,探讨清朝咸同年间杜文秀领导以回族为主的各民族反清大起义。全体代表还到大理城参观了“杜文秀帅府”,到大理市郊下兑村瞻仰了“总统兵马大元帅杜文秀墓”,表达了对这位起义领袖的敬仰之情。  相似文献   

9.
马颖生 《回族研究》2006,(4):126-129
150年前,在太平天国革命滚滚的洪流中,云南爆发了杜文秀领导的,有回、汉、白、彝、景颇、傈僳、纳西、傣、藏等民族参加的反清大起义。这次起义坚持一十八载,攻占53城,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西南半壁江山,在近代云南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值此丙辰举义15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以资纪念。一、杜文秀起义的历史背景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面对着清朝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人民纷纷起来进行反抗斗争,革命风暴此起彼伏,清朝反动统治阶级惊恐万状,采取各种卑劣手段疯狂分化…  相似文献   

10.
时杜文秀有"卖国"的谬说,起于一张所谓"大理回教国"的传单和所谓"大理使臣"这两件勾当.前者是外国侵略者捏造的,后者则为刘道衡这个卖国败类干的骗局.那份以阿拉伯文所写的传单,是出自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捏造,其目的是要侵占云南.而所谓"大理使臣"则是刘道衡个人搞的骗局,刘在伦敦活动无果,被送经君士坦丁堡回国,他在君士坦丁堡的活动也毫无结果,待回到仰光,大理已被清军攻破,从此他便在英属印度政府下过活.根据考证,刘道衡并不是杜文秀义子,也非杜文秀部属,他是一个闯进大理的曾流浪外国多年、与英法殖民主叉者有勾搭的大骗子,他的所有行为与杜文秀无关.  相似文献   

11.
云南回族史研究的重点课题集中于杜文秀起义,即起义的历史背景、大理政权的建立和性质以及民族大联合与对外关系;赛典赤·赡思丁来华、历史功勋等及郑和家世、生平活动……。本文对云南回族历史人物杜文秀、赛典赤等人物的研究评价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  相似文献   

12.
杜文秀使英问题辨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文秀从未同任何外国政府建立过什么关系,到过大理的仅有法国安邺所率领的探险队,但当即被杜文秀所驱逐。所谓回民使节这一杜文秀被谴责的主要事件,先是由腾越柳映苍所策划,继则由刘道衡在其中扮演主要的角色。从英缅政府行政日志所揭露的事实来看,刘道衡的使英与杜文秀并无关系。这个近似闹剧的历史小插曲之所以被大肆渲染,是英国在印度和缅甸当局由于政治上的需要而制造出来的。真相如此,对杜文秀的谴责自然无从成立。且不论云南回民在反抗清政府统治者的斗争中的英勇表现如何,事实上,由于云南回民起义的结果,在杜文秀的直接抗拒或是起义的间接影响下,英法窥探云南的计划受到打击,被推迟了18年。因此,杜文秀在这场英勇斗争中的领导地位,是不应加以湮没的。  相似文献   

13.
1868年杜文秀开始与英法殖民主义者发生接触,他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完全正确的,态度严肃但决不粗暴,这一年进入云南的是德拉格来和安邺率领的"探险队",当他们到达大理时,杜文秀面斥法国神父,勒令安邺等人立刻离境,决不加以接见.而所谓"回教国"问题,来源竟是散发于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一张阿拉伯文传单,与大理回民政权无涉.至于刘道衡使英,则完全是刘个人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他个人的骗局,因为在对外关系上,杜文秀态度一向正确,直到最后大理被攻陷时,政治上也无妥协动摇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近代初期在滇西爆发的回民起义,是云南回民起义中有代表性的一支。它以杜文秀为首在大理所建立的帅府,曾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财政税收制度。但由于资料欠缺,迄今为止要作一番全面的说明甚为困难。这里仅就某些方面略作论述,不全不当之处尚待识者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15.
<上杜公书>不是刘道衡呈文的原件,而是刘道衡已经流落缅甸时期编辑诗文集时的文稿副本的传抄本,到沙元的文稿抄件已经是第四次抄本,早已不具有杜文秀大理政权帅府文献的价值,用现代语言说,就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材料,不能作为评论杜文秀大理政权外交政策的证据或依据.在刘道衡诗文集文稿末所抄录的"大元帅批"文,也看不出是否是"大元帅批"文的原貌.刘道衡呈送<上杜公书>后,并没有移送帅府内阁审议,并对审议结果作出裁定.仅有杜文秀个人对他文章的评论,称之为"古文好手",没有涉及他的献策内容,更谈不上是否采纳他的献议,刘道衡谋求出任大理政权派赴英缅专使的企图也落空.  相似文献   

16.
论杜文秀义军的民族团结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咸同年间,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反清大起义,坚持斗争18年,给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以沉重打击。这次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留给了各族人民许多宝贵的革命斗争经验教训。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民族团结政策。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它支配和决定着其它的矛盾。一个国家,往往由若干个民族组成。各民族之间既有一致,也有矛盾。在一定的条件下,民族矛盾会激化,暂时呈现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各民族内部和各民族之间始终存在着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尖锐的民族矛盾终必为尖锐的阶级矛盾所代替。中国几千年阶级社会的历史表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既要压迫剥削本民族的人民,又要压迫剥削其它民族的人民。排挤、歧视被统治的民族和挑拨离间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以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转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史学界对杜文秀所领导的大理政权性质的分析,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是农民革命政权,有的认为是开明的地主商人政权,我初步认为,基本上是属于农民革命政权。十九世纪中,腐朽的清政府在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各地人民起义的打击下,已摇摇欲坠,为了维持和巩固其在云南的反动统治,大力扶持汉族地主武装——团练,作为自己的支柱,并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纠纷,企图用“分而治之”的办法,用民族仇杀事件来转移和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清、反对封建地主的斗争,结果更加刺激了阶级矛盾和民  相似文献   

18.
清咸丰、同治年间,杜文秀大理政权的幕后重要人物、豪商巨贾马名魁,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历史人物.但由于代远年湮,文献稀缺,仅叙其梗慨云.  相似文献   

19.
杜文秀在对外关系问题上,他的态度是完全正确、坚决的,即决不允许侵略者以"探险队"的名义进入云南探测道路、绘制地图等,并命令他们即刻离境.而所谓"回教国"问题,不过是一份散发在西藏、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阿拉伯文传单,被称为是一份"稀奇古怪的文件",早在100多年前有人就否定这份传单与大理政权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至于刘道衡出使英国,通过大量的新的资料研究显示,如<上杜公书>与<上英皇书>的剖析,英缅政府及伦敦方面对刘的怀疑等等,刘的所谓出使英国完全是他个人的行为,他以各式各样的手段从政治到经济,都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而所有这一切,均与大理政权无关.  相似文献   

20.
杜文秀长期得不到公正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因,即学界对其政权建立和建树缺乏了解。本文从九个方面,阐述了杜文秀起义原因和在政治、文化、民族团结及农工商各业取得的骄人成绩,以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一农民革命政权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