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符号,代表了一定地域的文化习俗和社会心理。但是由于地域方言的不同,各地区的亲属称谓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休宁话作为徽州方言的一个分支,其亲属称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普通话差别较大的特点。休宁话亲属称谓的划分、休宁话亲属称谓的特点及其泛化的一些问题是本文讨论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秦汉皇朝是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初创时期,人际称谓"臣"的社会内涵经历了由非等级称谓向等级称谓逐渐演化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臣"在用法上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君臣称谓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与泛化的权威崇拜恰是造成此现象的社会根源与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3.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关系或人的某种身份的指称。它是一种语言和文化现象。称谓语用来指称人,它是由于人的亲属、身份、性别、职业等而得来的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社会关系及其它关系的一套名称。基于实际交际的指称需要和称谓语的无法满足,称谓语出现了泛化。这一泛化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称谓语的泛化还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4.
泛化亲属称谓系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现象,是介于亲属称谓与社会称谓之间的一种称谓,试分析泛化亲属称谓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运用“异化法”与“归化法”探讨其翻译,并提出: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泛化亲属称谓的翻译应以“异化法”为主,“归化法”为辅。  相似文献   

5.
汉语称谓语中“偏离”现象的文化心理例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语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标志 ,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规范形式的“偏离”称谓 ,正是一种文化与心理的偏离。这种偏离现象 ,有的仍是在汉民族传统文化如宗法制度、礼教文化或民俗下的偏离 ,没有脱离民族文化的轨迹 ,而有的偏离现象却是对民族文化与心理的根本偏离。职衔敬称、亲称泛化、反语昵称等是汉语特有的称谓文化 ,但“礼为上 ,情不言”以及以老为尊等传统文化如今已面临挑战。称谓语对文化心理的反映还必须依赖特定的语言环境  相似文献   

6.
调查上海话和东北话中亲属称呼语泛化的类型和使用范围,比较称呼语亲属词在这两种方言中泛化的不同特点,探索这种语言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7.
“大官 (儿 )”是明代《金瓶梅》以及其他一些小说、戏曲中出现频繁的一个称谓词。然而现今许多辞书对这个词或是失收 ,或是解释不够准确。该文通过考证古代多部文献 ,进一步解释了它的意义 ,并指出这个称谓词在历史演变中曾出现过的一种“泛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语言里常常连续使用同一个词,或是重复使用同一个声音,表示某种独特的含义,或是表现一种细微形象的描写,这种现象叫做叠字。叠字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各种语言里都有。汉语里特别丰富。兰州方言是汉语里的一种方言,汉语普通话里使用的叠字形式,兰州方言里也都使用,正因为兰州方言是一种方言,兰州方言里使用的叠字,并不一定在普通话里出现。因此兰州方言里的叠字,在数量上讲,远远超过了普通话里的叠字。此外,兰州方  相似文献   

9.
文章考察了全国300多个方言点的儿媳称谓,指出:(1)绝大部分方言的儿媳称谓属于"新妇"与"媳妇"两大类,呈南北方并存之势,交界线自东而西穿过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广西。(2)现代方言的"新妇"几乎都是指儿媳,语义范围比古代的小。(3)"媳妇"专指儿媳妇、不用于指妻子的地区一般离使用"新妇"称谓的地区较近。(4)处于两大类称谓交界线上的不少方言出现"媳妇"和"新妇"两可的情况,有前者逐渐取代后者的趋势。(5)北方方言在儿媳称谓的一致性方面相对高于南方方言。(6)现代汉语方言的儿媳称谓状况是词汇发展具有层次性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0.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它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亦是文化的载体。宁波方言社交称谓真实地再现了宁波的商业、饮食等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折射出鲜活的人文世界。其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多运用借代和比喻两种修辞称谓,来达到含蓄讽刺的表达效果,体现出宁波人幽默风趣、温柔敦厚的性格,亦反映了中华民族委婉内敛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1.
称谓的简化与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称谓有两种情况 ,一是官职称谓的简化 ,一是某方言区社会称谓的繁化。前者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而使用经济的言语来表达 ,成为当前社会的一种时尚称谓 ,它简明、经济 ,也符合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 ;后者是为了避免社会称谓的尴尬而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汉语称谓虽然细致 ,但是也有难于称谓的域段 ,繁化称谓可以说是一种称谓空白的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2.
称谓是社会学以及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亲属称谓的翻译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社交称谓翻译研究相对缺乏。社交称谓能够体现复杂的人际关系,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该类称谓语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笔者认为可以广泛运用语用学、文化学以及社会语言学等诸多学科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对《红楼梦》称谓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红楼梦》称谓的翻译研究。  相似文献   

13.
称谓语是交往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称谓语由来已久.中西方学者都侧重对各自语言中的称谓体系的研究和概括,并认为称谓语有一些普遍的语用功能.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称谓语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英汉语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称谓语的普遍语用功能进行比较,揭示英汉称谓语语用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借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有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发展模式:欧洲模式、美加模式、日韩模式;呈现出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即社会职能逐渐加强,组织形式日趋多样,经营机制逐步完善;拥有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包括健全有关法律、法规,确立合理的组织原则,鼓励多种组织形式,发展龙头企业。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应了解和掌握国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变化趋势,借鉴其经验并因地制宜促进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称呼的转换及其语用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称呼是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交际中的许多意义,往往是通过称呼表达出来的。称呼的转换反映了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等方面的关系,有其丰富的语用含义。而标示性变化功能又可分为趋远型和趋近型,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常常把称呼变换作为一种言语策略,以便更有效地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6.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名称 ,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称呼 ,两者在语义特征和适用范围上都有不同。维吾尔族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大约有两种 :一是原形转称法 ;另一种是改形转称法。维吾尔语亲属称谓转化成社会称呼的根本原因是初层权利和义务的扩展和次层感情的扩展  相似文献   

17.
称谓语在日常交际中普遍使用,恰当地使用称谓语是交际能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汉语称谓系统的多样化和多变性是产生称谓变异的主要动因。称谓变异的主要表现方式包括自称变异、对称变异和叙称变异等。此类称谓变异的语用机理可以在语用顺应论框架内得到进一步的描述和阐释。了解汉语称谓的变异性问题有助于我们准确和恰当地运用称谓语,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最终顺利地完成交际任务。  相似文献   

18.
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呼语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权势与同等等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可以体现说话双方感情、亲疏关系、短暂态度等方面的变化。在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若不了解对方文化中的称呼语使用习惯,就会造成称呼语的语用失误。文章讨论了称呼语与权势及同等关系、称呼语变异形式在社会交往中的角色关系、暂时态度等信息的传递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称呼语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19.
《儒林外史》这部经典巨著为我们构筑了一个阶层分明、等级壁垒森严的微型身份社会,而直接体现这种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的便是一套纷繁复杂的称呼语体系。本文结合社会学和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观,以吴敬梓《儒林外史》及杨宪益夫妇译本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线性对比的研究方法,分别从说话者进入交际前所具有的社会身份和特定交际阶段所构建的语用身份两个维度,阐释和分析会话中称呼语身份意识在原著及其译本中的实现。研究发现,尽管译者一直都在努力忠实原文,但仍然在无意识中改造了原文,这导致称呼语身份意识在汉英语际转换过程中发生了信息过载、缺失和变异等。文章认为,称呼语的翻译并不是纯粹的语言转换,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该考虑源语一方诸多参数。  相似文献   

20.
称呼语在语境中的变异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称呼是言语交际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文化符号。在动态交际过程中,称呼语用法灵活多变,以适应非语言语境因素的变化,如场合、身份、交际动机等。有时说话人还故意违反规则,以表达特殊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