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具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性人格类型,是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创设“双性化”教育,使男女具备两性的优秀特质,享受平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健康的优秀人才,对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以利于该项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正> 一、问题的提出 男女两性问题包括两层含义:男女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和男女之间的性行为问题。为什么不用“性问题”而提出“两性问题”呢?理由是:“两性问题”包括“性问题”,但比简单地提“性问题”的面要宽;另外,从影响我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念看,目前对男女两性性别带来的相互关系问题,如男女社交公开和自由都未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自由贸易仍将是美国未来贸易政策的主要追求目标与强劲文化,但贸易保护主义仍将是自由贸易的重要补充成分和有效的吓阻手段。笔者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这种现象界定为贸易保护主义的“两性”:必然性与偶然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必然性源于国际体系中的无政府状态以及美国经济的变化,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偶然性源于美国官僚政治决策过程的特殊性。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两性”对中美贸易意义在于:必然性使我们以平和的心理看待中美贸易摩擦,而偶然性表明中美贸易摩擦将只是“摩”,但不会“破”。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视角看,造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一小说主人公———“陌生女人”悲剧的原因在于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两性的生理差异、倔强个性与偏执心理。在小说中,茨威格揭示了两性隔阂的客观存在,暗示了解读女性心理的必要,并表达了其对消除两性隔阂的期盼。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文学史上,萨拉·朱厄特是一位重要的女作家。《乡村医生》是她于1884年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但就作品关注的两性性别教育话题而言,《乡村医生》又称得上是一部“现代小说”,折射出作者对其所处时代的性别教育及其模式的看法和思考。遗憾的是,这在现有朱厄特的社会性别研究中并没有受到重视。基于此,借助社会性别研究的视角,分析朱厄特在《乡村医生》中对理想性别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建构,解读作者的性别教育观,指出作者并不否定对两性进行必要且合理的传统性别教育,她批判的是无视个体差异的父权制刻板性别教育模式,呼吁对其进行解构,她进而主张对两性进行双性化性别教育,并以此去实现对理想性别教育模式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农业银行一直承担着政策性贷款和经营性贷款(以下简称两性贷款)的双重职能,过去对“两性”贷款实行统一的管理制度。实践证明,这对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否定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由于“统管”而存在和暴露了不少矛盾和弊端,亟待解决。对此如何解决呢?笔者认为,对“两  相似文献   

7.
张帆 《理论界》2006,(11):181-183
本文从女性视角重读弗·施莱格尔颇受争议的经典小说《路清德》,剖析施莱格尔在作品中对女性富有“创生精神”的爱、“移情”法则与现代婚姻观、“两性同体”的人类构想,展现女性引领人类上升的轨迹,勾勒出两性未来世界的理想图景,《路清德》也由此成为解读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女性精神构想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8.
一、性爱,在长久的放逐之后在希腊神话与传说中,两性之爱的主宰是爱神厄洛斯。厄洛斯(Eros)的意译是“爱欲”.罗洛·梅解释说这意味着“爱神”必须是“爱”(情)与“性”(欲)的统一,一旦二者分离,两性之爱将失去活力,变得毫无激情,毫无“生命气息。”①可见,没有爱与欲、灵与肉的统一,就没有厄洛斯的成长,人类的两性之爱就是残缺不全的。但厄洛斯在世俗社会中却陷入了永恒的悲哀:爱(情)与欲(性)的冲突可谓是一种世界意义的文化现象,二者的不可调和性注定了尼洛斯的残缺,它一直无可奈何地停留在“长不大’划生命状态…  相似文献   

9.
张晓晶 《东岳论丛》2000,21(2):134-137
有人站在西方女权批评的立场上 ,将池莉小说视为“中性文本” ,这种观点是经不住推敲的。实际上 ,池莉小说作为一种女性文本 ,具有东方传统文化的特点 ,无论是描写母性 ,还是爱情、婚姻 ,都讲究两性的和谐而不是两性的对立。这缘于池莉对于市民生活中普通女性生存状态的切实体验 ;在这样的基础上 ,她的小说创作尤为注重内涵上的“俗世关怀”和表达上的“仿真想象” ,并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追求和风格  相似文献   

10.
儒家思想中的性别差异和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中对性别差异和角色定位的阐述,一方面带有浓厚的男权文化色彩,另一方面又契合了儒家“中庸之道”,与“天下为公”的哲学品味息息相关.居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的儒家思想十分重视名分和贵贱等级秩序,它对男女性别差异的阐述与西方文化有所不同.一方面,它始终侧重的不是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异,而是社会属性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它又积极提倡两性和谐,试图与儒家文化的“社会本位”和“天下为公”的文化品位保持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胡俊海 《东岳论丛》2003,(3):50-51,55
《长恨歌》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打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张爱玲 ) ,《首席执行官》则以大江东去、壮士断腕般地激情触摸着时代的脉搏 ,由此打造出城市文学中的两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两性同体”形象是男子在女神的躯体上装饰出若干男性的性特征而产生的。这些“改装为妇女的男性偷偷地进入神圣的位置,在这里强迫人们崇拜自己,最终把妇女的神赶出去。”“两性同体崇拜”产生于母权制和父权制交替之际,是两者剧烈斗争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双性同体”是妇女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除两性差异的良好途径,两性可以任意选择他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摆脱强加于男女两性的束缚,获得个人自由,走向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今天,她的这种观点仍不失为寻求妇女解放、男女和睦相处、世界充满温情的出路。本文仅从伍尔夫的《到灯塔去》来解读她的“双性同体”理想及人生态度,对妇女解放的出路做些反思。  相似文献   

14.
张帆 《理论界》2008,(1):143-144
本文旨在探讨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在国内外思想,特别是卢梭的“自然权利理论”、法国的“女权宣言”、希佩尔的“男女平等”、洪堡的“两性同体”的催生和孕育下,生成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女性文学观,这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女性文学的创作观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正> 妇女解放运动谁主沉浮?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妇女界几乎完全一致:“妇女解放首先是妇女自身的解放”.笔者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毋庸置疑,妇女解放运动,妇女是理所当然的主体,妇女本身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确立新的女性价值观,谋求最大限度的发展,是妇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由于妇女解放是一个男女两性同时抛弃传统的女性歧视文化,确立新的妇女观的过程,因此,我们说妇女的解放必须由男女两性同时来进行,这一同步的过程要求男女两性都承担妇女解放运动的主体的责任.从女性歧视文化的产生来看男女主体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16.
从本体论看,“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但从认识论看,“中国模式”尚在建构之中.“实例的总和”表明我们只是认可而非认识了“中国模式”.学界应对“中国模式”多作形而上的探究,藉以实现由本体论到认识论的转向.必须对“中国模式”作思维着的考察,才能获得关于“中国模式”的确切的知.认识论意义上的“中国模式”虽说不是普世的,但也不是一个孤本,至少可以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在海峡两岸当代女性小说中,由叙述视角所表明的性别立场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他看”,即以男权价值观规约女性,弱化、消解女性的主体性,凸显的是性别霸权;二是“她看”,则是以女性主义立场审视男性和观照女性自我,关注和探索两性共同面对的生存与精神困境,在平等的基础上建构男女两性的主体性.从“他看”与“她看”的纠缠和更替中,传递出女性冲破男权文化规约、构建平等和谐两性关系的意图与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级阶段,经济性垄断已初露端倪,并且表现出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性垄断的明显不同,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性垄断必然会成为中国重要的垄断形式,并成为中国反垄断法的重要规制对象。同时,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行政性垄断仍然是中国目前的主要垄断形式,是中国反垄断法必须规制的首要任务。所以,中国反垄断法规制对象的构建不仅应规制经济性垄断,而且应规制行政性垄断(我们将其概括为“两性”规制论)。一、“两性”规制论构建的基础从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反垄断立法…  相似文献   

19.
在对抗战题材、乡土题材和两性题材的处理上,萧红都提供了与东北作家群这个创作群体乃至整个主流文学不甚相同的东西,以纵深的“历史意识”超越了“当代意识”,超越了群体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提升了群体创作的文学品格。  相似文献   

20.
关于赛博空间中性别模糊化和民主化的宣称并不合适。网络互动过程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传统社会的性别权力结构。两性具有不同的在线行为风格和沟通道德规范。男性仍然主导着互动的话语风格、参与数量以及话题;而女性被边缘化,并时常受到歧视性偏见。互联网媒介本身仍然提供了机会,使女性可以在“原型”化的性别模式之外有更复杂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