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艺大众化的讨论局限在让读者看得懂与旧形式的利用上 ,未能对文学的民族性与审美性等关键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 ,其实 ,新文学发展出现的困难主要是对大众的审美要求认识不足 ,新文学脱离大众的症结在于它没有彰显文学艺术本有的审美特征 ,而民族性问题也必须在强化新文学创造者的审美意识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讨论涉及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2.
“大众化”讨论与中国新文学的自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生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众化”讨论,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精神和文体自觉,是五四文学自我更新和发展的体现。“大众化”讨论促进了中国新文学的民族化觉醒,也为新文学与大众之间实现良好的接受关系做出了探索。在现实政治环境的要求下,讨论表现出较强的现实功用色彩,这对新文学与社会现实关系是一种良好的促进,但也对讨论的客观性和深度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全球化语境中,中国文学的大众化问题至今仍未得到真正的解决,“大众化”讨论对当前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启迪意义:民族性应该成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在作家与大众之间应该建立密切、科学和有效的关系,同时应提倡作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3.
4.
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化”问题的讨论中,许多现代知识分子,把民间文化形态与政治性、革命性的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不仅强调民间社会所存在的社会革命力量,而且意识到了“民间形式”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由于这种政治化的民间观,重视“民间形式”与革命宣传的关系,忽视了民间作为文学精神资源的丰富性,带来了一些文学作品的概念化倾向,然而那些真正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却往往与民间文化形态有着深层的精神、情感联系。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文艺大众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推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其中两个转化、两个标准及两个学习等成功经验与基本方法,在今天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富有启示,体现在:如何推进理论工作者的大众化、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如何改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及形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高校需要加强思想教育机制的创新,转变教学理念、合理选用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辩证关系分析——兼论如何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在学科建设方面具有紧密联系,而且在实践层面是统一的,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之中。因此,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视角出发来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左翼文艺大众化的出发点并非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但文艺大众化和民本思想在三个方面有相通之处:其一,民本思想“君为政本”的宗旨和文艺大众化的革命目的让二者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属性;其二,民本之“民”懵懂无知,缺乏主动性,大众化之“大众”本来带有西方的民主色彩,但知识分子的引路人姿态使大众成为被动的跟随者;其三,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养民”,养民离不开“养心”和“化民”,大众化运动主要是在“化大众”,“化大众”和“化民”类似,都需要“养心”。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现实关怀、实践来源与人民大众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其真正意义上具有"大众性"的特点,具备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普及化和通俗化。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集体不断地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主要有: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会实践、进社区和新农村、进媒体等。 相似文献
11.
网络流行体是一种语体,它是为适应网络语境而产生的言语功能变体,它具有集体性、规约性和层次性。网络流行体的上位语体是网络语体,下位语体包括引用体、仿拟体和戏拟体。网络流行体具有互文性、顺应性、借助网络媒体通过语言模因进行传播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新文学受外来新兴思潮的推动而发生;通俗文学则继承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而加以改良.源流不同而运行轨迹也就各异.过去将这种"不同"视为"时立",今天则应看到这种"各异"亦可能会形成"互补".本文通过论证试图说明,在"重写文学史"中应当纠正过去的那种偏颇,妥善解决"古今贯通"与"多元共生"这两大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吴奕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3(4):87-92
如果把那些以作者对事件的亲历性去感动人的“新移民文学”作品视为已有的“表达范式”的话 ,那么 ,对那些以其独具的言说形式逸出了我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的作品 ,则可归入“另类写作”的范畴。它们的出现 ,对改变“新移民文学”的言说形式 ,提高整个“新移民文学”的艺术层次 ,无疑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直是步履平稳甚至有点略呈缓慢的,而进入80年代以后,像一条突然被滚滚春雷惊醒的巨龙,一下子爆发了积蓄已久的神奇力量,在几乎所有的方面都进行尝试,且大多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作为这个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小说的文体革命由王蒙的艺术手法探索肇始,由遮蔽到澄明,由无意识操作到理性化追术,很快形成燎原之势,只用了20年时问就走完了西方现代小说用了100年左右才走完的创新与发展之路,为新时期文学的蓬勃繁荣创造出了独特而迷人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20世纪40年代文学思潮总体上呈现为一种文学反思特征.具体表现为以"大众化"为核心,体现现实关怀精神的政治反思;以"人性"为内容,体现道德关怀价值的文化反思;以"民族性"为宗旨,关注文学审美品格重构的艺术反思.文章还分析了40年代文学反思倾向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这是一个通俗文化趣味占据主流的时代,一切以其趣味始,以其趣味终.很多人认为,通俗趣味的广泛流布应归因于文学市场的极端失衡,原本属于严肃文学生产的空间如今被通俗文化占据,因此,要还社会以严肃文学的主流地位,首先必须消除通俗文化的"影响焦虑",纯洁"文学性"的同时,强化文学的品味及其层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都市通俗文学主要是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完成自身改良的。它萌芽于20世纪初"十里洋场"的上海,清末民初逐渐定型,延续至40年代末。在艺术形式、思想内容上它自晚清开始出现了现代性意义的转型,反映了脱胎于传统又执着于现代指向的艰难嬗变。 相似文献
18.
敦煌变文盛行于唐代,它的流行对中唐元白平易诗风的生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可从一些典籍的记载得到印证.敦煌变文与元白平易诗风在句式、风格、语言、运用的手法等方面都有内在的一致性,元白平易诗风的兴起体现了从传统到世俗的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市场语境下的中国大众文学凭借其趣味性和娱乐性,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它的走红和商业成功,为高雅文化的生产与流通,提供了有益借鉴。但它也存在明显缺陷,这就是愈演愈烈的鄙俗化倾向。主要表现为:通过“玩文学”,嘲弄、亵渎和消解高尚的文学精神、严肃的社会道德和神圣的人生理想;将人的形而下欲望大面积、高频率地引入文本,迎合受众的低级欣赏趣味,侵害道德伦理,污染社会风气。欲使大众文学走出鄙俗化的泥淖,获得可亲、脱俗、健康的审美品格,需要文化管理部门的严格监管、批评家的批评规约、作家的“积极的写作”、受众高品位的审美选择和对鄙俗化的坚决抵制。 相似文献
20.
白石体中的应社现象,与北宋张先时代的应社性质不同。张先之应社,其重心在于士大夫之间的情感与信息的交流;而白石之应社,其重心则在于词艺及词的曲调和音乐的切磋。白石词中的绝大多数作品都与应社、应歌有所关联:从以《全宋词》为底本的统计来看,姜夔名下共录有87首词作,而其中仅仅从词序中涉及应社应歌之作的,就已有49首之多,其中严格意义上的应社之作共计有38首。应社的大背景,决定了白石体的写作题材和虚拟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