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知青小说: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与泛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浪漫主义思潮在新时期之初一度回归,基本的创作队伍是情感型的知青小说家。但不久,这些作家纷纷转向,由他们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像一颗闪光的流星划过长空,留下了短暂的美丽。其特点一是回归自然,二是追求神秘,三是寻找精神家园,四是超越自我。知青浪漫小说的出现是以彻底否定极“左”路线、恢复人的尊严为前导的。它是新时期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社会思潮在文学方面的反映,又成了新时期个人自由空间扩大的象征。它与五四浪漫主义思潮遥相呼应,又加强了人道主义的内容,增加了历史和心理的沉重感,融入了化苦为乐的宗教感情。但它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思潮既是回归,同时又是泛化,到80年代中期,这一思潮循着向内转的趋势汇入了现代主义的潮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很大的相似处、相较之下它们都有反官方反学院反传统的思想.而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审美现代性所引发的先锋艺术的基础.三十几年间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样式到现在慢慢走出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或中国样式的当代艺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也经历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对西方艺术的误读,而就其发展方向来看,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一样它都是一场是思想解放的艺术思潮.  相似文献   

3.
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中国五四以后的3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发生了两次浪漫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神性浪漫主义.而是一种诗性浪漫主义.它具有现实关怀、写实风格、明朗健康的情绪、平民精神等特性.  相似文献   

4.
生命宇宙化:20年代新浪漫诗歌的审美追求邬冬文20年代的中国文坛,曾出现过一批颇显异彩的新潮诗歌作品,当年称之为新浪漫诗歌。这种新浪漫诗歌脱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于欧洲的新浪漫主义。20年代文坛对西方的新浪漫主义有过各种说法。田汉在《新罗曼主义...  相似文献   

5.
外来文化思潮与世纪初文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20世纪初叶,中国文坛由于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开始从传统文学走向现代化。虽然整个文坛的真正蜕变要到“五四”及其后才发生,但本世纪初已显露端倪。这一时期,被引进的西方文化思潮主要有:达尔文的进化论、卢梭的民约论及其返回自然论,叔本华的哲学及唯美思想,尼采的个人主义与“超人”学说,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以及欧洲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等。这些外来文化思潮的涌入中国,引发了中国文学从思想、理论及创作形式上的一系列嬗变,中外文学观念发生了冲撞及融合,其具体反映便是传统文学观念开始产生变化,各种文体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在内容及体裁形式上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翻译小说大批涌现。这些变化,为“五四”及其后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浪漫主义是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大思潮 ,尤其是在近代西方哲学、文学、神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文章追溯了欧洲浪漫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源 ,分析了浪漫主义在哲学、神学和文学上的各种表述方式 ,并指出其与基督宗教思想的密切关联 ,认为它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与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唯灵主义 ,具有重情感、重主体和侧重神秘思维等特色。文章亦探究了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7.
浪漫主义是欧洲近代思想文化发展中的一大思潮 ,尤其是在近代西方哲学、文学、神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影响。文章追溯了欧洲浪漫主义的思想文化根源 ,分析了浪漫主义在哲学、文学和神学上的各种表述方式 ,并指出其与基督宗教思想的密切关联 ,认为它比较典型地反映出与理性主义相对应的唯灵主义 ,具有重情感、重主体和重神秘思维等特色。文章亦探究了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本文剖析了五四以来存在于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四种激进传统,即科学主义、浪漫主义、天启心态和民粹主义,认为将知识分子的终极价值理想一概诉诸社会运动,往往将导致乌托邦救世主义或极左思潮的泛滥,因为这些价值思想作为民间的道义力量,只能对现存秩序起一种舆论上的制衡作用。文章认为,对传统的道德宗教不能完全否定,现代市民社会的秩序即有赖于人们自觉的道德意识和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及其走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评述新时期文学时,人们常常只把现实主义作为主潮,而忽视了浪漫主义的存在,其实,这是极不公正的.现实主义固然在新时期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三个阶段,后来由于作家执著于生活的本真还原,衍生出了"新写实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显学;而浪漫主义也经历了"朦胧诗"的低调浪漫、"寻根文学"的悲凉浪漫,发展到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关系说不清、道不明的"后浪漫"阶段,成为新时期文学家族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中,浪漫主义思潮因重新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呈现回归之势.郭沫若重新评价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取得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丰收;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开始融合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不同的区域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浪漫主义成分的创作.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涉及社会情势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自己的特点,其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1.
在"后五四时代",激进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三大思潮从各自角度对"五四意义"进行了解读和诠释,从而形成不同的"五四话语"诠释系统。激进主义从革命斗争的现实需要出发,着重于从政治、救亡、民族民主革命的革命范式与政治框架去解读和诠释"五四意义",建构了突出政治意义的五四革命话语诠释系统,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这种"革命范式"、"政治范式"开始向"发展范式"、"现代化范式"过渡;自由主义建构了凸显文化变革、突出个性解放的启蒙话语诠释系统,表现为褒新文化运动贬学生运动,把文化运动向政治运动的发展视为"干扰"、"救亡压倒启蒙";保守主义赞成文化运动的路径但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激进反传统主义,其经历了从接纳民主、科学"新外王"的"返本开新"到五四"文化断裂"的话语诠释系统转变。三大思潮对五四启蒙的不同程度认同以及对"五四意义"的多向诠释,进一步凸显了五四精神的多元性与开放性。  相似文献   

12.
叶红 《学习与探索》2012,(12):147-151
新月诗人群的欧美留学身份和他们崇尚西方民主自由的精神特征,以及对中国传统诗学的审美坚持,使他们在中西文化及文学的传播中形成了五四时期独特的跨文化身份,这一身份直接影响了新月诗人群对传统诗学的创造性守成和对西方浪漫主义、古典主义以及现代主义诗学的兼收并蓄。新月诗人群完成了五四中国新诗学的第一次中西诗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各个领域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热门,特别是思想文化领域。但作为活跃在思想文化界,并曾显赫一时的工读互助主义,研究则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这种思潮的理想社会模式、试验活动、自身特征的探讨,进行历史反思,从中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一些启迪。一、工读互助主义的理想社会模式“五四”运动后,由于启蒙和救亡的相互促进,使新文化运动的主流由“民主”、“科学”的宣传过渡到社全主义学说的传播。当时许多青年知识分子受十月革命影响而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在“介绍新思潮,改造旧社会”的浪潮中,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表示失望,把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没有贫贱富贵、人人劳动  相似文献   

14.
试论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伴随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文化保守主义并非中国独有,而是一个广泛深刻的国际文化现象。文化保守主义并不一定归结为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五四以降,我国知识精英对中外文化进行双重乃至多重反省,出现了各种思潮。与自由主义、科学主义思潮对立互补的文化保守主义是五四传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文章从思想史的角度概述了从“国粹派”到“学衡派”到抗战时期的新儒家和海外新儒家的发展辙迹,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在史学和哲学方面,创获甚多,尤其是他们尝试着建立的民族主体性的、中西印融合的文化哲学新体系,在阐扬人的生命存在等问题上,做出了世界意义的贡献。其理论失误在于将儒家价值系统的现代意义作了抽象的、超时空的、一厢情愿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激烈、巨大的转型,形成了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个伟大转轨的历史时期,社会思潮波涌浪激,集汇成内容驳杂,色彩斑斓的宏伟大潮,展现出汹涌澎湃的多元奇观。在五四运动70周年的前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五四时期社会思潮研究》以下简称《思潮》、(刘云久主编,徐世杰、伊胜利、史也夫副主编)一书已经问世。首先《思潮》通过对学术界老问题的反刍和对新问题的深思,深入考察五四运动,较为公允,客观地展示出五四时期百家杂陈和争鸣的画卷。该书作者并没有罗列历史现象、堆垒史料,而力图从纷繁的社会思潮中理出清晰的线条来。它主要评价了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即反封建启蒙思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胡适的实用主义、研究系的基尔特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在法国的社会科学著作中出现了一个名词,叫“左倾主义”(Gauchisme)。这里说的“左倾主义”的特定含义,主要指的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思潮以及在这种思潮的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左倾主义思潮在法国的极盛时期始于本世纪六十年代末。1968年5月至6月在法国爆  相似文献   

17.
郭景萍 《社会》2006,26(1):1-22
唯善主义倾向、“个人主义”价值观、非功利主义气质、人文主义方法论等,是浪漫主义的一般特征,社会学浪漫主义也具有这些特征。同时,浪漫主义在社会学领域又特殊地表现为秩序型、建构型、女性学、批判型、现代性以及后现代的浪漫主义特征,浪漫主义被社会学化了。社会学浪漫主义的两种机缘态度体现出两种基本取向:情感浪漫主义与理性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社会学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理论模式,而在于它的现实风格。  相似文献   

18.
"浪漫爱"的兴起是一种现代性的文化现象,它与传统的瓦解、现代个人的出现相伴而生,是人性解放特别是人的感性解放的突出表征."浪漫爱"带有"以情求道"倾向,它追求的是爱的唯一性、永恒性和至善、至美性,它在现代成为一种人的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方式,超出性爱本身,具有了超越凡俗的精神意义.清末民初言情小说的兴起可视为这种现代浪漫爱的滥觞,其中<红楼梦>和<茶花女>的相遇,为这种浪漫爱的兴起提供了极大的助力.清末民初言情小说中的唯情派继承了明清以来以情抗礼的文学传统并与西方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实现了对接;他们所表现的爱情具有超凡脱俗的乌托邦特性,本土禁欲主义道德与西方纯情、浪漫之爱与此结成了同盟,这是现代性初兴时期浪漫主义反世俗的"人的自我神化"倾向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考察 2 0世纪中国文化思潮与文化运动 ,必须把握两个有重要的意义的支点 ,即“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中期的文化寻根思潮。这是两次基本文化取向相反的潮动 ,分别出现在2 0世纪前后两端。文化寻根思潮发起的重要理由之一 ,即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传统文化“断裂”的不良后果 ,而他们的责任 ,就是要续起传统文化之链 ,重塑或重镀民族文化辉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 80年代文化寻根思潮之间深刻的冲突 ,事实上反映了世界化与本土化、现代性与民族性、横向接受与纵向继承等关系的紧张 ,这是 2 0世纪中国文化面临的最严峻、最…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茅盾主张写实主义和新浪漫主义,除受到西洋文学思潮的影响外,主要还是他自己对新文学现状的判断中所得到的认识,包括他的进化的文学、为平民的文学以及为社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可以说,茅盾在“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最大的特色便在于他能对处在复杂社会关系中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文学给予关注并及时捕捉、发现新文学的要求。这就使得“五四”时期茅盾的文学主张适应并代表了新文学的发展趋向,对后来的新文学发展和文学史评价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