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飞天是云冈石窟造像中数量颇多的形象之一,本文根据云冈石窟雕凿的分期分别论述了早期、中期和晚期飞天的基本造型、装饰部位和服饰种类与特点,通过头饰、上衣、下裳、装饰品及飘带的样式演变,论述了云冈石窟飞天的特点、演变脉络,认为云冈飞天是印度歌舞形象与中国道教天仙及儒家礼教影响下的妇女形象相结合的中国式飞天,完成了由印度飞天向中国飞天的演变,佛教飞天的中国化、本土化、世俗化是在云冈完成的。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的飞天雕刻是这种风格的延续。  相似文献   

2.
羽人与飞天分属于两个宗教系统,伴随着佛教下移进入墓葬,跣足、裸身、头戴宝冠的西域飞天被去裸露化、秀骨清相的“中国化”飞天替代,儒家礼仪制约下的飞天中国化最终在南朝墓葬中完成,并对此后的佛教艺术产生深远影响。由图像系统发生路径看,印度飞天与汉墓羽人共同成为南朝时期中国化飞天图像系统发生树的“根”,而羽人图像显然对于中国化飞天影响更加深远。从图像形制看,南朝时期中国化飞天形象已经与印度佛教飞天艺术母体大相径庭,儒家审美偏好与礼仪规则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由图像系统的发生关系看,南朝时期“中国化”飞天在形制上以汉墓羽人常见范式为粉本;在符号功能上,南朝“中国化”飞天除了继承汉墓羽人界定墓室时空超凡特性,指向“不死之境”以外,佛教信仰的介入与净土信仰的流行,又使他们兼具往生净土的宗教功能。此时“羽人”作为墓葬仪式话语系统的重要一环,显然无法适应东晋南朝时期佛教进入墓葬系统的新变化。由汉代的“羽人”过渡到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国化飞天”,实则是墓葬信仰发展的内在要求之必然。  相似文献   

3.
《北方人》2010,(3)
巴比伦(Babylon)是世界著名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建于公元前2350多年,是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的人类文明发祥地。巴比伦意即神之  相似文献   

4.
在释道两家的经典中,都有关于飞天的记载,而且其形象、作用皆有不少相同之处,故而以往的学术界把飞天主要视作印度佛教东传之后的艺术产物的说法显然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敦煌鸣沙山的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东段古阳关附近,是驰世名界的佛教艺术宝库,壁画之富尤为亚洲各国佛教石窟之冠。莫高窟现有492个洞窟,其中469个洞窟还保存着壁画和彩塑,壁画总面积达到45000多平方米。这些为不同时代众多无名画师创作的杰构,寓有丰富新奇的想象力,技法变化多端,造型传神生动,表现了多种多样的宗教题材和世俗生活内容,汇为琳琅满目的人间奇观。而飞天,作为这些画面中最活跃而极优美的艺术形体,总是给前来礼瞻的人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飞天梵名“乾闼婆”,意译为“天乐神”或“香音神”,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神道,在佛教传说里则转为世尊释迦牟尼的八部护法之一,据说他们不食酒肉,唯以香气资养阴身,并经常参与佛陀的法会。《维摩诘所说经》首卷《佛国品》云,一时佛于毗耶离城庵罗树园演示妙法,即有大威力诸天、龙神、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  相似文献   

6.
印度教万神殿中女神是一群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拥有诸多面向和属性,其中最显著并尖锐对立的是慈悲和凶暴.印度教复兴改革者在民族、国家和宗教危机时期选择特定女神,并利用女神的这两个面向作为其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和象征,作为团结印度教群众、打击英国殖民者的手段,最终通过印度女神—迦梨和杜尔伽—母亲—祖国(民族国家)的模式成功塑造了印度民族女神的形象,对于在印度教群众中形成平等观念、统一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形成共同体意识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涉外服务     
中国公民可自费赴印度旅游 中国国家旅游局局长何光(日韦)日前在印度新德里阿育王饭店与印度旅游部长贾格莫汉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和印度共和国旅游部关于中国公民组团赴印度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中国驻印度大使华君铎出席了签字仪式。至此,包括印度在内,目前  相似文献   

8.
印度最早的《吠陀》经典中的神话,显出了鲜明的印度特色,首先体现在天地空三界之神与印欧其它神话比较起来显出了印度特色,其次,天神的演进,从达尤斯到伐楼罗到因陀罗,显出鲜明的印度特色同,最后印度神话显出了四个特点:一是神的形象是在印度式的关联网中出现的,二是实全性和变化性的统一,三是变化具有印度型的特点,四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化身特点。  相似文献   

9.
发生于东晋和南朝梁代的两次神灭与神不灭的思想争论,是佛教与本土哲学的一次直接对话,不仅促进了体用思想的成熟,而且对中国佛学之诠释印度佛教文献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即是对这场思想讨论与其结果之关系的分析,而考察此次讨论的内容、方式及结果,或能有助于对正在进行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对话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批评领域内的最高美学标准。其本质内涵即是“传神”,自诞生之日起,其内涵便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而经历了几次重要的嬗变,可概括为三个阶段:(一)传人物之神(魏晋)、(二)传山水之神(两宋)、(三)传作者之神(元)。三个阶段的演变过程清晰地显示了中国古代艺术精神的演变趋势,也显示着中国绘画自身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1.
在轴心文明时代,三大文明即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不约而同的实现了一个转变,即由对神的关注变为对人和人生的关注.随着理性的觉醒,"认识你自己"成为了人类关注的主题.分析了处于轴心文明时期的早期佛教对神和人的不同侧重,揭示了早期佛教重视人生的这一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2.
印度现代著名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写过许多颂神的诗歌,使他获得广泛世界性声誉的诗集《吉檀迦利》就是宗教抒情诗,抒写了诗人对神的向往以及人神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国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一生中也创作了许多歌颂神灵的诗篇,《九歌》堪称为代表。中、印两大著名诗人都拥有世界性声誉,也都在各自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创作了大量颂神的诗篇,但两者对神的理解和态度是迥然有别的。对二者的比较,有助于理解中印两国人民不同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3.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罗伊的写作聚焦于"权力"二字,但权势重压之处也必有反对强权的力量萌发。这种力量在《微物之神》中表现为:即便是"微物"也有其"神"性。展现了底层民众,尤其是贱民,依靠自身的努力和人格魅力发展自己,展示力量。强调了印度底层民众寻求发展、自由和平等地位的主动性和必然性,反映了作者对整个印度社会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国与印度的交通路线主要是从甘肃西部的敦煌出发,经过新疆,越过葱岭,到达苏联和阿富汗的边境,然后由印度的西北部(今巴基斯坦)进入印度,唐代著名僧人玄奘就曾冒着生命的危险克服许多高山、沙漠和森林等自然险阻而后进入印度的。  相似文献   

15.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神舟五号杨利伟、神舟六号费俊龙和聂海胜成功飞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嫦娥”飞天,将是中国航天发展史的第三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6.
“泛神论”是郭沫若早期思想和世界观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今人研究他的早期思想和世界观所势必面对的一个较大难题.笔者认为:郭沫若泛神论有如下主要内涵:它的基本概念表现于“泛神便是无神”,“我即是神”这类“快人快语”式的表述中;它由欧洲泛神论者的“神”、印度哲学的“梵”和中国哲学的“道”这样三种相当不同又有某和同一性的概念加以部分吸收,主观改造而成.它的理论来源是斯宾诺莎、《奥义书》、庄子以及佛教.它不是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佛像出现在四川广汉古蜀国的玉器上(玉壁、玉牙璋、玉镯等)、象牙上。还发现有重约数十公斤、额头上镶嵌(粘)有宝石的水晶佛头上,等等,说明在当时古蜀国佛教流行规模之大、信教人数之多。起源于中国的佛教传入印度后,经过古印度人(可能含中国古羌族人)加工整理逐渐形成系统的佛教理论,沉睡近200年之后,由印度传至中亚地区各国,再传到中国汉代西域各国,最后回流到中国内地,这就是佛教的倒流现象。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是科学与受众、政府、世界之间的桥梁,是科学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的特征决定了科学传播的特征。在"神七"飞天的大量媒体报道中,大众传媒不仅起到信息把关作用,而且具有科学的权威性和渗透性,营造了良好的崇尚科学、探寻科学的氛围。  相似文献   

19.
欧洲、印度、中国三大文明对意志的不同态度可以简单概括为:欧洲人崇尚意志,印度人崇尚无意志,中国人崇尚自愿。在此基础上,又演化出三大文明在若干观念上的差异。(1)欧洲人鼓励欲望,印度人压抑欲望,中国人认可欲望。  相似文献   

20.
印度中期神话,对自然神的崇拜转变到超自然神的崇拜,神话采用人格化方式表现神的活动以及神谱的变动,神话有神有话。神话的本质在于它的神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