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渊评传     
<正> 雷渊,字希颜,一字季默,应州浑源(今山西省浑源县)人。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四年,卒于金哀宗正大八年(1184——1231年)。他的父亲雷思,以进士任同知北京路转运使事,有《易解》一书行世。雷渊三岁丧父,七岁被兄收养;但因他是庶出,诸兄都看不起他。十五岁时,雷渊以胄子的身份进入太学读书。  相似文献   

2.
温子升     
<正> 温子升(495—547),字鹏举,北魏文学家。祖笈太原(今太原市),后迁居济阴冤句(今山东荷泽县西南)为晋大将军温峤之后裔。温子升家世寒素,自幼勤学好读,乃至博览百家,文章请婉,初为广阳王渊贱客,在马房教诸奴子写字,因撰写《侯山祠堂碑文》出名。二十二岁时射策高第,补御史,台中文笔,皆出于子升手。孝庄帝即应,任南主客郎中,修起居注。孝庄帝认为他是“当世才子”,甚为器重。曾为庄帝谋划杀尔朱荣,可见他还是一位颇有胆识的人物。永熙中(532—534),任待读兼舍人、金紫光禄大夫,迁散常待、中军大将军。东魏末年,高澄引为大将军谘议。武定五年(547),元瑾、刘思逸作乱,高澄疑子升与其谋,下晋阳狱,备受饥  相似文献   

3.
《魏书》是曹魏时代仅有的官修“国史”,厘清其编纂过程与王沈的相关度,可藉以略窥魏晋史官初设时期的实相.王沈参与编撰《魏书》的时间很长,但独成其事的时间很短,原因在于他离开曹营投靠晋邦的两面派背景.杨翼骧与叶振华合撰《唐末以前官修史书要录》对王沈《魏书》的评价过甚其实,错误地把裴松之注对其引用的数量和质量挂钩.裴注引群书,取舍标准并非在于批评前人谬误,更多着眼于证史补史.故其引用王沈《魏书》,只在认为与历史不合的几个关键性陈述,才用“裴松之以为”一类按语表态.假如把裴注表明己见的数量当作王沈的论史素质,则未免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4.
曹魏正始八年至九年间阮籍为尚书郎 ,很快称病辞去。用诗史互证的方法不难看出辞职的原因是他看出了其时的尚书何晏等人业已十分腐朽 ,以录尚书事、大将军曹爽为首的集团虽然重权在握 ,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从《咏怀诗》看去 ,阮籍最看不惯他们荒淫腐朽的生活作风 ,担心他们的前途 ,也为国家的命运担忧 ,他本人不得已而走向隐逸 ,尽管他一向是希望有所作为的。《咏怀诗》可以解释阮籍何以辞去尚书郎一职 ,也预示了他未来将重新出山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书名演变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淮南子》一书的名称历经千年演变,共出现了十多个不同的称呼。在成书之初,淮南王刘安将其定名为《鸿烈》,意欲向世人昭示他的成就。不久,刘向就代表官方将谋逆的淮南王书改称为《淮南》,并分内、中、外篇。内篇即是指代《鸿烈》,故《汉书》又称其为《内书》、《淮南内》。东汉中后期起,该书被尊称为《淮南子》,列入子书。当时的文人著述有时也以《淮南书》、《淮南记》、《刘安子》来指称。魏晋以来,《鸿烈》、《淮南》二名合成《淮南鸿烈》一名,有人又误把高诱的《鸿烈解》归之刘安名下。宋明学者亦不辨原文和注文,又以《淮南鸿烈解》之名代称《淮南子》。  相似文献   

6.
思孟学派上绍曾子内省修身行仁之说,把心性说与行仁政结合起来,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代表人物为子思与孟子。子思(公元前483—前402年),姓孔,名圾,是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子。《史记·孔子世家》说他曾作《中庸》。侯外庐认为,“《中庸》一书虽然不一定是子思一人的著作,但其思想则可作为思孟学派的代表作来处理。”①孟子(公元前385—前304年),名轲,鲁国的附属国邹国人。曾游说齐、梁、鲁、邹  相似文献   

7.
《答问》和《补正》分别是《书目答问》和《书目答问补正》二书的简称。《答问》的编者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人,是清末颇有影响的一位目录学家。年少时聪颖好学,十六岁获乡试第一,27岁(同治二年)登进士,曾授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官至军机大臣兼管学部。他从自己多年治学和工作经历中看出当时科举有种种弊端,发现不少诸生不会读书。最使他不满意的是许多从事举业的人“帖括之外,无所知”。他认为,这些人已被“恶滥时文,夺其本力”。为此,他极力主张诸生多读经史、考据、古文词章和一切可以用以经世之书。为实现这一主  相似文献   

8.
龚自珍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平和思想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更名易简,字伯定;又更名巩祚,号定盦,又号羽玪民。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生于府东城马坡巷一个世代的官僚文士家庭。伯祖父名敬身,字屺怀,号瓠伯,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官至迤南兵备道,著有《桂隐山房遗稿》。亲祖父名禔身,字深甫,号吟臞,乾隆三十四年会试中正榜,官至内阁中书军机处行走,著有《吟臞山房诗》。父名丽正,字赐谷,又字赐泉,号暗斋。嘉庆元年(1706)进士,官至江南苏松太兵备道,署江苏按察使,著有《国语注补》、《三礼图考》、《两汉书质疑》、《楚辞名物考》诸书。母名训,字叔斋,贵州玉屏县知县、著名小学家段玉裁之女,著有《绿华吟榭诗草》。龚自珍幼年好读《梅村集》、《方百川遗文》和宋左彝《学古集》,“三者皆于慈母帐外灯前诵之。吴诗出口授”(《三别好诗序》)。在优越的家庭教育下,龚自珍从八岁至少青时  相似文献   

9.
豆卢革生平蠡测刘国宾豆卢革(?—927)祖籍河东(今山西太原),唐朝右族。少值乱离,辗转避地中山,后唐庄宗即位,革以名家子应召,官至宰辅。后被诬赐死,数朝后方得昭雪。今考其生平事迹如下。一家世考关于豆卢革之家世,北宋人所撰《宣和书谱》卷六云:豆卢革,...  相似文献   

10.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属浙江)人.元末至正中,曾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他以亲老为借口,辞不赴召.1360年,他受朱元璋征聘,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明开国后,曾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后年老辞官归田.不久因长孙宋慎获罪被牵连,全家谪迁茂州,中途在夔州病死.  相似文献   

11.
试论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风格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宣城人(今安徽)。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四川中江)实生于开封。梅、苏是北宋中期的两位著名诗人,他们在北宋诗坛上均享有很高声誉,以苏梅并称。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是他们的好友,常以诗唱和,欧称梅为“诗老”,赞扬他“作诗三十年,视我犹后辈。”对苏舜钦则称其“名重天下”,“天下之士闻其名而慕,见其所传而喜,往揖其貌而竦,听其论而惊以服,久与其居而不能舍以去也。”南宋的刘克庄则称梅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而陆游《书宛陵集》后则评梅为唐代李白,杜甫后的第一位作家,有“突过元和  相似文献   

12.
魏明帝曹(睿见)驾崩后,魏齐王曹芳继位,由于曹芳年幼,宗室大臣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受遗诏共同辅政,后曹爽推举司马懿为大傅,将其架空,自己独揽大权,专擅朝政。在这期间,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将太后迁于永宁宫,《晋书·宣帝纪》记其事曰:“(正始)八年夏四月,……曹爽用何晏、邓飏、丁谧之谋,迁太后于永宁宫。”而《晋书·五行志》记载此事则曰:“魏齐王正始二年十一月,南安郡地震,……六年二月丁卯,南安郡地震。是时,曹爽专政,迁太后于永宁宫,太后与帝相泣而别。连年地震,是其应也。”这里,作者把正始二年到六年的地震都咎于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认为这是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的报应。那么,这就可以证明曹爽“迁太后于永宁宫”应在正始二年十一月发生地震之前,而不是正始八年。另据《魏志·后妃·明元郭皇后传》记载:“齐王即位,尊后为皇太后,称永宁宫”,这  相似文献   

13.
曹魏正始年间 ,曹爽集团与司马氏集团在文化领域展开激烈斗争 ,双方极力争取学术精英的支持。王弼精心审时度势 ,采取了拥戴司马氏的立场。他致力于融会儒家与道家学说 ,与司马氏集团保持哲学、政治思想上的一致 ,并以学术论争的方式疏离曹爽一派。他在《老子注》、《老子指略》中提出“崇本息末”的思想 ,具有批判曹魏政治弊端的性质 ;在《周易注》中阐发《乾卦》的内涵 ,着眼于为司马氏拟订夺取政权的战略方针。从政治倾向看 ,他是司马氏集团在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4.
梅尧臣诗歌理论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梅尧臣(1002——1061),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安徽省宣城县双溪人。以诗闻名于世。他一生“少达而多穷”(欧阳修《梅尧臣诗集序》)。其家居生活甚至穷困到“妻饿儿啼无一钱”(《日自青龙呈谢希直》)的地步。但存诗二千八百多首。他的一生,是真正诗人的一生,也是清贫穷困的一生。他的后辈如司马光、王安石、苏轼均对他交口称颂。王安石说:“我得圣俞诗,于身果何如,留为子孙宝,胜有千金珠”。(《哀挽诗》)从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一、马克·布洛赫:《法国农村史》马克·布洛赫的《法国农村史》今天在西方史学界已被公认为一部古典名著。著者马克·布洛赫(Marc Bloch,1886—1944)是法国当代负有国际盛誉的历史学家,曾任斯特拉斯堡大学(1921—36)、巴黎大学(1937—40)、蒙彼利埃大学(1941—42)等校教授,著有《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史》(二卷,1939—40,英译本,1961)、《史学罪言》和《史学论文集》(二卷,1963)等书。他于1929年与同事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法国历史学家卢契  相似文献   

16.
高萍萍 《金陵瞭望》2006,(11):51-51
清朝有位与宋代包拯、明代海瑞齐名的官员,秉公执法,清正廉洁,不畏权贵,勤于民事,于民间有“施青天”之美名;以他为原型的长篇评书《施公案》也一直唱颂至今。他,就是施琅大将军的二儿子、被康熙帝誉为“天下第一清官”的施世纶。  相似文献   

17.
户坂润生于1900年,在日本军国主义崩溃的前夕,1945年8月9日被法西斯势力害死狱中。他结合二十世纪初期的科学成果和日本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他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己任,视死如归,表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高尚情操(参看户坂长女岚子著《回忆户坂润》189—193页,日本三一书房1948年版;转引自中冈哲郎编《户坂润集》479、489页,此书为《日本近代思想大系》第28卷,日本筑摩书房1976年2月版)。  相似文献   

18.
孟子 (约公元前 372—前 2 89年 ) ,名轲 ,战国中期邹 (今山东邹县 )人。幼年由其母抚养成人。为了给孟轲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孟母三迁 ,被后世传为美谈。《史记·孟轲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自称“乃所愿 ,则学孔子”(《孟子·公孙丑》;下引孟子只注篇名。) ,得孔门真传。唐人肯定他为儒家道统的嫡传 ;宋、元间追封为邹国公 ,配享孔庙。元文宗时 (元朝中叶 )尊为“亚圣”,成了儒家孔子而下的第一人。“孔孟之道”被奉为封建统治思想之正统。孟子的经济伦理思想 ,是儒家经济伦理思想衍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曹操诗二首【作者介绍】曹操(公元一五五——二二○年),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法家政治路线的积极推行者。他二十多岁开始担任地方官吏,后因平定北方割据势力,官至大将军及丞相,封魏王。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东汉末,豪强地主大搞分裂割据,形成长期军阀混战的局面。曹操在政治上主张统一,反对分裂;坚持革新,反对倒退。为了实践法家的政治路线,他首先加强法治,对豪强地主势力采取限制、压抑的政策;并实行屯田,奖励耕战,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他“唯才是举”,尽量网罗有用的人才。这些措施,使他得以先后消灭吕  相似文献   

20.
蜀汉后期,姜维对汉中的军事部署采取了较大的变革,即历史上称之为“敛兵聚谷”者。对此,史家多有指责,甚至有的据此而论道:“姜维之亡蜀也”(宋·郭允蹈《蜀鉴》)。对姜维此举,究竟如何认识,似有探讨之必要。 据《三国志·蜀志·姜维传》载:“景耀元年,维……还成都,复拜大将军。初,先主留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