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于山谷诗的艺术,从宋代起就聚讼不休。有的赞赏:“本朝诗人,与唐世相亢,其所得各不同,而俱自有妙处,不必相蹈袭也。至山谷之诗,清新奇峭,颇道前人未尝道处,自为一家,此其妙也。”(陈岩肖《庚溪诗话》)有的贬抑:“不过意稍新奇,终无甚意味。”(赵翼《瓯北诗话》)“自汉魏以来,诗妙于子建,成于李杜,而坏于苏黄。……子瞻以议论作诗,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学者未得其所长,而先得其所短,诗人之意扫地矣。”(张戒《岁寒堂诗话》)在赞誉和贬抑中,似乎能找到一个共同  相似文献   

2.
古代典格记载,春秋时期有“赋诗”的习俗.《左传》所记最多.东汉郑立云:“凡赋诗者,或造篇,或诵古.”(《毛诗正义小雅·常棣》孔颖达疏引《郑志》)这段话对我们理解上古的“赋诗”是有启发意义的.据笔者初步考察,春秋时候所谓的“赋诗”大约有两层意思.一、“赋诗”是指吟诵诗歌例如:《左传》禁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于西、子产、子大叔、二号石从.赵孟日:‘七子从君以宠吾也,请皆赋,以卒君现,武亦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日:‘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伯有赋《绸之贲…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四大奇书之一的《红楼梦》,震古铄今,脍炙人口,多少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阅,而读者所得,见人见智,因人而异.我读《红楼梦》,深觉此书世态纷杂,人情繁奥,乃参透社会人生至理之作,非用心研读难有所悟.我虽爱读此书,然自知鲁钝,少有深见,惟觉作者曹雪芹在人物姓名的设定方面颇有艺术机巧和细致的锤炼功夫.洪秋客在《红楼梦抉隐》中说:“《红楼梦》妙处,又莫如命名之切.他书姓名皆随笔来凑,间有一二有意义者,非失之浅率,即不能周详,岂若《红楼》一姓一名皆具深意,推囫囵读之,则不觉耳!”《红楼梦》中大多数人物姓…  相似文献   

4.
《庄子》散文艺术始终存有再认识的天地。文章认为:“文道浑融”是《庄子》散文艺术的总体风貌。首先,它所表现的客体──“道”,其内容和存在状态,具有独特的艺术亲和力及显现艺术至境的潜能;其次,作品本身各种抽象的形式艺术,无一不呈现“目击道存”,难分文字和思想之美的艺术魅力;再次,作者“独与天地相往来”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方式,成就了“其为文乎?其为道乎”?的上乘艺术。由此可以说,《庄子》的散文艺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不可企及性。  相似文献   

5.
脂评认为,在有关创作立意上,《石头记》从史家汲取了秉笔直书的精神和文学中的美刺倾向.在有关艺术形式问题上,不仅集小说之大成,而且也深得诗中炼字之妙,情节多受《西厢记》、《牡丹亭》的影响,结构则从《国策》得来。  相似文献   

6.
脉·势·韵──《桃花扇》艺术结构的传统美学观照刘中光历史名剧《桃花扇》为孔尚任的呕心之作,其艺术结构向为人们称道.本文试图以中国传统美学的观点予以探讨,借以取得师友教正.脉在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中,相对于西方美学有一个特别的概念:脉。刘勰名之“义脉“,张...  相似文献   

7.
论书法艺术的神胡润昆书法艺术的美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归根结蒂要体现于“形”、“神”之上。古今书家又无不以“神”为书道之极。“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王僧虔《笔意赞》),“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苏拭《论书》),“学...  相似文献   

8.
晚唐两诗人:李义山、杜牧之。小杜虽不能谓为大诗人,但确为一诗人。窃以为义山优于牧之,余重义山轻牧之。原因:义山集之五七言、古近体中皆有好诗;杜樊川则只有七律、七绝最高,五律极不成,此其不及义山处,故生轻重分别。义山可谓全材,小杜可谓“半边俏”。 盛唐有李杜,晚唐又有小李杜,此乃巧合。义山近于工部,小杜近于太白,义山情深,牧之才高;工部、太白情形同此,工部情深,太白才高:有趣情形一也。工部、太白为逆  相似文献   

9.
梅园,子姓,商王之后,封为梅伯。纣王时,因忠谏而被纣王杀死后,剁成肉酱。一、梅国的来源《楚辞·天问》云:“梅伯受醢,箕子详狂。”柳宗元《天问》云:“醢梅奴箕,忠咸以丑厚。”洪兴祖《楚辞补注》:“《淮南子》曰;,醢鬼侯之女,直梅伯之骸。”朱惠《楚辞补注》:“言梅伯忠直,而数谏纣,纣怒,乃杀之,菹醢其身。箕子见之,则被评发狂也.”刘梦鹏《屈子竟句》:“圣人即梅伯、算子。梅伯以死谏,甘受范前;箕子以奴谏,佯枉受辱。其忠爱之忱,虽无不同,而用谏之道,则未尝一复也。”丁晏《楚辞天问筹》:“《春秋繁露》,封…  相似文献   

10.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说的“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它不离审美而又超越审美,也即指艺术的伟大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中,“神”与“道”互通,它们共同表现了一种玄妙的人生之境。严羽认为只有李杜诗歌才达到“入神”境界的根本原因,在于李杜诗歌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在于李杜能在变中求常,在时代中求永恒,把根本性的人生问题的时代兴奋点、聚焦点转化成艺术,从而实现了文学的“伟大”并入于“神”。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12.
庄子经典名篇《养生主》认为,人们应当养护好自己的生之主——精神,并指出养神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秉承事物的中虚之道而顺其自然。《养生主》的思想对于当前的绘画艺术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缘督以为经”的思想启示绘画艺术应当顺其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其次,“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表明技术对于绘画艺术而言只是较低层面的东西,而“道”才是其最终的归宿。最后,“泽雉”等寓言故事启示绘画艺术的精神内涵与人为的形式设计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周义澄同志《论科学美》一文(载本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对“科学美”作了探讨认为在“自然美和艺术美”这样两种人们公认的“基本的美”之外,还有“美的一种高形式”,即“公理、定律、定理、公式、实验、假说,可以使人神往、迷恋,这是科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对《文心雕龙·原道》之“道”作为“文之枢纽”本义的把握,应与该著基本的理论体系对照互见。《原道》之“道”的涵义有两层:一是“自然之道”,即有其物必有其形,二是“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即儒家政教之“道”。前者强调文学的感性形式存在,后者则赋予其以内容。两层涵义是统一的,在总的归属上,属于儒家范畴。  相似文献   

15.
《老子·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①其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两句,历来注家纷陈,各抒己见,但不外乎将之解为:道,可以说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叫得出来的,便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笔者认为,此解未稳。若依此解,则《老子》所谓“道,可道”且“名,可名”即当成为“道不可道”且“名不可名”,岂不令人费解!依笔者愚见,倒不如将“道,可道…  相似文献   

16.
历来论者因《李白杜甫诗优劣说》所表达的看法,一致认定欧阳修是宋代扬李抑杜论者的代表。事实上,欧阳修的这篇随笔式短文,不仅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而且广泛考察他评价李杜的相关言论、时代背景及其所承担的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重大使命,不仅不能得出其为扬李抑杜论者的结论,反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始终坚持李杜并尊、无所轩轾的评价观点和鲜明立场。  相似文献   

17.
“子君之死”是一个杰出的艺术范例李友益《宜昌师专学报)1994年第ZP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子君之死”是鲁迅的一个艺术失误》的文章。它轻而易举地断定;“《伤逝》是一篇失败的小说。”实在令人惊讶。仔细拜读之后.仍然感到实难苟同。《失误》的主要论据有三:...  相似文献   

18.
历来论者因《李白杜甫诗优劣说》所表达的看法,一致认定欧阳修是宋代扬李抑杜论者的代表。事实上,欧阳修的这篇随笔式短文,不仅本身存在自相矛盾之处,而且广泛考察他评价李杜的相关言论、时代背景及其所承担的领导诗文革新运动的重大使命,不仅不能得出其为扬李抑杜论者的结论,反而有足够的证据表明,他始终坚持李杜并尊、无所轩轾的评价观点和鲜明立场。  相似文献   

19.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也参与到了历史上聚讼纷纭的“李杜优劣论”这一著名公案中。本文认为,综观元好问一贯的文学思想,他所持的是李杜并尊的观点:既反对扬杜抑李,也绝不会扬李抑杜。其第十五首“笔底银河落九天”云云,既是对李白诗品及人品的赞扬,同时也是对相传为李白所作《戏赠杜甫》一诗的否定。  相似文献   

20.
“妙”是道家文化精神的产物。“妙”的事物或空灵、或玄远、或精微,其感性形式总与道的某些特征相似。因而,所谓“妙”,应该就是一种似道之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