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张岱年冈田武彦90年代初,我在日本九州大学学习期间,冈田武彦先生曾跟我谈起他生平的最后两件大事,一件是到中国江西、两广等地实地考察王阳明遗迹;另一件就是与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张岱年先生就中国哲学与二十一世纪这一前瞻...  相似文献   

2.
张岱年、张明任名誉主编,方克立、王其水任主编的四卷本《二十世纪中国哲学X一书,目前已由华夏出版社出版第二卷“人物志”,其他各卷即将陆续面世。本书的巨大学术价值在于:体例新颖、内容丰富,堪称20世纪中国哲学的“史记”。自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6(卷上)以来,中国哲学史著作多以人物为纲。间或有以问题为纲的专著(如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川,但并不多见。以人物为纲这种主流体例,以及以问题为纲的体例,自有其价值和长处,但都不便于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中国哲学发展的全貌。本书编者取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而加以变…  相似文献   

3.
莱斯特·瑟罗先生在《21世纪的角逐》一书中武断地认为:“在20世纪,富国俱乐部只接纳了一个新的工业化国家会员一日本,在21世纪,如果没有一个国家能成为新的会员,那也不令人奇怪.”他同时认为,“21世纪是属于日本的”.在瑟罗先生看来,未来100年内,中国、俄国和其它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前途都是十分暗淡的,他们不仅没有资格和能力参与21世纪的国际经济竞争,而且不会进入富国之列。对于瑟罗先生的武断结论,我们完全不能赞同.因为,瑟罗先生的论据建立在错误的假设之上,结论自然难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是我国当代杰出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也是著名的伦理学家,被学界誉为"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的为人与为学集中体现为"直道而行"的独立人格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德学问人生精神、"修辞立其诚"的立身治学宗旨及"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读书治学座右铭。其为人与为学是相互贯通、相辅相成的。为人与为学合一、德性与问学统一,体现了张岱年先生道德学问人生的价值理性特征。张岱年先生的为人与为学境界对于端正当下学术风气和推进学术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冈田武彦先生是日本阳明学的权威,1986年曾率团来浙考察王阳明遗迹,并募资捐赠修复绍兴王阳明墓;同时希望在阳明墓揭幕时与中方学者举行研讨会,以推动国际阳明学的研究。今年4月中日双方学者将在绍兴举行王阳明墓揭幕式,并在余姚召开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与余姚市政府联合举办的国际王阳明学术研讨会。为了配合这一盛举,我刊本期发表冈田先生在浙江的一次讲演,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广被声誉、深受中日两国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者尊重的冈田武彦教授,是当代日本知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儒学家.他不仅是专攻宋明理学的首屈一指的专家,而且如美籍华人学者杜维明先生所说,也是"儒学祭酒".同时,他对道家、释家、禅学也有相当深湛的研究,可称得上是当今世界学贯东西,横跨儒道释禅几个领域的哲学大师.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中国对东盟的外交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纪之交:中国对东盟的外交战略陆建人中国在下个世纪面临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建成真正的世界强国。为此,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21世纪中国对外政策的长远目标就是努力创建这样一个环境。东盟即是中国的近邻,又是正在迅速崛起的亚太一极...  相似文献   

8.
张岱年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三四十年代创造了中国现代新唯物论的哲学体系。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扬方面,他开辟了与现代新儒学迥然不同的“应继续王(夫之)、颜(元)、戴(震)未竟之绪而更加扩展”的唯物主义哲学方向;他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所做的独辟蹊径的探索,是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不应忽略的重要一章;他倡导的以辩证唯物论为基础和主导的中、西、马“三流合一”、综合创新之路,代表了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也是新世纪中国哲学继续前行的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东北亚韩日中三国的经济合作:问题和方案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主席金基桓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韩国、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很少有令人满意之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大体说来,这三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只对更强大一方有利,在二战之后,境况进一步恶化,并且...  相似文献   

10.
第五次中日联合王阳明遗迹考察纪要钱明由日本著名阳明学专家冈田武彦先生倡议并发起的王阳明遗迹考察,自1986年8月至今年4月已进行了5次。除前两次是委托日本关西旅行社组织安排外(也有我院学者参加),后三次均由我院与日本斯人会共同发起组织。对这持续八年,...  相似文献   

11.
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解决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谁来使用权力?如何使用权力?选举制度是解决前一问题相对较好的制度,而预算制度是解决第二个问题最好的制度。通过历史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三条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19世纪的欧洲道路、从建国到进步时代改革的美国道路以及雏形初现的中国道路。这意味着,西方经验并不是唯一的实现政治问责的道路。相对于西方经验来说,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家转型具有极大的特殊性。尽管面临各种挑战,但一条政治问责的中国道路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2.
综史:整合创新铸佳构——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李继凯近读赵俊贤先生任主编王仲生先生任副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①,深以为这是中国当代文学史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可喜可贺的收获,是一部堪称别开生面、厚重丰富的佳构,体现出了一种矢志于整合创新、重构史...  相似文献   

13.
在公元第二个千年最后一年的新年钟声敲响之际,我曾写下《新千年:祖国您走好》的短文,提出人口、生态、精神三大战略性课题。其旨在何,不言自明。今借第三个千年伊始之年的第一声报春钟声敲响之际,我另提出“铸魂”一题,小议教育。其旨在何,亦不言自明。在第二个千年最后一个世纪之初,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曾说过:“国家的基础,是建筑在人民思想之上。”在他看来:“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孙先生的伟大在于他用他的智慧和胆识提出并解决他提出的问题,即用他创造的学说、理论改造“人民思想”,塑造“人心”,且奋…  相似文献   

14.
我国跨世纪面临的有利机遇和严峻挑战黄安年今天,回顾与展望世纪交替时期,中华民族处在又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即在未来的21世纪,中华民族将以什么样的面貌立于环球诸民族之林。这是摆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面前的大问题。走向21世纪的中国,面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在于回答两个问题:第一,21世纪中国经济周期平稳化的原因何在?第二,21世纪中国经济波动的来源何在?利用统计分析和构造的多方程结构宏观经济模型,我们发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完全在于国内因素,包括国内需求冲击的稳定和信贷市场中的自稳定机制;就第二个问题而言,21世纪中国经济波动的最大来源在于国外需求冲击和国内需求冲击——前者对GDP的波动影响较大,而后者则更多地影响CPI。本文的另一个发现是,传统的盯住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对稳定GDP和CPI几乎没有效果。本文的政策建议之一是,在全球危机的背景下,稳定总需求的国内经济刺激政策依然很重要。本文的另一个建议是,为了摆脱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更加依靠城市化而非工业化,并在国内调整各个区域的经济角色。  相似文献   

16.
历史即将跨入21世纪,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语文’呐涵的不确定以及由此造成的学科名称不能集中体现学科的本质特征是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方面。因此,进一步探讨与学科名称有关的问题,给该学科的内涵明确的,能揭示基本质特征的名称,显得尤为重要。我们知道,改用“语文”之前,学科名称小学为“国语”,中学为“国文”。1948年开始有“语文”这个名称,1949年正式用于中小学课本。至于“语文”一名的来由,吕叔湘、张志公先生都有过说明。1978年吕先生回忆说:“…  相似文献   

17.
黄宗羲是时代的先觉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黄宗羲思想与学术研究(笔谈)[编者按]三百年前,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与世长辞。黄宗羲,浙江余姚人,博学多才,思想深邃,著述宏富,是清代浙东学派的理论奠基者,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为纪念这位文...  相似文献   

18.
“文化中国”与21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本文所谓“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即思想文化。“文化中国”是近年来学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方克立先生曾介绍说:“80年代初,马来西亚一群华侨青年创办《青年中国》杂志,曾经出过一期‘文化中国’专号。这是较早地使用这一概念,但...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至今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兴衰,决定着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命运。本刊这期发表3篇著名经济学家关于农业问题的论文,以期引起大家都来关注并深入研究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张培刚和谭崇台两位老教授都是4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张培刚、方齐云先生的论文《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农业》对于工业化启动时期的中国农业,改革时期的中国农业以及工业化进一步深入过程中农业的转变,作了深刻的分析,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见解。谭崇台先生的论文《略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问题》,指出了我国农业问题的症结后,着力论证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动的主要出路——乡镇企业与城镇化”。陈德华教授的论文《论当前农业问题》,更富有现实性及紧迫性。他尖锐地指出了现存的问题:耕地和农业投入减少,农民比较收益下降,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此文章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善农业问题的对策。学术研讨,自然是百家争鸣。我们欢迎海内外学者给本刊投搞,各抒己见,把关于农业及农民问题的讨论推向一个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太平洋学报》2010,(1):11-11,25
《太平洋学报》创刊于20世纪90年代初,由中国太平洋学会主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曾长期担任主编,是我国海洋领域唯一一份社科类期刊,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政法类核心期刊,出刊近二十年来,一直秉承“立足中国海,探索太平洋,关注国家发展,理论世界大局。的办刊宗旨,凝聚了一大批学术思路活跃,潜心研究社会科学和国际关系问题的专家学者,刊发了大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成为热心思考太平洋区域学术问题的各界人士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