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胡乔木同志指出:“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和解决人的问题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说明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而不是相反,从抽象的人、人性、人的本质等等出发来说明社会。”(《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单行本,第10页)许多年来,在关于人性问题的讨论中,确实贯串着这样两条根本对立的方法论原则。它集中表现在人们经常使用的“人类共性”与“共同人性”这样两个概念上。“人类共性”和“共同人性”,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差异,实际上却有着原则的区别:前者是科学的抽象,它的方法论基础是  相似文献   

2.
共同人性和阶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否定共同人性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在阶级社会里,人的任何思想行为都必然打着阶级的烙印,因而,人性就是阶级性,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说不存在超阶级的共同人性,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并不能由此断言不存在共同人性而把人性仅  相似文献   

3.
打倒“四人帮”之后,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四月举行的首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日趋活跃,百家争鸣,新见迭出,蔚为大观。其中关于主题的争论就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门话题。迄今为止,人们对《三国演义》主题的提法已达十二种以上(包括“文革”以前提出的观点)。 从去年以来,一些同志对主题研究提出了怀疑和否定:有的认为探讨主题就是“主题先行”,有的认为对主题的讨论毫无意义,有的甚至认为主题根本就不存在。为此,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 人性,不仅是文艺理论的核心,而且是人的本质,是社会的本质。几千年来,有关人性的论述观点实在繁多,但归纳起来只有三种: 一是自然性说。认为人性就是:“食色”、“生物性”、“动物性”、“人的自然性”、“人类自然本性”…… 二是社会性说。认为人性就是:“善”、“恶”、“人的世俗德行”、“人的阶级性”、“人的社会性”…… 三是自然性和社会性混合说。认为人性就是:“人类自然本性和阶级性”、“人类自然本性和社会性”…… 研究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有人用“异化复归法”、有人用“遗传学”、有人则用“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对人的问题的探讨,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1984年似乎没有进展。随着学术自由的提出,今年以来发表了不少有关文章,现将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对人的抽象同认识任何事物一样,研究人也离不开抽象。抽象既是一种认识能力,又是一种认识方法,而能力和方法都有正确使用和错误使用两种可能。黄枬森认为,中外哲学史上一在讨论的人性问题,就是对人的抽象或对人的本质的抽象问题。人性指的就是人的共性,只要我们承认人是一个类,就回避不了对其共性的抽象。人的共性是很多的,抽象的主要任务则在于把人的本质,即人的最根本的共性,  相似文献   

6.
费震建同志在《马克思主义人性论初探》一文中,提出“追求自由”是人的“根本特性”,毛钊同志在《追求自由是人性根本特征吗》一文中,对此提出了异议。我认为,自觉和自由是人性的基本特征。费文只谈了两个特征的一个,因而是不全面的。尽管费文中有些提法是值得商榷的,但他对人的“自由”这一特征的论述基本上是站得住脚的。本文的任务只是与毛钊同志的观点商榷。  相似文献   

7.
如何理解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长期以来争论很大。这里,我试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马克思说“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这里说的“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的共性,即人性;而“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就是指个性,即阶级社会中的人的阶级性。因此,人性与阶级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人类社会同阶级社会比较,人类社会是一般,阶级社会是个别,  相似文献   

8.
1 人的实践(或劳动)对自然界和“社会存在”的对象性关系和对象化活动问题,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本体论的基本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以往全部哲学的根本差别所在。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既有共性联系,亦有根本差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认为,除人与自然界之外,再没有第三种本体存在;自然界先于人而存在,因此“自然界”是“物质第一性范畴”的本源本体存在。但是,人类社会是怎样生成、发展的,它怎样以“社会化了的人类”,即以“人化的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对社会存在的关系和“社会存在”范畴也是物质第一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哲学界中,有一些同志主张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这个论断,本来是毛泽东同志概括出来的。他说:“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转引自《光明日报》1978年9月10日刊登的周培源同志的文章)“哲学就是认识论”的提法,诚然可以继续讨论,但是,认识论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却是哲学动态中显而易见的趋势。我认为,最重要的不在于引用某一论断来确立某种提法,因为在经典著作中也可以找到其它不同的论断,真正有意义的研究工作,应着眼于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分析认识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河北学刊》1982年第2期发表刘勤署同志的文章,题目是《也谈客观真理的定义——与徐飞同志商榷》(以下简称“定义”),对我在《国内哲学动态》1980年第10期上发表的《客观真理就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一文提出不同意见,我觉得有必要作一答辩,这样对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深入研究是有益的。 “定义”对我文章中引用和阐述的列宁关于客观真理的观点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说我在理解列宁的那句话时抹掉了在“人的表象中”五个字;二是说我断章取义,没有将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联系起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只有在这里将列宁对这个问题的提法全部引出。列宁批判说,波格丹诺夫“把下面两个问题搞混了:(一)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二)如果有客观真理,那么表现客观真理的人的表象能否立即地、完全  相似文献   

11.
应汉光同志的两篇论文,对典型问題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共同性格”卽所谓“类型性格”,并且认为这种“类型性格是典型共性中的初级本质”,“是从个性到阶级性的中间环节或中间因素”。尽管他一再声明所谓“类型性格大于阶级而不超阶级”,但从他的具体论述看来,我们仍然觉得,所谓“类型性格”云云,不过是超历史、超阶级的抽象,与阶级观点直接相违背。因此,有必要加以讨论。下面,我们就应文中的几个主要问題,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 应汉光同志的“类型性格”说,是以所谓“事物的本质不止一个”为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2.
论共同人性     
共同人性问题是当前开展的人性讨论中的关键性问题。它对于如何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主义的理论,如何真正弄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及如何用它来指导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是站不住脚的共同人性的长期被否定,和“人性就是阶级性”这一提法的广为流行有很大关系。人性就是阶级性,那么,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共同人性。因此,在探讨共同人性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人性就是阶级性”的提法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存在中国化问题吗?有的同志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根本不存在“中国化”,这是值得讨论的。读了吴尚云的《对建立有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探讨》(《学术月刊》1995年第2期)一文后,颇受启发,于此对这一问题也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文学界出现了一种值得重视的倾向,就是有些同志宣扬了抽象的人性论。这在文艺界和社会上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需要通过学术论辩,予以澄请。关于所谓“人性就是人类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本质究竟是什么?有的同志说:“什么叫‘人性’?它就是人类自然本性。”什么是“自然本性呢”?有的认为包括肉体和精神两方面,说“马克思所强调的‘人的肉体和精神两方面的本质力量’便是人性”。有的则认为只是关于肉体方面的,说:“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需要,以及人的肉体组织所提供的满足需要的主体条件(即功能)。由于人的肉体组织构造一般地说是相同的,所以人类有着以共同生理构成为基础的共同的人性需要。”有的同志干脆用中国儒家的一句老话:“食,色,性也。”来概括这种共同的人性。  相似文献   

15.
1981年2月12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王若水同志的《认识论不要忘掉了人》(以下简称“王文”)。该文引起了我国哲学界的广泛注意和论争,原因是它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但其中有一些提法值得进一步研讨。笔者认为,深入讨论“王文”所提出的问题是有益的。“王文”正确指出,成功或失败是针对某  相似文献   

16.
<正> 房延军和李三怀同志《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性人道问题的探讨》一文(发表于1981年3月19日《解放日报》〈新论〉),对周原冰同志阐说不能矫枉过正,不能把人性人道强调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性和人道》一文提出异议。拜读之后,感到两位同志的论点还有商榷的必要。房延军和李三怀同志认为:周原冰同志说费尔巴哈把人只看作是“纯生物界的‘自然人’”是不对的,认为费尔巴哈是承认人的社会性的。理由是费尔巴哈也谈到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直接讲到“社会的人”。但是,他们又承认费尔巴哈“没有从人们现实的社会联系和所处的生活条件去具体考察。”我们认为,作者的这种立论是矛盾的。首先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所理解的社会性是什么样的社会性?如果认为只要讲到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承认人的社会性,那么任何人,甚至包括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神的本质的一些宗教神学家,也是承认人的社会性的,岂独费尔巴哈而已!但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以及我们在理论讨论中所讲的属于起码常识的人的社会性,是有其确切涵意的,那就是认为人的活动本身是一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月刊》1963年第11期上,刊载了刘炳福同志“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一文。文章对司马迁政治思想研究中的一些非阶级观点的批判是正确的;指出司马迁“是一个地主阶级的思想家”,而不是什么超阶级的“人民的歌手”、“人民历史的开创者”,也是很对的。但是,在批判各种非阶级观点的同时,却有些把司马迁政治思想的评价简单化和绝对化了。这篇短文,不打算全面分析司马迁的政治思想,只想就刘文所存在的问题方面,提出一些意见,请同志们批评。  相似文献   

18.
对人性的探讨就是人类自我认识的开始。千百年来,对“人性是什么”的问题,思想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春秋末年的孔子认为人的本性都是相近的,只是后天的习得才发生差别,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了人性问题,但他没有揭示人性的内容。在荀子之前,系统阐明人性学说的是孟子,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与其他一切存在物不同的条件,此条件是人类独有的,是人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及价值自觉能力,在他看来,封建伦理道德发端于人的本性,其目的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上的根据;可见,孟子剖析人性,主要侧重于社会性方面。荀子所谓人性,则恰与孟子相反,它是指人生而具有的本能,是人最基本的欲望和要求,荀子的人性理论,也是为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寻找人性依据的,荀子主要从人的自然性上去剖析人性,他得出了“人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暨中国《三国演义》学会成立大会,于1984年4月中旬在洛阳举行。讨论会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展开了热烈的争鸣。讨论比较集中的问题有:(一)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代表们认为,近年来出现的有关主题的新观点达七、八种之多。这一方面反映了《三国演义》研究的逐步活跃,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这部巨著内容的博大深厚。《三国演义》的主题,有的同志认为,应当通过深入的讨论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有的同志则认为,用一种比较简单的命题来概括这样一部巨著的主题是不可能的;也有同志主张不用“主题”这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围绕人性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把人性归结为“就是人类自然本性”,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不承认人的自然本质”。我以为,这种说法是值的商榷的。首先,有同志认为,马克思曾经说过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而这人的一般本性,就是“指人作为脊椎动物又区别于其他禽兽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