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心理学内,不同的理论传统对人类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提出了不同的阐释。不同理论之间相互争论的焦点,在于对道德原则如何并以什么形式在个体身上实现,从而构成其道德主体性,以及这种主体性如何实现对个体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等问题的不同理解。社会学习理论将道德主体性理解为道德行为的认知自我调节系统,并通过对这个系统的分析,一方面揭示了道德解约机制的伦理含义,另一方面陷入道德相对论。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重视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而任何一个国家、一个企业的伦理建设都与其所在的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和联系,并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为此,我们在深刻阐述儒家伦理对于现代中国商业伦理重构所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追究了现代中国商业伦理的缺失及其原因,并对此提出了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必须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视角,借鉴儒家伦理中的文化精髓,以此重构中国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3.
在孔孟儒学中,主体性伦理是有重要价值的组成部分。孔孟儒学主体性伦理主要包括人性(主体存在物)、自主性(意志自由和独立人格)和能动性(道德自觉性和选择性)等方面的内容。今天研究孔孟儒学中的主体性伦理,弘扬主体性伦理精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都文娟 《东岳论丛》2019,40(11):38-46
奥斯特的小说大多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主体性问题是其作品中不断再现的母题之一。小说《月宫》对主体性问题的探索在奥斯特的总体创作中具有转折性意义,是奥斯特走出后现代,重构主体性的重要尝试。这一尝试,通过主人公佛格的成长故事,多维度地呈现出来。佛格的成长,即主体性的获得,经历了复杂的探索与建构过程:首先,是对主客体自我之关系的拷问与对存在之根基的追索;其次,是对家族、民族身份以及个体历史责任的追寻;最后,是对他者之绝对他性的伦理关照的洞察。新的创作理念外化在作品风格上,便是《月宫》新现实主义因素的彰显。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与人的主体性建构韩民青社会转型中人的主体性迷失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要求造就现代化的人。必须承认,由于改革开放,人们的自主意识增强了,权利观念提高了,竞争意识也大大强化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的主体性。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同时发生的负面效应:信仰...  相似文献   

6.
叶智辉 《江汉论坛》2005,(2):133-135
传统儒家伦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道德本能或善端是大学生道德学习的基础性前提。因此,我们应尊重主体性发展的规律,改变高校现有德育模式,借鉴和重构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资源,批判和剔除其中糟粕性的成分和因素,努力建立一个鼓励个性发展的开放性的主体性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新闻伦理的困境与突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新闻媒体迫于国内与国际传媒的发展形势,进行了体制改革.由于这种改革不是在市场经济的磨合中自然进行的,而是在行政作用下强制进行的,因而很难找到传媒双重属性的契合点,使新闻伦理陷入了二元对抗的困境之中,造成新闻伦理的异化.因此,要彻底改变新闻伦理的堕落局面,重构新闻媒体圣洁的精神之塔,必须建构一套系统的新闻伦理制度,确定新闻伦理新秩序,调节和规范新闻从业者的行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伦理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8.
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及其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主体性思想的探讨从分析阶级意识的内涵入手。阐明阶级意识不同于经济意识与个体意识,而是超越直接性的对社会总体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对资产阶级阶级意识进行历史性的分析,既肯定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意识的历史进步.又从主体性角度揭示资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虚假性与虚伪性。进而提出无产阶级自觉的、先进的阶级意识,并挖掘无产阶级主体性对革命的促进作用。其次,阐述马克思对社会历史主体的关注,对比主体与主体性、实践性与主体性、阶级性与主体性三对关系,揭示主体性的内涵,指出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是对马克思历史哲学中主体思想的重构与回归。  相似文献   

9.
转型社会的转型之痛,终极载体是个体。个体的身体之痛与精神危机乃是社会转型的表征与映照。个体探寻摆脱痛苦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挣脱转型困境的过程。个体信仰者通过内化佛教教义,得以拒斥社会巨变与不确定的风险,重新夺回生活的主体地位,对生活的客观条件进行再评估,进而转换活动方式———从消极到积极。个体重构日常生活秩序的过程亦是社会探索重构良性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伦理社会学和社会转型论视角阐述微观义利问题即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通过实证资料说明社会转型期存在多种义利选择模式,这种现状是与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应该努力倡导和实现个人物质利益与道德人格相整合的价值模式,以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罗媛 《理论界》2013,(12):147-149
本文对20世纪80年代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的“伦理转向”进行述评,追溯该“转向”的背景并综述“伦理转向”后的主要伦理批评流派。文章指出,西方文学批评界出现“伦理转向”(ethicalturn)后,无论是关注道德自我成长的新人文主义伦理批评,还是以他者为尊的解构主义伦理批评,都强调人的主体性,是对后现代主义时期主体性解构热潮的反驳;探究自我与他人之间的道德生活、伦理关系成为伦理批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史秉强 《河北学刊》2007,27(4):64-67
本文依据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显著特点,论述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解决目前中国家庭养老问题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探讨了中国代际之间"责任伦理"适应目前国情的重建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道德人格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重构现代社会道德人格 ,就必须注重人文素质的重塑。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 ,对塑造现代社会完善的道德人格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4.
唐代兴 《阴山学刊》2011,(2):29-37,81
当代灾疫,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进行全球生态化的社会学重建。这一重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重建灾疫防治的伦理认知体系:首先引导社会重新认识人性和再造人性,为重建当代灾疫防治伦理认知体系奠定基石。在此基础上,一是构建以生命中心论、整体生态观和生态逻辑优先观为基本内容的灾疫防治伦理认知论;二是创建灾疫防治伦理方法论,主要包括灾疫...  相似文献   

15.
儒家现代性的结构要素主要体现在:共同体精神、秩序精神、重商精神和市民精神等方面.这些精神能够促使儒家社会的现代工商伦理体系的形成.儒家现代化只能来自于自身的传统社会,在传统文化的自身更新、改造与儒家世界的现代社会建立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模仿"西方,而是需要利用传统资源来确立和发展儒家世界的现代化.对于中国如何更新传统文化,建设文化中国,则是需要结合新旧、会通东西,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中国文化生命的更新及其创造性的转化.同时,也要学习东亚现代化进程中儒家现代性的"更新与重建",共同形成儒家现代性的核心内容,彰显儒家现代性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试论我国公民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伦理道德教育作为世界性的课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根据当前我国公民伦理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公民伦理道德教育应从培养公民意识(包括平等意识、主人意识、权利和义务意识),培养尊重他人、尊重权利和尊重公共生活准则的公共伦理态度,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等几个方面入手,并找出公民伦理道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当代灾疫防治所遵循的伦理原理,只能是自由原理,因为当代灾疫防治必须进行生境重建才能实现家园重建并开辟生境化的生态文明道路。重建生境,就是实现自然、生命、人、社会的共在互存、共生互生,因而,它必须遵循宇宙律令、自然法则、生命本性。而自由恰恰是宇宙的神圣律令、自然的最高法则和生命的内在本性。  相似文献   

18.
孔子仁道观的建立源自对"仁"的阐发,具有主体性、社会互动性和超越性等特性,并广泛地涉及到道德主体、道德互动、道德判断、道德能力、道德修养、道德境界和道德健康等哲学命题,构起了内涵丰富的仁道观。基于当今公民道德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审视这些特性,对当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不无启迪,主要包括:尊重道德主体的主体性;充分发挥道德行为过程中的社会互动功能;努力提高道德能力;不断提升道德境界和积极培养道德健康等等。这些都是当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中值得关切的问题,应当努力的方向和可供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欲望叙事:世纪之交以来叙事伦理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光芒  马航飞 《河北学刊》2005,25(4):156-162
现代叙事在本质上具备伦理的意义。关注伦理核心要素的欲望叙事无疑更集中而深切地反映着自由伦理的演进历程。伴随着商业世俗主义思潮的合法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欲望叙事所呈现的现代主体性自由伦理现在其后、尤其90年代以来的欲望叙事中发生新变,衍化为以“消费者”为主体核心、以“消费欲望”为表现核心的新的消费伦理观。欲望叙事伦理的转型,表征着时代精神的转型。具体表现为:本能与灵魂分离的人性异化;从“创造者”到“消费者”的主体异化;从自律到自恋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20.
尼采对现代性道德的批判,主要是立足于人的生命的原本活力及其能达的美好境界这一生存价值论维度,揭示其倡导舒适平庸而贬抑个性创新。尼采认为,现代社会的舒适功利主义、均质平等主义、低俗利他主义、抽象的普遍主义等道德观念的错误在于:盲目人的生命丰富性和超越性,消解人的独立而充盈的个性,损害卓越个体的达成和社会整体的发展,否定感性生命世界的原创性和多样性。尼采的批判开启了后世对大众精神深入的哲学文化学探究,拒斥了将人的价值完全客体化的现代规训主义,提升了人们对道德价值合理性的辨析判断能力,维护了个性化创新和超越的价值和意义。尼采的局限在于离开人的社会生产性和交互主体性来理解现代性道德,没有发现其历史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