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共政策议程扭曲的机理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体制或人为的因素,现实中公共政策议程经常被扭曲,导致一些本来应该进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被排斥在政策议程之外,从而影响了社会问题的及时解决.造成政策议程被扭曲的原因包括: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单一、隐蔽议程的阻碍、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窄化、政府决策体制的封闭性、政府的自利性等等.要防治政策议程扭曲,需要建立多元主体互动的政策议程设置模式、构建开放的政府决策体制、健全政府绩效考核引导机制、提升媒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政策议程设置的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政策议程是社会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然而并非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人们的主观认识、政策议程设置模式单一、缺乏有效的触发机制、隐蔽议程的操纵和阻碍、决策主体的价值偏好等都会影响政策议程的设置.就我国当前来说,建立多元主体互动的政策议程设置机制、纠正政府的决策偏好、提升媒体在政策议程设置中的作用,是推动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进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与文化问题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是城市犯罪孕育、发生和发展的温床。在所有的城市问题中 ,城市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是两种比较特殊的“城市病” ,而且二者之间联系密切、关系复杂 ,对城市社会治安大环境的形成 ,对犯罪行为的主体与受体的塑造等 ,都有十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虽然表面上它是一个环境问题,但其深层原因却是由于人口聚集、经济发展及城市社会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我们从城市人的不良消费习惯与心态、社会不公、政府管理体制及教育等方面说明了造成城市不可持续的社会原因,以帮助人们从社会的角度寻求可持续地城市发展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和社会流动性增强,城市跨边界社会问题扑面而来,封闭式分割治理模式难以适应城市治理现代化需求,城市治理陷入碎片化悖论之中。整体性治理是在不改变行政部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通过体制创新和工具创新来实现跨边界社会问题联动治理的新模式,为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思路。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分析上海长宁区社会治理大联动模式经验,总结出理论与现实的逻辑契合性,对该模式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动智慧城市治理的“去碎片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城市社会网络研究兴起于现代西方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它关注个人关系网络,发展出不同于地位结构观的网络结构观,从网络角度反映城市社会结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城市社会网络研究需要本土聚焦。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学者运用西方城市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分析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揭示了我国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状态和网络结构,这些实证研究成果不仅是城市社会网络本土化研究的积极探索,也是我国城市社会治理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尔斯将社会问题界定为"公众论题"而非"个人困扰"的观点已经被社会学界广泛接受,它也是社会问题"公共性"的重要根据,而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则表现为其突出的"群体抗争"和"团体诉求"的特点。"社会问题自然史观"研究了社会问题从产生、发展到解决的过程,它将社会问题与公共政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在"公共性"的共同本质下实现了二者的联接和整合。  相似文献   

8.
人的问题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公共政策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体现和存在形式,本质是解决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问题,公共政策问题都是与人的问题紧密相关的社会公共问题。公共政策只有立足“以人为本”,才能科学处理政策与人的关系,最终实现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我国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形成农民工人群体。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 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目前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现状却令人担忧,存在着很 多问 题。如农民工的就业、用工指导问题、子女入学问题、劳动医疗保障问题以及他们自身的再 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对上述问题着力进行了探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威胁和谐社会最严重的是在社会结构层面上,由社会公正问题所引发的社会风险。这些社会风险会直接引发或加重失业、群体上访、社会治安恶化等系列问题。引发这一系列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经济地位与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近代中国农民进城对城市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民进城与城市社会的互动关系为视角,揭示农民工对近代中国城市社会影响的某些侧面。认为农民进城有着多方面的正效应:加速城市化进程;提供为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所必需的廉价劳动力;人际交往范围的扩大,城市文明的熏陶,使他们的思想、行为等越来越远离传统而具有了“现代性”,而且,作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民工“回流”把城市文明输入农村,给封闭的乡村带来新鲜空气;家族散之四方,给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以有力的冲击。但农民进城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白领群体生活方式的社会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白领群体或阶层的生活方式或消费领域都是社会学研究的热点,也一直是社会学大师们关注的焦点。迄今为止,我国关于白领阶层生活方式的研究比较薄弱,虽然大众传媒的报道不少,但是,真正采用社会学实证调查方法进行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依据社会学有关研究的经典理论,对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白领群体进行了抽样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描述,来展现城市白领群体的一些特征及该阶层生活方式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政策议程设置研究旨在揭示某些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背后的动力机制.传统研究秉持客观主义取向,忽视了社会问题与政策议题自身所具有的社会建构属性.通过社会建构论视角的引入,政策议程设置的研究将涉及“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政策议题”三个阶段,它在本质上是一个主观诠释与意义赋予的互动过程,意义竞争的获胜者能够最终进入政策议程.以话语为媒介,从行动者、情境和策略三个维度来考察我国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议题的社会建构逻辑,体现出结构与能动要素、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结合,能够更为深入地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得以颁布的因果机制.  相似文献   

15.
康琪雪 《兰州学刊》2014,(11):88-93
不同收入阶层的城市空间分布构成了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在住房市场化背景下,城市居住空间结构遵循住房竞价模型的规律。居民是社会人,在选择居住区位时根据区位的社会特性来进行,包括空间符号、社会交往特性、公共物品的消费偏好等。当居民的区位选择自由度高时形成不同的公共物品消费偏好聚落和不同的社会文化聚落,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呈现"共生"的特点。当房价过高或城市空间资源过于集中时,导致居民区位选择自由度受到限制,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居住空间出现"分异",还会导致居住地到包括就业中心在内的居民主要活动场所的"空间失配"问题。  相似文献   

16.
空间问题是指人类改造和建构空间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空间问题的当代凸显及其发展使传统社会理论研究遭遇重大挑战,给当代社会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理解和把握空间的社会性构成了空间维度的社会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前提。空间维度的社会理论创新表现为历史与逻辑双重建构的过程,既是观念内容的创新过程又是理论形式的创新过程。当代社会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结果和表现就是城市哲学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已经兴起并且迅速成长壮大。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不仅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执行方式、执行监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公民社会在影响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可以通过构建多中心公共政策执行网络实现公民社会对公共政策执行影响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城市贫困问题与社会救助制度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分析了当前中国城市贫困阶层的形成过程及规模,回顾了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动因和上海、武汉、重庆三种制度模式的运作情况,研究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对2009年东京都三鹰市井头社区的定性调查资料的研究,对城市老年人的孤独问题与社会网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城市老年人的“亲密范围”变得越来越狭小了.他们经常感到孤独的最根本原因是失去老伴后日常生活中没有亲密关系人.  相似文献   

20.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遭受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教育和空间等多个方面的社会排斥.这种排斥通过制度机制、群体机制、市场机制、农民工适应能力等得以运作,它主要是一种制度性排斥.在社会排斥的境况下,农民工内部的不同群体在融入现状与前景上是有差异的,大量农民工将在城市长期维持一种边缘化状态,并形成边缘化的再生产,这可能带来一系列消极社会影响.为此,必须采取彻底改革城乡二元分割制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