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方芳 《社区》2012,(23):59-60
李零先生在其著作《丧家狗——我读〈论语〉》第244页中注疏“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时如是说:  相似文献   

2.
3.
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中国的背景下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古代"和同"观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是有原则的和谐;"同"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同一。故要"和而不同"。它要求挖掘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质元素,并在与其他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中求得共荣。  相似文献   

4.
浅论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着重论述了这一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仁、礼、政治及教育思想诸方面的具体运用及表现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而不同”方法论的现代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揭示了“和”、“同”、“和而不同”的含义,认为“和”就是保存矛盾对立面的和谐,是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同时共存,相互补充、相互调济,达到总体上的和谐。而“同”则是绝对的同一、一致,不允许不同意见和差异的存在。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实际就是主张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允许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存在,主张坚持原则条件下的和谐统一。其次论述了“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在认识和处理君臣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出仕与隐居的关系、富贵与贫贱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和对待礼的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6.
“和”之源与“和同之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的“和”文化最初源于人们对于“声音之和”、“饮食之和”、“嘉禾之和”等日常经验事物的感知,然后通过在历史实践中创造性地构建礼义之和而进入“和”的本质视域,最后在“和同之辨”中获得对“和”的本体升华和人本把握。在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从源头上探寻“和”的产生以及“和同之辨”的源流,并对其进行现代的阐释,乃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古代“和同”观念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是有原则的和谐;“同”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同一,故要“和而不同”。它要求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质元素,并在与其他民族不同文化的共生中求得共荣。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522年的一个冬天,晏子侍奉齐景公打猎回到遄台。此时,梁丘据骑马赶来觐见。景公高兴地对晏子说:"只有梁丘据是个跟我相和的人啊。"晏子眉头微皱,说:"梁丘据不过是跟您相同罢了,哪里说得上是相和呀?"景公颇感迷惑,反问晏子:"难道和与同不是一回事吗?"  相似文献   

9.
摘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是一种亘古恒今的社会现象,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形成了中关两国各具特色的文化。文化的不同是导致中美篮球文化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中美篮球在100多年的渐进中形成了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粗狂冒险与和谐统一、创新特色与追求稳定的、不同的篮球文化。要繁荣我国的篮球文化,就要学习和理解美国先进的篮球文化理念,全面提高中国篮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进一步完善俱乐部和球员转会制度,充分发挥传媒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正确认识和公正评价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状况和人权本质,有必要对当代美中两国的人权观作一番比较研究.通过分析两国人权观的理论基础以及在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以及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等具体人权主张上的差异,揭示了美国所谓"人权高于主权”和"人道干涉无国界”在理论上的荒谬性、实践上的有害性和违背<联合国宪章>的特性.阐明了以"新天赋人权论”为基础的当代美国人权观的本质是从历史唯心主义和抽象的人性出发,为霸权和强权政治服务的、逆历史、反科学、反人道的人权观,其特点是霸道性、伪善性和欺骗性;与之相比较,当代中国人权观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人的社会本质理论基础之上的、进步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其特点是人民性、民主性和真实性.指出新干涉主义的美国对外人权新战略的实质,就是按照美国的价值观和利益对世界加以改造和组织,妄图建立起由美国主导的"一统天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来看,它必然是一种衰落和衰败的人权观,越来越受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抵制和反对;而当代中国的人权理论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它不但正确地指引了当代中国人权实践,而且在当前国际人权斗争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同” 及其相关概念, 如 “大同” “玄同”,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 “同” 很少受到学界的关注。 “同” 也普遍被理解为 “相同” 或 “同一”。 基于 《墨经》 的定义, 我们可对 “同” 形成一个新的理解, 即 “异而之一”。 这种理解能从语源学和文本证据中得到支持。 “异而之一” 不仅代表 墨家对 “同” 的理解, 而且反映了先秦不同思想流派对 “同” 的共同立场。 同时, “异而之一” 为理解 “同” 概念提供了崭新视角, 也为进一步研究 “同” 及其相关概念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
"和而不同"作为中国哲学思想核心之一,深刻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中国面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过程中也蕴含着民族间的认同与冲突。法国哲学家德里达认为只有在文化差异和冲突的过程中,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和整合,才能使文化有可能打破原有的范式,实现创新。以小麦为代表的中国面食文化从古埃及向全球传播并发展的哲学基础正是文化的认同与和谐。保持民族的文化特性,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世界文化交流中争取到话语权,保持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因为P而Q"与"为了P而Q"两个格式可以从原因与目的、已然与未然、静态与动态、客观与主观、P和Q的构成等五个方面来区分,进而可以利用以上差异和外加的两条标记规律、三个语用倾向对"为P而Q"功能扭结现象作出进一步分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教育立法、教育公平、双语经费和双语教育四个方面对两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方面进行客观的比较,取长补短,相互借鉴,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的目光又一次投射于历史的遗存之上,尘封的古物再次折射出有异于先前的光芒——这正是“历史”一词的魅力所在:释义过程的开放性使历史本身成为“类主体”的存在,而历史学则成为一门始终与当代价值观保持联系的、一门古老而不乏鲜活色彩的学问。既然历史是诠说性的,那么以更新的态度来审视恒定的主题便自有其价值所在。本文即试图以一种新的切入角度来讨论一个并非新鲜的话题——中国哲学、欧洲哲学与其各自的环境营造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广泛意义上的同构关系?这种映射关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在具体的建筑范畴内获得剖析?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追求,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理念指导。“和而不同”和“契约精神”作为中西方的和谐社会理念,在求和的深层意义上有内在的契合点,即具有共同的哲学基础:承认差异、统筹兼顾和系统优化。但它们属于两种异质文化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社会的和谐理念,在众多层面上又存在着差异。比较分析中西方和谐理念,目的是观同察异并期于会通,实现两种和谐理念的融会契合,丰富和完善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资源。中西方和谐社会理念对立、对话下的契合是将它们的优势结合起来,即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坚持和平和竞争的辩证统一、群体和个体的共同发展、自律和他律的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使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对中美两国科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整体框架、内容标准、评价标准和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五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了四点启示。本论文旨在为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修订和科学教育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多数原则作为民主政治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原则,多数原则不仅尊重政治环境中观点的分歧,也尊重决策过程中的每个个体。在多数原则的适用上,为防止其成为像民粹主义那样用假意的多数代替真正人民,从而谋取特定政治利益的工具,我们应该遵循三个基本先决准则:非对立准则、身份未知准则、同等决定力准则。然而,即使遵循上诉准则,多数原则也有着难以避免的缺陷。为此,将我国儒家思想和而不同作为检验多数原则的标准有利于优化多数原则,保障多数和少数的和谐共存,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和两河流域的“刑牲而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河流域出土的《马瑞王室档案》中发现了两国会盟时或杀驴驹或杀狗或羊的记载,国际亚述学界对其原因没能作出解释,而留为悬案。兹通过对古代中国刑牲而盟的实践以及其用牲等级的研究,得出两河流域盟誓所用的不同的牺牲———驴驹和犬羊———可能和中国一样是不同等级的用牲:在国王之间的盟誓要用高级牺牲———驴驹;在臣子之间的盟誓,要用低级牺牲———羊或犬。从而对这一悬案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20.
"是而然"、"是而不然"是<小取>研究推论时提出的两种重要情况.这两种情况都可从语法形式及逻辑形式两个层面加以分析.可以证明,"是而然"的逻辑形式是有效的,故"是而然"是有效的演绎推理."是而不然"诸例看似与"是而然"相矛盾,其实深入分析就可发现,诸例并不构成"是而然"模式反例,因此,"是而不然"的存在实际上不影响"是而然"式推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