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伴随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农民工市民化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理论问题和不容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相比而言,西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化质量落后于东、中部地区,西北地区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由此也具有地域性特色,面临一定的困境,同时也存在机遇。在新型城市化背景下,应根据不同地域的现实基础、条件和农民工自身意愿、能力,分区域探索农民工市民化的基本模式,为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民族论坛》2012,(4):10-10
3月25日,来自溆浦县沿溪乡的12名瑶族农民工到该县民营企业国泰瓷业上班。这是该县民族办专为少数民族农民工解决就业的第一个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模式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农民工中特殊的次群体,少数民族农民工的社会支持模式又将呈现怎样的特点,本研究采用定量的问卷与定性的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基本的讨论。在对桂林市七星区进行实证调查的基础上,从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两个维度对少数民族农民工社会支持模式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总结,并归纳出非正式支持为主导、同质性高、宏观上民族特色不突出等特点。希望相关的讨论能为增强少数民族农民工社会支持模式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促进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是今年地方两会上的重大主题之一,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更是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特别关注。我们看到,由于自身存在体制、文化和身份三重弱势,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在社会融合问题上面临更为严重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的涅槃——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力军.他们怀着做城里人的梦想来到城市,在城市奋斗,他们在心里和行为上模仿城里人,同时自我发展意识也有所增强,他们努力向城里人靠近,可是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严格的户籍制度等无一不粉碎着他们的梦,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已成为了大势所趋,为解决这个矛盾,必须深化制度改革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6.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是当前的学术热点。本文以武汉市为例,从户籍制度、职业技能、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择偶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民族论坛》2012,(7):10
<正>3月25日,来自溆浦县沿溪乡的12名瑶族农民工到该县民营企业国泰瓷业上班。这是该县民族办专为少数民族农民工解决就业的第一个成功案例。2011年11月份,溆浦县民族办在开展民族工作调研时,有瑶族群众向工作人员反映,由于缺乏技能,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等五市回族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回族农民工对城市及城市生活抱有既向往又排斥的心理,一方面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依旧认同他们的农民身份.作者运用相关分析法,发现文化水平、收入高低、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社区参与、媒介接触等因素与回族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加大对回族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丰富回族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是加快回族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月会 《民族论坛》2006,(5):10-13
“农民工”是近20年来在中国社会开始流行的一个专有名词。从词语内部构成上看,这是一个偏正式结构的词语,以“农民”作为定语来修饰后面的中心词“工”,这样的语词结构昭示着“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身份上与城市工人的差别。因为被冠以“农民”的前缀,他们得不到城市宽容的接受,是一群游离在城市里的无根的“边缘人”;因为被冠以“农民”的前缀,他们艰难地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面临着种种歧视与不公。2006年初,在21世纪论坛“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讨论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华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李永海提出应尽快淡出“农民工”称谓,将之与城镇职工一视同仁;通过为农民工正名,使之尽快享受到基本的医疗、养老、失业保险;继而,在今年“两会”上,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也大声疾呼:摈弃“农民工”这一称谓。与此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此表示异议,认为此举对于改善“农民工”境遇毫无意义。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境遇到底有多尴尬与艰难;为农民工正名,究竟是一个刻不容缓的社会课题还是一个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伪问题,本期论坛以此为话题予以讨论。  相似文献   

10.
杨明洪 《民族学刊》2010,1(1):72-87,165
德吉新村村民是从扎囊、错那两县集中搬迁而来的,此前这些村民生活在偏远的山沟里,耕地面积不足、基本口粮难以解决。政府民主决策,实施了朗赛岭扶贫综合开发建设工程以解决耕地和住房问题,并且,进行了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配套工程建设。工程建设是基础,村民"富得起"才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从2002年开始,农户的生产扶持也纳入了政府的发展计划。自村民搬迁至德吉新村,他们的基本生存条件发生了根本性改善,政府也初步实现了其"搬得出、留得住、富得起"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无数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涌入这里。他们在成为背井离乡的游子的同时,也成为了他乡的新人。从当初的只身外出务工,到如今的举家外迁安身立命,故乡和他乡,家中的父老、陌生之地的谋生,还有对未来的期许,身处异乡的农民工原本带着浓郁乡土风味的生活习俗、带着深情眷恋的思亲怀乡情结,在延续中又不断发生着渐进式的变化,渴望并适应着融入新的城市环境。困惑、迷惘,追求、期盼……这个农民工群体尤其是外来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越来越为全社会所关注。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与发展主义语境中的农民工发展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或"城市化"可以说是由城市精英的诠释、谋划和全面推广而践履,是通过国家改造社会的想象或制度机构的强制性来推行,这是一种现代化和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表现出对现代化战略农民工群体的抗拒和排斥;农民工又通过自愿性隔离、空间书写、弱者的抵抗或行动策略自下而上来实现对城市现代化的抗拒,农民工何去何从成为现代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弱势群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关键,也是实现和谐社会,实现社会能否共同发展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是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武汉市为例,基于城市化这一宏观背景,以及社会分化、社会流动加剧以及异文化的碰撞与冲突等微观社会事实,从择偶圈、择偶标准、择偶途径、择偶动机等方面,对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的择偶观念及其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11年10~11月在广东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展开的"新市民工作与生活"问卷调查结果表明,90后农民工逐步成为农民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80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较,90后农民工具有一些新的群体特性,但是,这些差异不足以支持90后农民工与80后农民工之间有质的代际差异的假设。  相似文献   

15.
准确定位现今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能力,精准对接圆农民工"文化梦"的路径是:满足农民工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等基本文化需求;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搭平台,吸引农民工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用特色文化、共享文化来滋养农民工的心灵;重视"乡愁"文化,强化农民工的传统文化建设;"种文化""重人才",吸纳农民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相似文献   

16.
准确定位现今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能力,精准对接圆农民工"文化梦"的路径是:满足农民工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等基本文化需求;根据农民工的需求,搭平台,吸引农民工积极参加文化活动;用特色文化、共享文化来滋养农民工的心灵;重视"乡愁"文化,强化农民工的传统文化建设;"种文化""重人才",吸纳农民工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  相似文献   

17.
群体偏见、污名化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辉 《民族论坛》2008,(3):41-43
对农民的群体偏见以及基于偏见和城市群体利益基础上的对农民工形象的污名化建构,是农民工遭受歧视和排斥的重要原因,严重地影响着农民工对城市的认同和对城市生活的心理适应。改变农民工的尴尬身份,是使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前10年,中国西部地区在许多方面发生重大变化,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国家和沿海省市在西部的投资和项目建设大幅度增加,同时几百万中部、沿海汉族流动人口进入西部,西部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城市的转移速度加快,这使汉族企业和当地少数民族企业之间、外省汉族农民工和本区少数民族农民工之间在西部城镇就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黔桂两省四个路桥建设项目的调研,从高危工种队伍中“一般高危工种”与“核心高危工种(夫妻档农民工)”的群体分野,对高危工种的群体特征、工种环境与岗位特质进行了描述,认为夫妻农民工亲密关系是高危工种亲密关系的核心代表。从“家庭生计与高危工种亲密、高危工种职位与夫妻亲密关系、亲密关系的特质、夫妻档农民工亲密关系与社会变迁”等方面对夫妻农民工亲密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高危工种亲密关系是夫妻亲密关系在高危环境下对于施工环境的适应,即夫妻亲密关系从生活领域向工业领域的拓展,使得夫妻关系有了职业特性、成为家庭生计资本的一部分,夫妻在适应的过程中还形成高危工种亲密关系的表达机制,从而综合形成了高危工种亲密关系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陈天社 《世界民族》2005,74(3):20-27
埃及与巴勒斯坦在地理上和历史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埃及对解决巴勒斯坦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埃及关注巴勒斯坦问题始于20世纪20—30年代,此后该问题一直是埃及对阿拉伯政策的重要方面。埃及的积极推动,为巴、以和谈僵局的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对巴勒斯坦方面有重要而直接的影响力;但是,埃及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