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春秋时期的“县”有县鄙之县与县邑之县两种基本涵义。春秋早期的秦县为县鄙之县 ,其与西周时期推行封建之制而形成的“国”、“野”之间的地域差别有关。《周礼》所载县制资料有一些西周、春秋时期历史的真实内容。同《周礼》所载县制情形最为接近的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国野分治之制。春秋时期的晋国之县多作为封赏卿大夫的采邑 ,带有颇为浓厚的封建制因素的残余 ,其组织管理形式直接反映了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在新旧政治制度相互对立的总体框架下 ,按照辩证的法则向前发展的客观史实 ,以上内容构成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家结构形式的部分内容和若干时代性特点。春秋时期的楚国较早以大邑为县 ,楚国之县基本上是建立在新的政治、经济与军事制度的基础之上 ,楚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对其直接进行管理。战国以后 ,楚县逐渐开始由边地军事重镇向地方行政区划转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县开始了由县邑之县向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之县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郭沫若的这一段话,从表面上看,理由很充分,而实际是不能成立的。因为,他所说的中国古代的疆域,只是春秋时期的疆域。而不能说明虞夏时期的地理。春秋时期中国早已进入文明社会,而虞夏时期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即所谓军事民主制时期。例如《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曰“诸侯”,曰“万国”,只是译成后世的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工商食官”制度的范畴。春秋时期的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在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这一切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经济制度———井田制的变化所决定的。此外,政治关系、血缘关系等非经济因素对于春秋时期商人的发展形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古代私人工商业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一次大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井田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4.
《左传》军事思想简析黄朴民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在春秋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既表现为《左传》、《国语》和老、孔等思想家对军事问题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论述,更体现为《孙子兵法》这部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兵学巨著的出现,它们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春秋诸国中,晋国以法治军、以法治国是有显著特点的。其法律在制定、内容、实施等方面,都与军事结下了不解之缘,足见其法律制度与军事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对春秋时期晋国的军法制度、民法制度以及军法与民法的关系等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春秋赴告制度考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杰令 《文史哲》2003,(2):79-84
赴告制度是春秋时期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源自西周 ,但在春秋时期发展到了极致。它的存在 ,不仅影响着春秋诸邦国之间的邦交关系 ,也对春秋社会结构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春秋时期发生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的发展过程中 ,也可以看到赴告制度所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奴隶主阶级统治、奴役奴隶阶级转向于地主阶级统治,剥削农民阶级的基本变化。社会结构的三个子系统——政治结构、军事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引起这种社会性质变化的根本因素,而这三个子系统的变化又相互影响和促进,最终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道家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多元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被史家称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 ,始于周平王东迁 ,终于秦始皇建立统一帝国 ,即从公元前 770年到公元前 2 2 1年 ,历时 5个半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混乱、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东周时代战争不已。《史记·太史公自序》云 :“《春秋》之中 ,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 ,诸侯奔走不保社稷者不可胜数。”战国 2 5 4年中大战 2 0 1次。与此相适应 ,各诸侯国纷纷施行滥刑重典、横征暴敛。战争催生、放大了人的卑劣的一面。社会伦常秩序完全崩裂 ,“嗜欲多 ,礼义废 ,君臣相欺 ,父子相疑”(《淮南子·本经训》) ,甚至…  相似文献   

9.
军事制度是西周奴隶制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天子为中心的西周军事领导体制一元化,是与西周政治制度相适应的。西周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实行分封制,周天子辖有“千里”邦畿,诸侯的领地则不过“百里、七十里、五十里。”天子领地的面积是诸侯国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这就使天子具有支配诸侯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从而也就为西周建立以天子为中心的一元化军事领导体制,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周军事领导体制一元化的标志,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0.
从 1932年 3月 1日伪“满洲国”宣布成立 ,至 1945年 8月 15日日本投降 ,日伪统治东北整整 14年。在这期间 ,日本帝国主义为建立殖民统治秩序 ,在实行军事镇压、政治控制、经济掠夺的同时 ,竭力改变东北原有的学校教育制度 ,建立新的学校教育制度 ,试图通过教育来实施社会的内在控制 ,其奴化的性质已是无法否认。本文拟通过对当时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及其特点的分析 ,揭示日伪在东北沦陷区所推行的教育本质。一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吞并了整个东三省 ,并很快在东北拼凑了伪满傀儡政权。作为稳固殖…  相似文献   

11.
宋朝的休假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朝的休假制度,涉及当时的职官制度、军事制度、教育制度、法律制度、社会风俗等,它既是当时官僚政治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宋朝凡由官府按照“令式”规定的假期,一概称为“式假”①。管理“式假”的官署,在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前,一是祠部:宋真宗规定,祠部郎中和员外郎所管全年节假日共100天,其中包括旬休日36天②。二是鸿胪寺: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十二月下诏,凡鸿胪寺所管式假,并令太常礼院行遣③。元丰改制后,鸿胪寺不再经管“式假”之事,完全由祠部负责,全年节假日共76天…  相似文献   

12.
自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就采取敌视的态度。它们除了用军事、政治的手段外,“和平演变”的手段很早就提出过。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看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军事威胁和“和平演变”的阴谋,早就提出了反“和平演变”的战略和对策,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反“和平演变”的政治运动。近四十年来,在反“和平演变”的问题上,我们党和国家曾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对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也由于某些右的思潮,在反“和平演变”的问题上,出现过阶级斗争扩大化,忽视经济建  相似文献   

13.
星月·春光·秋色──《诗经》景物描写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是我国春秋时期百科生书式的诗歌总集,它不仅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我国上古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重大题材内容,而且,更多的是通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吟咏低唱,表现了当时入门细腻而又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传统诗教中,主要是受孔夫子影响,偏重于把《诗经》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读本。孔子曾反复强调:“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过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夫鸟兽草木之名。”②这样,《诗经》成了人们在各种场合言情达意的“语录式”工具,成了衡量一个人贤愚的准绳,因而,“断章…  相似文献   

14.
古今中外军事史证明,战争依赖于经济条件,依赖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换句话说,战争高不开后勤,后勤制约着战争,后勤补给的保障程度决定了战争的规模、持续的时间、进程与结局。春秋时期的战争当然离不开这个规律。作为战略家思想象的孙子在总结春秋时期军事后勤实践与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比较系统成熟的军事经济理论,因而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经济理论家。春秋时期军事后勤实践与理论夏、商两代虽发生过不少战争,但难以区分专职后勤部队,西周、春秋时期则产生了专职后勤部队。西周设有专管军事后勤的官吏,称道人、旅师、…  相似文献   

15.
《孙子兵法》中的军事用语统计共129个,其中自己独创的有67个。这67个词有10个流传下来,其中有4个仍然是军事用语。这129个词在词性上表现出比较普遍的兼类现象,在词义上合成词表现出指物的单一性特点,在词的结构形式上表现出了与《孙子兵法》成书时代——先秦时期单音词占优势相反的特点即双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基本都是合成词的特点。书中的军事用语明显地表现出春秋时期词汇发展双音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印群 《殷都学刊》2023,(4):31-38
作为墓葬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墓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财产乃至社会关系。与上马墓地所代表的春秋时期“邦墓”墓地相比较,二里冈战国墓地代表的战国时期平民墓地的墓地制度暗示出其亲族关系似出现了淡化迹象。三晋地区陵园制的出现是墓地制度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封建政体的一种折射,陵园制使得位居陵园中心的国君墓唯我独尊的氛围更浓厚,这恰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试论墨子的尚贤思想程有为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墨子的社会政治学说以“兼爱”为核心,“尚贤”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其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并说明这一思想的历史命运和社会影响。尚贤思想的主要内容春秋时期的尊贤举贤思想...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阶段,这在军事领域也有显著的反映,主要表现为战争指导观念发生根本的变化,即由崇尚“军礼”转变为提倡诡诈权变。与此相适应,当时的作战方式也有了明显的变革,战术运用呈示出新的面貌。战争实践的进步和兵学理论的发展互为前提,相辅相成,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文化已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19.
春秋时期人文思潮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革期和转型期。春秋时期  的思想家根据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 ,已从殷周时期原始神学观、天命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政治问题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学说 ,对传统的神人及天人关系进行新的理性思考。这一理性思考沿着两条思维路径展开 :就对传统神学思想体系的否定来说 ,表现为无神论思潮的出现 ;就对人及人事的重视和肯定来说 ,表现为人本主义思潮 (或称“以人为本”思潮 )的出现。最终导致了春秋时期神人关系、天人关系的重大突破 ,完成了春秋时期价值观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20.
西周春秋时期讲究“礼让” ,贵族间多温文尔雅相互谦让 ,孔子也就主张“礼让”为国。可见“礼让”是其社会风气的典型反映之一。战国时期虽然礼让之风消失 ,但是在尚贤思潮影响下 ,“禅让”之说却一度兴盛 ,禅让成为一项重要的美德懿行 ,甚至还出现了燕王哙让位于子之的事情 ,然而禅让之说毕竟与君主专制制度不相容 ,所以随着燕国禅让之事的失败 ,禅让理论也就顿失风光。周代“让”的社会观念的变迁 ,集中表现于从西周春秋时期的礼让到战国时期禅让理论的兴衰变化。社会观念的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由贵族政治向君主集权政治的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