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中诸多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保护区内、周边社区居民同地方政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利益冲突一直困扰着管理部门,如何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提高保护区的保护质量,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自然保护区,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尝试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对产生这些冲突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和分析,并提出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关思路,为构建和谐稳定的自然保护区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化和人类学构成了生态人类学当代发展的文化背景与学科背景。主体一元化和谐的生态结构、主客耦合并进的生态关系、天人圈态良性循环的生态自由,表征了生态人类学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态人类学眼中的“生态灾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提及的生态灾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我们面对的现代人类社会不仅民族文化多元并存,而且主流学科体系分化极其细密,生态灾变的内涵和外延在不同学科、不同学者间在理解上分歧较大。为此笔者想从多元文化并存的角度出发,对生态灾变的实质作一个深层次的透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人类学成为西方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学科之一,艺术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影视人类学、教育人类学、法律人类学等研究异彩纷呈,展示出人类学的研究范式给各交叉学科带来的极大创新。那么,当人类学与文学相遇,二者的碰撞与结合可能给文学研究带来什么样的新异局面呢?下面以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教程》⑦(以下简称《教程》)一书为例,谈谈文学和人类学结合的可能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以《设计结合自然》和《生存的艺术》为背景依据,分析了景观设计在人与环境认知关系中的定位;阐释了景观设计所面临的危机;引出了景观设计在社会定位上的变化。从生态人类学的整体论出发,归纳了景观设计理论创新求变以应对新挑战的生态人类学基础及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有着较紧密的关系,文化是连接人类与环境的中介,作为一种适应方式和调适机制,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家滩是宁夏在纯移民区建立农业园区的代表,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农业产品开发挖掘储备进程缓慢、生态链和产业链不够长、管理服务体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对园区产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隐患;结合园区发展实际提出通过农业产业创新,疏导生产环节、建立企业创新能力与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注重打造品牌和特色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宁夏最大的成建制移民安置区——吴忠市红寺堡区为例,通过对红寺堡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及其与宁夏全区的对比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宁夏移民安置区面临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正是在生态移民进程中,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没有实现同步转变而造成的。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双管齐下,使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契合,才能保证生态移民安置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略论学科意义上的生态人类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人类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它是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及文化之间复杂关系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以人类、生态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在人类学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发展生态人类学既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现实要求,又是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客观需要。应当按一定的路径发展我国的生态人类学。  相似文献   

10.
生态人类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生态人类学理论对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的启示:一是农村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是文化类型转型的自然选择;二是农村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是朝鲜族社会系统保持平衡的必然结果;三是农村朝鲜族学校布局调整是农村人口结构变化的客观需求。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人类学看边缘纪录片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纪录片的创作 ,从题材上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 :新闻纪录片、历史纪录片、科学文化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近些年来我国创作的有影响的纪录片大多属于人类学的范畴 ,被记录对象在地域上很多是边缘性的 ,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所在。排除政治上的功利 ,用一种全景式的视角 ,比较和相对的创作思想 ,去客观、冷静地对边缘的人与事作记录 ,是这类题材的创作观。边缘纪录片也不应只是人们的猎奇和满足人们的窥视欲 ,而应成为一种体现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的载体和媒介。只有抱着对人类文化作传承性记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创作 ,这样的纪录片才真正属于全人类 ,中国的纪录片才能真正走向国际。  相似文献   

12.
在海洋人类学发展的早期,文化生态范式一直主导着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并且直到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影响。海洋人类学的文化生态视角认为,海洋生态系统是产生特殊的海洋社会文化的原因,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海洋环境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对于生活特定的应对方式和适应策略,从而产生一个不同于陆地社会的社会文化类型。但是随着海洋人类学自身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生态范式的缺陷,并逐渐转向其他视角和主题的海洋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论甘宁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问题--以回族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除贫困是西部大开发的任务之一。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认识贫困 ,提出脱贫的对策。西北回族农村的农民是一个脆弱的群体 ,他们属于社会底层 ,在经济、文化方面依然处于贫困的境地。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回族农村聚居区的问卷调查 ,更加深了我们对回族农民贫困的认识。回族农民的贫困制约着西北地区社会的正常发展 ,对贫困的理性认识是真正揭示贫困根源的途径。摆脱贫困既是指社会弱者在经济上需要摆脱困境 ,还包括个体对教育、文化、娱乐、平等互利、自我发展等精神上的追求。本文认为 ,城市化是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也是目前消除农村贫困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态人类学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著名的新进化论者之一的斯图尔德(Ju lian Steward)是该门学科的创建者。生态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生态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学科,历经文化生态学、文化唯物主义认识论、系统生态学等不同阶段的发展。将生态人类学理论应用于对教育问题的分析不但极大地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为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态补偿是一个热点问题,生态公益林补偿、江河流域补偿、矿产资源补偿、旅游资源补偿等生态补偿已取得一定成绩,但跨行政区生态补偿一直是个难点。通过对环京津贫困带实施生态补偿的紧迫性和我国现行生态补偿机制的分析,提出生态补偿机制要在立法、设立机构、统筹筹集资金、科学合理制定标准、多种补偿方式并举和有效实施监督等多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6.
饮食人类学关于饮食礼俗的研究,多从象征维度入手,解析食物及相关实践的象征意义。而本文基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区社会的饮食的考察,试图将象征的分析放入具体社会结构之中进行,从而指出,一方面,哈萨克牧民在与草原环境的长久互动中形成了一种嵌合于其饮食及相应礼俗中的游牧生态观;另一方面,这样的饮食文化在具体的地方社会中,又不断形塑与巩固着相应的社会秩序与游牧文化之特质。  相似文献   

17.
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本沿袭资料汇编、文学研究和技艺考察等几个思路进行,至20世纪后半期,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有意识地引入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和方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更趋多元化、综合化。这一重要转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术价值同其现实意义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挖掘了它们在当下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江源生态移民定居点的实地调查,发现不少移民家庭因迁移致贫、返贫.政府所实施的社会救助能够保障贫困移民基本生活所需,却不能够促进其充分就业,所以容易引发“贫困陷阱”.为了优化三江源生态移民社会救助的贫因治理绩效,基于国际社会规避“贫困陷阱”一般经验,提出了在制度设计上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构建就业激励导向的救助策略.  相似文献   

19.
自然与文化原生态:生态人类学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生态文化的概念,是对于自然原生态中“原生态”概念的借用与发展。自然原生态是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构成的整体,即自然的、自发的自然生态。文化原生态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进行文化创造时所建构的生活样式和呈现出来的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界定,原生态文化就是发生在农业发生时期,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创造的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是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0.
现代消防理念、消防措施与侗族村寨文化传统存在诸多冲突,大聚落、纯木屋的火灾隐患被放大,导致侗寨重大火灾持续不断。防火保护的关键在于重新调适侗族文化与生态变化的关系,在传承传统和确保消防安全之间找到平衡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