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中的解构不仅仅是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颠覆,同时也是对现实生活与传统文化价值的拆解。这种趋势的出现是时代在进入到工业文化与后工业文化时代的一种必然,同时在文学传统内部也是一个一脉相承的结果。解构的原因在于新的时代工具理性的片面性所带来的生存危机,同时也在于处于边缘位置的生存者寻求合法化生存的一种策略需要。但这种解构的趋向最终会导致整个人类文化的消亡,因此文学与文化都需要从解构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新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 ,是将他者包容进来 ,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 ,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 ,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 ,构成了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 ,但经过整合与重建 ,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 ,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 ,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 ,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王君平认为 ,“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 ,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 )角度 ,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 )或Varied -dimension(多维的 )角度 ,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 ,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 ,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 ,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 ,现当  相似文献   

3.
由欧阳友权教授等写的<网络文学论纲>,在国内第一次从学理层次对网络文学进行体系的研究,对这个在理论上尚处于空白状态的文学现象进行了理论建构,同时也从技术和艺术、自由和经典之间去寻找网络文学的文化定位.网络文学是一种具有解构性质的文学现象,<论纲>则对它进行了理论体系建构,对学术研究和网络文学的创作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多克托罗是关注历史的美国后现代派作家。他的长篇小说《拉格泰姆时代》以历史与虚构糅合的方式再现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面貌,拷问历史的本质,解构上层社会营造的奋斗、成功和进步的历史神话,重构下层群体被压榨、被排斥的艰辛历史境况。通过对历史的解构与重构,小说反映美国历史的一段真实岁月,也折射当代美国社会政治问题,体现出作家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5.
杰弗里·哈特曼是法国式解构思想最初在美国的发扬者之一,为盛名久远的耶鲁大学学者和"耶鲁学派,"成员。其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是与以德里达为主要代表的解构主义批评和美学理论一脉相承的,特别是对解构主义的不确定性理论的继承。但是他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超越。他把解构当成一种文本解读的策略而非某种教条。批评与文学同一性这个观点正是哈特曼解构主义批评理论最别出心裁之处。此外,对于人文性的信仰,对批评家心理学方面的探索,均体现了他既坚持批评本体又超越批评的姿态。哈特曼以传统的人文特性兼具解构特征,是一位"超越解构的解构者"。  相似文献   

6.
叙事的解构     
加拿大作家鲁迪·威伯在《发现陌生人》中运用了复杂的叙事结构 ,用多重叙事者和多角度展现不同的生活经历、心理过程和意识活动 ,以及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小说多画面、多视点的叙事手法表现了作者对传统历史、文化和现实的挑战 ;威伯站在多重叙述者的角度 ,意在对历史 ,对特定的民族和文化进行解构。  相似文献   

7.
解构欧洲     
作为一个话语元素,“欧洲”似乎是一个不容置疑的概念。但是,如果对欧洲历史进行追述,通过对欧洲政治和文化现实进行剖析,我们就会发现,所谓“欧洲”其实是一个相当模糊的能指。欧盟的政治和经济一体化已经进行了多年,但在这个政治和经济的现实框架之外,欧洲历史和欧洲文化的嬗变却决定了“欧洲”自身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既反映在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当中,也反映在欧洲的文化认同当中。  相似文献   

8.
美的解构     
德里达1978年出版的《绘画中的真理》引人注目.由三个文本组成的这本书可视为德里达艺术哲学的代表作,其中第一篇《附件》讨论的是康德的美学.  相似文献   

9.
10.
解构历史观     
历史是不可解构的,但历史观却必须被解构。历史学无法解构历史,却可以解构历史观。历史学不能只去解释历史观,更应该去解构历史观。我们只有通过实施解构历史观的有效行为,才能真正把历史观的地位确定下来。所以,解构历史观,实质上也就是确定历史观  相似文献   

11.
摄影艺术创作,不是按动快门的简单纪实、纯客观再现,而是一种自由自觉的精神创造,是创造摄影艺术美:创造"社会生活的纪实美";创造"主体情感的表现美";创造"摄影手段的技巧美"和创造"个性特色的风格美".  相似文献   

12.
德育主体的解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主体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和子项的体系。通过解构德育主体体系 ,发现该主体的层次性特点 :国家 (社会 )是学校德育的原发性即本体性主体 ;教师是学校德育的实践性主体 ,具有派生性特点 ;同时 ,在实施德育工作时 ,教师作为实践性主体又具有替代性主体与精神自我性主体的双重结构。本文特别指出 :学生只是自己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主体 ,在学校德育工作过程中 ,他只是客体而非主体。  相似文献   

13.
德里达运用三种解构策略对三位一体的在场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进行解构读解,旨在批判从柏拉图、卢梭和黑格尔直至海德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本质特征及其真理观和意义理论.虽然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其所界定的文本的文本性内是有效的,但由于这种文本的文本性脱离了社会历史性就难免有其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法学解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法学维度看,以人为本暗合了权利本位法律文化的特质.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法律意义上的人,包含了所有抽象的没有任何差别与社会属性的人,不论身份、地位、年龄、性别、种族等.以人为本是以人的权利为本,而不是以人的义务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因为民主社会的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并且,人是法律关系的主体,而不是法律关系的客体,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后现代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成为中国哲学界、文学界、艺术界注意的一个焦点。其主张理论的模糊性,追求不确定性,无层次性,反中心主义以及文化的多元性等等。表现为无深度、无中心、自我指涉、游戏性、多元主义、无视雅俗文化界限。在后现代解构一切的文化策略下,我们应该看到解构是要有一定限度的,文学必须肩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6.
产品设计的符号学解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设计具有复杂性,它既不是科学也不是艺术。用符号学的方法来解析设计,产品设计的实质就是以实用功能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传达,同时也包括审美功能;设计的目的是将造型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价值如实地传达给消费者;为此,造型设计必须符合其符号学规则,包括语构学规则、语义学规则和语用学规则,规则的复杂性决定设计的复杂性,所以,对这些规则的研究是产品设计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少学者认为左翼文学曾经成为了主流意识形态。其实,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时,它早就已经被解构了,而这种解构正是从延安文艺时代就开始了的。由于革命的需要,许多左翼知识分子来到延安,为延安左翼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是冲突的。在延安,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遭到削弱,歌颂工农兵成为主流,左翼文学的精神遭到改写。同时,作家的主体意识也经历了从有到无的变化。而且,左翼文学的主题及人物形象也被解构。正是左翼文学与延安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左翼文学融于工农兵文艺的大潮,失去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西方当代史学观念的介绍与引进、历史行程的延展性与几度的迂回性、作家自身的独特经历促使新一代作家抛弃既有历史观、文学观,完全颠覆民国叙事的经典模式打破阶级界线、释放个人欲望、强调偶然不测,并用种种形式探索来显示历史叙述的主观性,创作了一批被称为"新历史小说"的作品.但解构的偏执,使他们的历史言说局限于"前文本"的固有层次,最终未能表达出对民国时代的个性化理解.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与全球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解构不是一种主义 ,它是多重的。解构是面向世界或地球的思考 ,因而一开始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事物 ,而且总是与某种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它的目的不是摧毁某种模式 ,而是对全球化进程中的 ,不同文化间争论的问题进行思考。主权问题是全球化市场关系中的一个大问题 ,既要在自由市场的经济竞争中谨慎地审视和解构对神学政治学意义上的主权意识的依恋 ,同时又要根据环境、发展阶段和独特的形势来支持它。当处于这种矛盾和冲突中时 ,人们必须作出决定 ,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素质是涉及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确立以及教育活动如何展开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以往人们更多采用定义的方法,以把握其内涵,人们也习惯于划分的方法,以明确其外延。这无疑是必要的。笔者认为,随着思想道德教育科学化发展的要求,我们还必须从结构的层面上认识思想道德素质的概念,以利于实践中针对思想道德素质构成要素开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