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莫言小说创作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底蕴建立在其独特的个人经验和乡土记忆之上。童年时期的"创伤体验"是莫言成长记忆中的生命情结;从"诗书传家"的家族传统到"阶级成分论"的社会经验构成了莫言人生和创作中的历史记忆;以"高密东北乡"命名的故乡是作家莫言的精神寄托和灵魂的避难所。莫言小说创作是其童年经验与成长记忆、家族经验与历史记忆、乡土经验与感情记忆的三重变奏。  相似文献   

2.
口述历史是针对个人记忆的对话与叙述.建立人类个体记忆库,就是把个人记忆汇聚起来,作为档案收藏,使之成为人类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并成为公共记忆的基础.历史学是对人类档案记忆的加工,选择、提炼、思索、研究,并对过去的人类故事加以叙述.历史书写是对档案记忆的建构,提出集体记忆及公共记忆的具体叙述范型.在这一层面上,口述历史即个体记忆,不仅可以成为历史书写即集体记忆或公共记忆范型的有效补充,能为历史书写提供新的信息资源,还能为记忆的历史书写范型提供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3.
赵坤 《东岳论丛》2022,(1):65-69
时间和地理上的回溯使萧红的《商市街》呈现出回忆性文本的特质.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萧红缘何回忆、如何回忆,在回忆书写的过程中,她选择了何种叙述策略,又展现出怎样的叙述特征,等等.本文借用文化记忆研究理论的视野与方法,在萧红处理"个体记忆与认同关系"的框架中思考如上问题.同时,文章还围绕萧红的情感记忆书写,考察其感觉化的抒情表意是如何标记小历史片断,并提供生命经验接榫地方性历史的写作思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谭桂林 《东岳论丛》2012,33(12):21-26
鲁迅的个人信仰乃是由他的整体的生命活动所形成,与他的血肉的生命体验丝丝相连.这种熔铸着个体生命经验、散发着血肉气息的精神基础保证了鲁迅信仰的纯粹性特征,也说明了鲁迅从“进化论一尼采主义”的信仰者前进到马克思主义信仰者,这两个阶段的衔接是一种内在血脉相连的发展式的衔接,而不是断裂式的或者转折式的衔接.它的价值与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自己的事业中获得了一份建立在共同信仰基础上的自我批判与自我反思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5.
创伤叙事是对创伤的抚慰和治疗,因为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美国华裔文学中普遍存在个人、家庭及族裔创伤经历。小说《骨》中作者伍慧明通过"莱拉"这个人物对自身创伤记忆的叙述,使得那些被压抑进美国华裔后代潜意识的创伤体验重新浮现,使她们能够在痛处哀痛,以此释放那些影响着自己当下生命的过往感受,重新获得生命的自由;特别是揭示了美国华裔小说的创伤叙事与族裔历史、其他华裔的心灵自传和历史拷问之间的同质互文关系,并可以从中反思小说的个体叙事在历史和文化创伤愈合过程中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先锋小说的叙事迁徙进入新历史话语场域,叙述"历史"崇高客体祛魅之后的个体感觉体验的个人史迷踪,偶然、反讽的个体微观表述遭遇甚至消解革命、历史、战争等宏大进程的命定劫运.考察格非的民国叙事的新历史小说,多面的历史敞开感觉、记忆与相互辐射交应的话语通道,书写的探险拓展了纸上王国的边界.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E.L.多克托罗小说中个人记忆和历史记忆之间的关系。小说通过突出个人记忆的力量,揭示了被忽视的历史视角,并挑战官方历史叙述的真实性。对《但以理书》《上帝之城》和《安德鲁的大脑》的分析表明,个人记忆在弥合过去与现在、调和个人与历史之间起着重要作用。多克托罗的小说呈现了错位感,促使读者批判性思考历史叙述,并重新评估历史事件。通过挑战官方历史记录的权威性,多克托罗强调了个人记忆的重要性和其在全面理解历史中的作用。这种关注个人记忆的重要性有助于推动历史叙事的再认识进程,并促使读者重新参与到历史记忆的书写中,以对既有历史进行重新描述。  相似文献   

8.
郭力 《北方论丛》2006,(3):29-33
几位女作家关于"知青运动"长篇回忆录,为后人勾勒出那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作为"1968 "这一标志性年代的经历者与事件的参与者,她们的经历不仅以其共时性呈现历史的真实面目,而且还因为同一性别的原因,她们在历史的年轮中刻写的是女性作为历史的遭遇者与经历者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唯其如此,她们对"1968"一代人的后叙才构成了个人的生命时间对历史时间的钩沉.渐被时间尘封的历史记忆因其女性个人生命经验的再现而打开,历史时间与事件由于女性贴己感性的主体性在场过程而显现出对历史解读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在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中,朱利安·巴恩斯在表现记忆和历史时采取了一种相互关照的视角,将个体记忆和历史纳入同一视野之内进行思考,对个体记忆和历史采取了一种类比的写法。在巴恩斯的笔下,个体记忆与历史呈现出一系列的共同特征——碎片化、主观性、多面性、真实框架下的虚构细节和原始真貌的不可重获。为了彰显个体记忆和历史之间的这种同一性,巴恩斯在叙述中采取了一种双重结构,即表层叙述的记忆与深层叙述(或潜在叙述)的历史结合互见的手法,而在叙事方式上则采取了第一人称限制性叙事,同时采用多角度叙事模式,即一种多重式内聚焦。巴恩斯对这种叙事方式的选择蕴有哲学和社会学的深刻含义,契合并彰显着记忆和历史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个体记忆与历史相互渗透并相互构建,个体记忆的构建有赖于一定的社会框架;另一方面记忆和历史都是立足于当下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共享当下性和重建性两种特征。  相似文献   

10.
冯晨 《东岳论丛》2023,(8):78-83
孔子信仰的对象没有超然于天地之外。天的自然法则与人的自由规则在孔子精神世界有机融合,形成了具有特殊内涵的天命信仰。在此基础上,孔子天命的超越性具有双重意义:一是个体生命向自然超越,即孔子在对天的理解中纯化着道德自我;二是个体生命向历史文化超越,即自我精神与礼乐精神在实践中统一。在此超越方式下,孔子一方面为自己的生命精神开创了道德实践新路,建立了自己的意义世界,另一方面,也实现了生命精神与历史文化精神的互动,引领了时代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王立纯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突破了以往大庆石油文学宏大叙事模式,通过书写“铁人”群像的个体灵魂对话时代精神,发掘铁人形象的坚韧品格与柔软心灵,追寻现实生活中的精神涅槃,以“小我”的生命体验去揭示人性之美,重构石油会战的文化记忆,全新诠释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时代价值。重读这部作品会发现,其所阐发的历史幽思、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已经超越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它不仅是历史记忆的重新书写,而且是心灵意义上对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文学重构,更是对大庆红色石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2.
一个孤独的写作者--论林白之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晶 《学术论坛》2006,(3):175-178
林白以其个人化、边缘化的创作实绩,构建了许多表现女性个体独特经验与生命体验的女性文学作品。她依仗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对女性生命世界进行个人主义的哲学关照,并由此形成其独特的主题话语和审美品格:遵从内心的声音,只为心灵写作。她是一个孤独的写作者,以“守望”的姿态,为读者敞开女性经验的心灵空间以及开启自我救赎的通道,从而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女性话语空间,并对男性话语封锁进行了突围,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批判的激情。  相似文献   

13.
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90年代王安忆的女性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女性写作呈现出作家以个人生存体验表达妇女身体生存体验的自觉 ,女性文学走向女性个体生存的微观世界。王安忆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女性性别生活经验进行关怀 ,尝试在社会历史中寻找女性的历史—文化—语言谱系 ,构建女性话语的别一路径。  相似文献   

14.
苏萍 《兰州学刊》2011,(4):213-215
《奇鸟形状录》是村上作品中的一个鸿篇巨制,尤其是其对于历史记忆的叙事方式吸引众多学者的目光。在作品中,一方面村上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虚构若干情节,颠覆了历史记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政治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拧发条鸟"这一隐喻式的事物将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紧密联系起来,又利用不断重复转换几个叙述人称和随之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将《奇鸟形状录》中的现实横线和历史纵线缀连起来,将历史记忆重建,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完整的历史记忆。可以说,颠覆和重建是《奇鸟行状录》中的历史叙事的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在穆旦诗歌中,“时间”既是一个核心意象,又是一个贯穿性的主题.穆旦诗歌对“二十世纪”、“八小时”等现代时间概念的书写,揭示了人在“现代”的困境和无奈,洞穿了“现代时间”中的生存黑洞;穆旦诗歌对“季节”的现代性透视,彰显了现代生命个体崭新的时间体验,并因而拓展了“季节”书写的审美维度和现代内涵.在对时间经验的多层面书写中,穆旦诗歌展示了“时间之流”中不断挣扎的现代自我,企图抵达时间密道中的灵魂拯救.  相似文献   

16.
区域文学史的重新书写,使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逼近历史情境,挖掘文学发展演变中复杂的历史脉络.<江西文学史>抓住了江西文化发展的嬗变过程,以多种脉络交织的空间维度配合着历史叙述的时间维度和文学精神体验的维度,构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时空并置交融的立体文学史图景,打捞着历史的文学碎片,寻找着江西区域文化的价值认同,展现了江西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和区域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原貌,从而揭示了江西文学本身的生命特质与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17.
“叙事 :从神话到小说” ,讨论了现代小说通过对神话的改制 ,走出消费社会狭隘的个人经验 ,重新把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引入小说叙述的可能性 ,以便使小说具备当代文化史的重要功能。一般说来 ,神话与集体经验相对 ,小说与个人经验相应 ,而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所要做的是建立一种个体的批判的神话诗学 ,是对集体经验和集体记忆的重新“引用”。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社会的需要,更是个体的需要,是个体在精神层次上发展和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而生命个体需要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体的体验。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深化基本理论研究和促进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途径有:以个性为切入点,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人性美;以情感为主载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感性美;以活动为主渠道,赋予思想政治教育以内涵美。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文化的影响下,穆旦形成了强烈的个体性生命意识。以个体性原则为基础,穆旦对抗日战争的认同,变成了个人对外在的社会历史事件的同化。抗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新旧冲突和变化,因此内化成了穆旦精神世界中的自我分裂和冲突。这种自我分裂的体验,在艾略特的影响下,发展成了穆旦诗歌的现代主义特征。穆旦对抗日战争的独特的认同方式,不仅影响了他抗战初期的诗歌创作,而且对他后来的精神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郭力 《北方论丛》2004,(3):40-44
女性本文的历史叙述表现为对时间性的独特思考,她们借助有关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把历史引向此在,从而在时间绵延的网络中,女性生命体验存在化.女性写作对历史理解的时间性,凸现出女性"历史在场"的主体作用,反诘并质疑以"空间化"的形式记载着的历史大事记,抗拒以历史理性面目出现并遮蔽的权力(男权)书写的暴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