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解放区文学以其独特的救亡意识开启了中国革命文学的传统。它以其前所未有的民族意识,强烈的群体参与意识以及对革命英雄的渴望意识而屹立于现代文学史上。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延安文人普遍认识到了身份认同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身份认同既来自于自我认知意识,也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后所实践的新的国家想象需要一种新的文学形态与其达成同构,以取得人民大众的广泛同意.当代文学就是在这一使命的召唤下被构造出来的.本文分析建国初期关于“真实”这一概念的争辩与厘定,观察新中国想象与作家身份认同在何种基础上达成一致,以及其中的矛盾冲突,进而从中透视当代文学的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忠 《天府新论》2007,(6):135-138
在延安,丁玲扮演"武将军"角色的同时,"文小姐"身份并没有远去,"五四"精神仍固执地流淌在她的血液中,为了革命,她呼吁"我们需要杂文"。"我们需要杂文",隐含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批判追求,也对知识分子的善意的批评给出了理由。为了给妇女"正名",她抒发"三八节有感"。"三八节有感"因为触及根据地内部女性的"无声压迫"问题,显得十分"碍眼"。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延安精神与"五四"启蒙的某种不和谐。  相似文献   

4.
中央文学研究所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创建的第一个当代作家培养机构,这所机构的设立显然是对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直接继承,是在党和政府有计划的领导下培养文学人才,实现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新社会-新文化的构想的重要实践。丁玲是中央文学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在任职期间,她注重对工农作家的培养。可是这种培养遭遇到了专业化教育和意识形态诉求之间冲突的困境,也成为了丁玲后来被批判的重要依据,并直接导致这所培养机构的调整和变更。  相似文献   

5.
移民文学的兴起已成为影响当今世界文艺格局的一个重要因素。法籍捷裔小说家米兰·昆德拉多年关注遗忘与记忆的文化母题,已成为分析当代移民创作现象的典型代表。昆德拉对移民艺术家的分类,折射出20世纪移民艺术家曲折的文化命运;昆德拉流亡前后小说主题、题材、语言的选择与变化,反映出移民艺术家认同异质文化的心理努力;昆德拉作品内在的含混与矛盾,呈现了移民作家文化归属的复杂性。由《缓慢》、《认》、《无知》构成的“遗忘三部曲”,致力于表达“身份”、“边界”、“认同”等“遗忘”主题,较好地接续了西方文学中的“去国怀乡”情结。流亡生活使流亡艺术家遭遇惨痛的文化变迁命运,这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艺术家对遗忘与记忆、认同与回归等人类文学母题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国防生作为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的后备力量,其身份认同的培养直接影响着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及完善,更是影响到军队的强大和国家的安全.通过对问卷调查等相关情况的分析,提出了培育国防生身份认同的3种意识,即自我意识、军人意识和自律意识.  相似文献   

7.
"五四"时期是中国社会文化急剧变化的时期。在这一剧烈动荡的政治、文化场域里,中国知识分子遭遇了从国家、民族、文化到自我的种种身份认同危机,必须重新定位并建构新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的重新定位与建构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的形态与特征,从而完成了中国文学翻译向现代翻译规范的转型。而翻译主体不同的身份结构、身份认识与定位、文化立场与心态等身份认同问题,也决定了现代文学翻译规范的形成与形态的复杂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8.
陈登科有着从文盲成长为作家的传奇经历,被人称为“陈登科现象”。探究其成因,发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统摄下,各种政治、体制和文艺的力量都介入了陈登科的创作历程,赋予了作家共同的身份建构——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规约着作家必须首先对党性原则和党的立场进行认同,必须附和主流政治话语的诉求。然而陈登科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身份又有着某种倔强的认同,这与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构成了一定的张力,迫使陈登科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从而赋予了陈登科现象更丰富的内核。从身份认同视角考量陈登科现象的生成,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工农兵作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9.
作为当代文坛理想主义作家之一的张承志,由于历史、文化、信仰、血缘、性格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他文化身份的多样性.其中各种因素缠绕错杂、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身份认同体系.本文将借助文艺学新兴的文化身份的研究方法,从知识分子、民族、宗教三个角度对张承志文化身份的认同体系作一个尝试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毛新耕  赵明 《云梦学刊》2012,33(4):112-118
美国华裔作家从到达美国的第一天起就在种族和经济的双重压迫下开始思索自身归属的身份认同问题.一方面他们在美国主流文化面前受到排挤,感受屈辱与自卑,但他们在弱势群体里竭尽所能保留自己的声音与尊严,与主流文化发生文化冲突,抗衡美国种族歧视与文化误解;另一方面他们试图接受美国社会观念,开始审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美国文化,追求生活的多元与变化,企盼稳定,向往灵魂的居所和精神的家园.美国华裔作家成长经历的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实质是走向文化强国的中国和美国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缩影.研究美国华裔作家的成长经历,对思考中国文化强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女性诗歌的“命名”作为某种话语特征,其表现为身份性的书写,女性诗歌写作关注黑暗意识,通过身体叙事不断消解男权中心话语,并且从终极关怀思考死亡,使得女性诗歌写作超越了自我身份,从而走向了一种更高远的普世写作.  相似文献   

12.
文学史上文类之间的关系千姿百态,文类等级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关系之一。中国古代戏曲的等级形成之由有:情之放肆说、身之低微说、生之晚起说;具体认同之路表现为:戏曲通过与诗文求同策略达到思齐之旨,而凭借与诗文求异策略达到出类之归。思齐式认同之路包括:正情论、同源论、更替论;出类式认同之路包括:作至难、乐至最、教至深。思齐式认同更多着眼于破,跟从色彩浓厚;出类式认同更多倾向于立,独立意识强烈。中国古代戏曲争取身份认同之举至少产生了三个不可忽视的消极后果:作至难说影响下的创作因素对戏曲繁荣的制约;身份认同推动了戏曲的诗文化或阅读化倾向;戏曲身份认同走向了反对反对者自身的自我否定之路,暴露出认同行为的两面性。  相似文献   

13.
14.
<正>1942年5月14日-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正式召开。会上,毛泽东以党的最高领导人的身份做了发言,这就是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主要确立了两个方向:一个是文艺的工农兵方向,一个是文艺  相似文献   

15.
"五四"启蒙运动中,"女性解放"作为"人的觉醒"的启蒙命题的子命题被提上议程,但"五四"启蒙运动催生的第一代女性书写群体局限于对男性历史宏大叙事话语的回应和附和。而丁玲早期文本因其对男权叙事的瓦解、对女性独立命运的关注具有了某种先锋性意义。本文主要从对人的情感"自为性"的坚守角度,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阐释了丁玲早期文本女性主体意识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的政治化与文学生产者的组织化使文学长期处于"一体化"的状态。在制度化的权力场阈下,文学史料的存在方式也被工具化了,史料的身份、价值、运用以及产生的过程,都在权力的刻意引导下归向政治。本文以1979年后胡风、丁玲、冯雪峰等作家的"平反"为例,从政治"平反"史料的甄别与作家身份的重新确认这一角度契入,析辨政治如何成为当代作家及其学科随影的宿命,由此延伸出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在被长期政治异化、失去自我之后能否重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欧阳修一生行文写作,其籍贯题署却比较特别.他并没有一开始就认同"庐陵身份",而是选择了"渤海".欧阳修在景祐三年第一次题署"庐陵欧阳修",并在以后的日子,特别是庆历、嘉祐年间,不断强化着这种"庐陵身份"意识.从深层来看,这显示出了宋代士大夫强烈的自立意识和担当意识.欧阳修的"庐陵身份"不断被后世强化,同时也影响着后来吉州籍士子的身份意识.  相似文献   

19.
20.
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国际合作。共同利益和身份认同是影响国际合作的两个核心变量,二者的共振决定国际合作的实现程度。沿线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一带一路建设面临脆弱性和低效性的困扰。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由大写意阶段向工笔画阶段转变。大写意阶段,共同利益与身份认同出现了失衡。工笔画阶段,应以提供物质性公共产品为基础性动力,提供观念性公共产品为引导性动力,着力加强共同利益建构及其制度化,提高身份认同程度及规范的内化,实现共同利益与身份认同的均衡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收益—责任的平衡,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