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是我国诗歌高度繁荣发展的时代,她酝酿和造就了不少杰出诗人,其中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她最优秀的产儿。 李白,字太白,唐武后长安元年(701)他降生在蜀中绵州蜀隆县(今四川江油县)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其父李客不是一个地道地主,很可能还经营商业。李白后来在诗歌中屡屡夸耀他的家族,其实他的家族只不过殷实而已,不会拥有特殊地位和荣贵的光环。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李白诗歌《夜宿山寺》的内容,应为李白少年诗作《上楼诗》的内容,而《上楼诗》实为李白上绵州越王楼诗。李白中年在蕲州黄梅县所作《题峰顶寺》来源于宋代邵博《邵氏见闻录》、赵德麟《侯鲭录》、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等书。现行小学语文课本等出版物中的李白《夜宿山寺》存在张冠李戴、文不对题、不合情理等问题,应予纠正,还李白《上楼诗》和《题峰顶寺》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3.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儒释道文化共同繁荣。李白深受当朝气象、尤其是道学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和人生道路中无处不体现出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和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的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4.
车行大陆船行海, 月在青天水在瓶。此乃归元寺年逾八旬的老方丈昌明法师左毫禅书。禅书闪耀,熠熠生辉,有道是字如其人,话如其人。昌明大师不管是右手书写,还是左手书写,都是那么灵气飘逸,绵里含骨,深邃的话语、清心的书法,处处散发着诲人的芳香。昌明方丈的一生,正恰如他书写的墨宝一样珍贵、一样高洁。他虽不是动撼九州的风云人物,但其黄卷青灯,传道弘法,墨洒寸田,善化众生,一生昌明! 斗智斗勇捍卫"明珠" 昌明俗名曹志秀,祖籍宜都,17岁剃度为僧,至今整整66年。昌明小时候因家境贫寒无钱上学只好替地主放牛,靠  相似文献   

5.
唐朝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儒释道文化共同繁荣。李白深受当朝气象、尤其是道学和儒学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和人生道路中无处不体现出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入世”思想和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的“出世”思想。  相似文献   

6.
黄蔚 《今日南国》2005,(23):42-43
刘永福,1837年(道光十七年)10月10日出生于广东钦州县古森垌小峰乡(今属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一个农民家庭。父亲除务农外,靠蒸酒散卖和行船于杂活积攒下些微家业,勉强糊口。刘永福8岁时,父亲经营小生意破产,合家迁徙至广西上思州平福新圩八甲村,帮助堂兄弟种几亩薄地过活。不久.又迁柜口村,租种别人的几亩坡地。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依法行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念、功能、特征、分类、原则和意义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论述的基础上,着重就省、州(市)、县、乡四级政府和省、州(市)、县三级政府部门依法行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设置和考评等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实施依法行政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8.
<正>一、李白跌宕起伏的一生唐代诗人李白,被誉为“诗仙”,其诗歌风格独具一格,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深厚的诗歌价值。那么,李白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呢?李白的一生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李白在5岁到25岁时,他饱读诗书并在蜀中游历。李白在五岁时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江油县,十五岁的他已经创作出许多诗篇。  相似文献   

9.
李白乐府诗中感事篇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的乐府诗,王世贞《艺苑卮言》称:“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尚沿六朝旧习,不如少陵以时事创新题也。”胡应麟《诗薮》:“乐府则太白擅奇古今,少陵嗣迹风雅。《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测。《兵车行》《新婚别》等作,述情陈事,恳侧如见。”这里讲李白和杜甫的乐府诗不同,李白的乐府诗用古乐府旧题,杜甫的乐府诗即事命篇,无复依傍。像李白的《蜀道难》《远别离》都是古乐府的旧题,是拟古乐府而作。杜甫的《兵车行》《新婚别》写当时情事,题目也是新的。李白的乐府诗,有摹仿古乐府而别出新意的,有借用古乐府来感事的。前一种是摹仿,自然比不上杜甫的写当时情事;后一种借乐府旧题来感事,有写得极为深刻的,它的思想的深度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较杜诗更为突出。前一种像《乌夜啼》,《乐府诗集》列入《西曲歌》中。李白的一篇是仿照庾信的,把两篇对比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钱孟钿(1739—1806),清代乾嘉年间著名女诗人,状元、吏部侍郎钱维城之女,荆州知府、荆宜施道崔龙见妻。钱孟钿夙耽吟咏,精通音律,尤熟于纲鉴、诸史。因诗宗浣花(薛涛)、青莲(李白),自号浣青,世称浣青夫人。钱孟钿诗风力宗唐贤,品格高雅,诗词并擅盛名,著有《浣青诗草》《浣青诗余》《鸣秋合籁集》。赵翼称"吾乡钱文敏公女孟钿,最工诗",洪亮吉称"崔恭人钱孟钿诗如沙弥升座,灵警异常",袁枚称之为"女相如"。文章考证了钱孟钿的生平、家世、交谊,阐述了其在文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明朝中后期贵州侗族腹地基层自治组织执行习惯法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并对该地区普遍存在的“乡公”制度进行了初步研究。贵州侗族地区存在着独特的双重社会组织,适用两套律法体系。府、州、县和土司执行明中央王朝制定的律法,洞(峒)、款组织和乡公执行本民族习惯法一款约,实行自治,具有独特的村寨自治功能。  相似文献   

12.
李白(701—762)字太白,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浪漫主义的伟大诗人。诗人平生怀有“济苍生”、“安黎元”的宏伟政治理想,但在封建社会里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反而遭到封建权贵的排挤和打击,因此,使他从思想上产生了极端的苦闷和不满的情绪,加深了对封建社会残酷现实的深刻理解。于是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某些反抗传统、蔑视权贵的叛逆精神,揭露和批判了当时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黑暗、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历史局限,他找不到出路,便消极退隐,求仙访道。饮酒作  相似文献   

13.
李白有《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宋十六璟》一诗,宋蜀本于题下注云:“疑乌江及宗字误。”为此注者可能是曾巩。他不了解宗璟乃李白妻弟,胡震亨已辨之甚详,兹不赘。曾巩持巫山遇赦之说,李白从流放首途至于巫山,有无乌江其地,确属可疑。而这一问题,从此遂成千古疑案。 王琦云:“按《浔阳记》载九江之名,一曰乌白江,三曰乌江。张须元《缘江图》载九江之名,四曰乌土江,六曰白乌江。《太平寰宇记》引《浔阳记》云‘九江在浔阳,去州五里,名曰乌江,是大禹所疏。’知此诗所谓乌江者,指浔阳江耳,非和州之乌江县也。”此说一出,后之注释者及研究者均翕然从之,似乎这一疑案已彻底澄清。  相似文献   

14.
《大鹏赋》是研究李白行踪的重要之作。《大鹏赋》系年历来说法不一。从李白和司马承祯的行踪与交游来看,此赋当作于开元十四年春李白商游夔州返回江陵之后。  相似文献   

15.
诗人李白之父李客的经历,知者寥寥,名讳不传,客字不过表明他是新迁入的客户而已。近读田一文同志的《李白外传》,对他的寿考却有了意外的发现。“父亲李客自隋末以来,高卧云村,不求禄仕”。考隋亡于公元618年,“高卧云村,不求禄仕”者,当不下18岁。以此推算,李客当生于公元600年前。李白生年是701年,已成定论。那么,李白诞生时,其父李客已是年过百岁的老人了。年过百岁的老人尚有生  相似文献   

16.
正诗仙李白《寄远十一首》诗曰:"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云和"古指琴瑟之类的乐器,云和县名的由来史书记载:"明景泰三年,分丽水县浮云乡及元和乡之半罢云和县,隶属处州府。"取"云和"为名,寓意祥和,又与天籁之音联系起来,映衬山水云霞之美、江河泉溪之清。云和梯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错落有致的梯级田  相似文献   

17.
不一定     
李南 《华人时刊》2004,(5):48-48
随手翻翻,忽然就翻到了李白的《任城县厅壁记》。认真读过这篇文章,忽然就想到了这个题目。 清王琦注本《李太白全集》卷二十八收录李白写的记、颂、赞这三种题材的文章共二十篇,《任城县厅壁记》列为第一篇。“鲁境七百里,郡有十一县,任城其冲要”。任城即今天的山东省济宁市。李白26岁那年,怀“四方之志”出蜀远  相似文献   

18.
自称为“毕兹卡”的湘西土家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具有光荣传统的民族,长期聚居在西水两岸、武陵山区.据文献记载:这个地区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楚,秦为黔中都,汉改武陵郡,梁置大乡县,陈曰灵溪,隋为辰州,唐析辰州置溪州领大乡、三亭两县,五代时属五溪,宋代设荆湖路,元代设永顺等处军民发抚司,明代设永顺宣慰使,保靖宜慰使,均属湖广土司.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设置永顺府,民国属永顺第八区行政公署,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属湘西行署和永顺专员公署,一九五二年为湘西苗族自治州代管,一九五七年后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相似文献   

19.
一、两镇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 天柱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建县,原属湖广靖州直隶州管辖,清雍正四年(1726)改隶贵州省黎平府,后改属镇远府。1992年天柱县建镇并乡撤区之前,蓝田镇和瓮洞镇均属蓝田区,两镇地理位置紧密相连,故作为同一文书调查搜访文化区。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青莲岗文化的回顾 淮河流域是新中国最早开展考古工作的区域之一.1951年在淮河下游南岸发现的淮安青莲岗遗址,由于其文化面貌异于当时已知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1956年将其命名为"青莲岗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