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清史稿》卷一百二十二《食货三·漕运》(以下简称《漕运》),发现其中有些疵漏,应予订正,另外篇中与它书记载相舛误、而又语焉不详之处,也须加以补充。共得六则,现胪叙如下: (一)奉天有漕粮《漕运》通篇未记奉天有漕粮。然光绪《大清会典》卷二十二载:“漕粮原定运京仓者为正兑……奉天运京粟米一万五千七百六十三石有奇,黑豆二万二千九百八十四石有奇”。可见,奉天有正兑漕粮三万八千七百四十七石有奇。种类为豆与粟。不过,早先奉天漕粮不是豆、粟并征,道光九年《钦定户部漕运全书》卷一载:奉天运京黑豆三万八千七百四十八石有奇。附注曰:“自道光七年始征粟米十分之四”。则奉天豆、粟并征始于道光七年。算出所征粟米数为一万五千四百九十九  相似文献   

2.
《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名著,记载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其中不少内容与漕运有关,本文按运河史、都城漕运交通、漕仓、军事化漕运活动等方面的问题对《水经注》中的历史资料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3.
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线,“国家大计,莫过于漕”①。清嘉庆道光年间,伴随着吏治的腐败,漕务弊端丛生,南漕北运屡屡受阻,清王朝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江苏巡抚陶澍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力排众议,行海运,除漕弊,使漕务得到明显改善。陶澍漕务改革对于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前,史学界对此研究不够,陶澎的历史地位没有得到充分肯定,本文就此作些探讨。一、嘉道时期的漕务危机清嘉道之时,漕弊丛生,大端如下:1.漕政衙门冗员充斥。有清一代,人们视漕运为利薮,漕政衙门人员日多,到嘉道…  相似文献   

4.
“然石”辨     
“然石”(或“燃石”)一词 ,见郦道元《水经注》 :“浊水又东经建成县……县出然石 ,《异物志》曰 :‘石色黄白而理疏 ,以水灌之便热 ,以鼎著其上 ,炊足以熟。置之则冷 ,灌之则热 ,如此无穷。元康中 ,雷孔章入洛 ,赍石以示张公’。张公曰 :‘此谓然石。’于是乃知其名。”按张公 ,即晋代张华。关于“然石”的记载 ,《酉阳杂俎》、《续博物志》、《太平广记》、《异苑》、《小知录》等书多引用上述说法。千百年来 ,人们一直以为然石是石的一种 ,并且不复存在了。正如《辞海》所说 ,然石是“传说中的一种石”。那么 ,“然石”究竟是什么 ,它是…  相似文献   

5.
漕运是封建王朝为了军饷、官俸和宫廷需要,从各省区向京师转输田赋的一种形式,有河运、陆运和海运。在中国历史上从秦汉开始到清末,漕运始终是历代朝廷财政经济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封建社会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的迁移,漕运方向也随之变动,处于黄河流域的河南省,由转输漕粮的重要地区,逐渐沦为极次要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孙婧婍 《中州学刊》2022,(2):121-124
南宋时期的东南漕运因漕供机制变化、转般与直达供漕方式的交替进行、漕供运程远及供输压力大而产生了水脚糜费。官般与民般这两种承运方式在运行中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脚糜费。漕粮交卸地变动与州县官员违规办漕过程中的水脚糜费,导致上供欠折。对水脚糜费造成的上供欠折,宋廷借助货币政策与司法手段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7.
“崪”,一作“崒”,《说文》收。“嶀”、“(山虖)”,《说文》无。《广韵》等收“嶀”,而“(山虖)”不见于古今字书。《说文》:“崒,危高也。从山,卒声。徐铉注“醉绥切。”段注以为大徐反切误,当从《广韵》作“慈恤切”。段注又云:“《释山》曰:崒者,厜(?)。厜(?)亦作嵯峨。按《小雅·十月之交》笺曰:崒者,崔嵬。是郑所据《尔雅》‘厜(?)’作‘崔嵬’也。惟土山戴石,故易崩  相似文献   

8.
西周晚期,厉王被国人流放,出现了一段“共和行政”。这是一件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中国历史就是从“共和”元(公元前841)年起始有确切纪年的。关于“共和”含义即“共和行政”的历史真象,因史籍纪载歧异,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未定论。本文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一番新的探讨。 《史记·周本纪》云:“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索隐》引《汲冢纪年》曰:“共伯和干王位。”引《鲁连子》曰:  相似文献   

9.
明清漕运对运河沿岸城市的影响——以天津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漕运是明清王朝统治的经济命脉,每年数万名漕运人员驾驶上万只漕船运载着数百万石漕粮在运河上经过,从而对运河沿岸城市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一是漕运人员在运送漕粮的同时带运的大量南方土宜及其额外私自夹带的货物进入运河沿岸城市,从而促进了后者商业的发展;二是受南方漕运人员的影响.运河沿岸的人们不仅能够听懂而且学会了一些南方语言;三是随着漕船的北上,南方地区信仰的妈祖被传到北方并得到发展;四是由于漕运活动,文人学者写下了很多关于运河沿岸漕船汇集、漕运景观以及运河畅阻情况的诗歌.  相似文献   

10.
晏爱红 《东南学术》2011,(5):219-227
林则徐从道光十二年调任江苏巡抚以来,曾四次主持办理冬漕,对渐至积重的漕运弊端有着深刻认识。十九年七月,林则徐奏呈"体察漕务情形通盘筹画折",阐发了思考已久的漕务改革思想。林则徐主张改革运法,以"县督帮收"替代行之二百年之久官收官兑,旨在将官府权力限制在行使监管职能,而让运军与粮户直接接触以减少腐败。难能可贵的是,林则徐最先从制度层面上思考摒弃"官办"实行"商办",停止征漕而从市场上采买米石海运京师之类根本变革的问题。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留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完整体现他的漕务思想的奏折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了后人,让人们得以借鉴其思想精华以观察今世,并从他个人的遭际体味改革的艰难。  相似文献   

11.
明代运军的编制、任务及其签补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运军是漕运的主要承担者,由中央漕司统辖,其组织采取卫所制和编甲连坐制,实行编队运行原则,以保证漕运的畅通和安全。运军主要担负漕运任务,此外还有各项经常性或临时性的附带任务,这无疑是维护明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它本身又是异常繁剧和痛苦的差役。为保持现役运军的数额,明政府制定了签补运军的原则和措施,它具有严密而强制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朝漕政的黑暗、吏治的腐败以及漕运制度的废弛破坏。  相似文献   

12.
释“信宿”     
“公归无所,于女信处”、“公归不复,于女信宿”,《传》曰“再宿曰信”,信宿即连宿两夜。《周颂·有客》“有客信信”,《传》亦曰“再宿曰信”。典籍注释训信宿为再宿者,不胜枚举,其义无可置疑甚明。然再宿何以得曰信宿?未有说者。今案信为申之同音假借。《邶风·击鼓》“不我信矣”,《释文》曰“信即古伸字也”。《考工记·轮人》“信其程围”,疏曰:“信,古之申字”。《谷梁传》隐公元年“信道而不邪”,注曰:“信,申字,古今所共用”。皆其例证。申字训重训再,如《荀子·王霸》“案申重之以贵贱杀生”,注曰“申亦重也”;《苟子·仲尼》“疾力以申重之”,注曰“申重犹再三也”;《尔雅·释诂》曰:“申,重也”;《大雅·旱麓》序“申以百福干禄焉”,疏曰“申者重也”。申字既有重、再之训,故再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的五行说与气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五行”与“气”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始终、源远而流长的概念。本文仅就它们在先秦时期的发展和融合作一些探讨。一“五行”的观念可能起源很早,在《尚书·甘誓》中就有:“有扈氏威海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明确标明“五行”为水、火、木、金、土字样的是《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关于《洪范》产生的年代,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曾引起很大的争论,近年仍有学者认为它还是  相似文献   

14.
夔,《山海经·大荒东经》有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夔既是神话传说中的怪兽,又相传是舜(一说尧)的乐正,《尚书·尧典》、《帝王世纪》均有载.《吕氏春秋》上记其亦有“一足”的传说。载云:“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太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生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孔子不相信夔是一足,他把“夔一足”解释为“有一而足”,其实属附会。我们知道:足古代与止相通。例如“正”字,《说文》曰:“从一,一目止,”《说文》:“(?)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说文·正部》)止是趾的古字,(甲骨文写作:“(?)”。)足的象形,(小篆写作:“(?)”)《说文》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战国初期编纂的一部记载春秋时代历史的古籍,也是先秦文学中梦境描写最多、成就最高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左传》对梦的记载,反映了春秋一代占梦在社会上的影响。各国诸侯无论遇到战事还是进行祭祀,大都用占梦的形式,来支配他们的行为方式。清人汪中指出:“《左传》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日灾祥,曰卜筮、曰梦”,然而,“未尝废人事也”。可见,梦在《左传》中所占地位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6.
钟喇诗品》谈五言诗创作,说:“故诗有 春官》记载,“督檬”的职责如下:“掌播釜、祝、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 cj赋。”诗品》各 敌、垠、萧、管、弦,歌。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种版本,或作“故诗有六<肾’。其实,钟峪在 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大师。”这里,又一《序》的下文即说“弘斯_二义,酌而用之”。明说 次讲到“六诗”。可是,到了《毛诗序》,却径改是“三义”,上文怎么会说成“六义”呢?《诗“六诗”作“六义”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品》明代刊本《夷门广砌、清刊本《砚本偶钞》二门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均…  相似文献   

17.
说“都”     
许慎《说文解字》“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左传》注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载师》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也。”《周礼·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界曰都;鄙,所居也。”《大宰·八则》曰:  相似文献   

18.
诗歌创作中的赋、比、兴手法,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日雅,六曰颂。”这两处都将赋、比、兴与风、雅、颂并提。唐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卷一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这里进  相似文献   

19.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季孙之爱我,疾疢也,孟孙之爱我,药石也。美疢不如恶石。夫石犹生我,疢之美,其毒滋多。”王引之曰:“药石,谓疗疾之石,专指一物言之。非分药与石为二物,故下文云‘美疢不如恶石’,又云:‘石犹生我’也。……《大雅·板篇》:‘不可救药’,《韩诗外传》‘药’作‘疗’”。今按:王氏说误。药石为古人治病两种主要手段。药指汤剂丸散之类,石指针砭之属。“药石”与“疾疢”相对,同为并列结构。若谓药石为“疗疾之石”,则“疾疢”岂不成为“致疾之疢”乎?如此说法,  相似文献   

20.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 :“武王克商 ,作颂曰 :‘载戢干戈 ,载橐弓矢。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又作《武》 ,其卒章曰 :‘耆定尔功。’其三曰 :‘铺时绎思 ,我徂维求定。’其六曰 :‘绥万邦 ,屡丰年。’”《左传》中楚子语的逻辑线索很明晰 :“武王克商 ,作颂曰……又作《武》……其三曰……其六曰……”先总言作颂 ,意指以下各诗均为颂诗 ,不言首章 ,也不言篇名 ,读者从所引诗句自可得篇名 ;次言篇名 ,不言颂 ,也不言次章 ,因为《武》处于次章的位置于其叙述中自可见 ;后文则顺势而下 ,只言章次“其三”、“其六” ,不言篇名和作颂。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