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地表现为知识创新上的竞赛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也日益凸现出来。充分认识创新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哪些主要缺陷 ,是搞好教育改革的前提之一。本文对应试教育的主要缺陷进行了分析 ,认为应试教育把大批有创造潜能的聪明孩子排挤在校门之外 ;泯灭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失去追求知识的兴趣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求同 ,不善于独立思考 ,分析、批判能力差 ;思维能力不强 ,知识面狭窄 ;缺乏远大志向 ,意志薄弱 ,考虑个人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 ,学校“德育个性化”价值取向上的缺失现象及其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继而进一步指出在面向 2 1世纪的德育改革中 ,教育工作者应如何追寻“德育个性化” ,真正培养出符合新时期需要的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实施“以德治国”的中介手段和本质内容,也是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原因之一。儒家认为, 以道德教育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比刑罚治国更得民心, 更易于长治久安。这一理论可称为“德治- 德育”理论。儒家德育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和君子人格等内容, 对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深远影响。研究和评析儒家的传统德育思想, 或许给我们今天宏观认识德育事业的深远意义, 提供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4.
高校德育的现代化是社会和人的现代性特征发生、发展的必然过程,而德育理念的现代化是高校德育现代化的先导,是德育现代化的精神。高校德育理念现代化则通过以人为本,注重创新,全面发展,终身学习来体现。  相似文献   

5.
诚信是一种道德实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对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个人人格的完善、人的全面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值得全社会的广泛重视。文章以当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为切入点,指出现阶段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现状,并从社会、家庭、学校及大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分析其缺失原因,并据此提出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6.
“应试教育”和“应势”教育是目前大学校园里普遍存在的两种教育模式,它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使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出现滑坡趋势。素质教育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只是中小学生推行素质教育,大学也应推行素质教育,在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全面教育的同时,大力培养个体的特长和技能,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制度设计入手,对我国三农问题的伦理缺失进行理论探索,进而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非常重要,必须认真反思,与时俱进。近年来,连云港市的连岛小学一直坚持育人为本,推进德育创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突出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推出"三色德育"("红色"德育、"绿色"德育、"蓝色"德育),让"红色"、"绿色"、"蓝色"为海岛师生生命成长奠基,打造"三色德育"系统工程,构建出一个"以人为本"、良性循环的"德育生态圈"。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搜索的手段和工具,在其表现出对人类社会积极方面的同时,亦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应当从伦理道德的视域去考察、剖析“人肉搜索”所带来的问题,并思考其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模式”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模式”的核心内涵体现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统率市场经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关于“德育首位”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首位是我国在进行素质教育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 ,主要是针对我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重智育轻德育及体育、美育、劳动技能的错误倾向而提出的 ,但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对“德育首位”的认识产生严重偏差 ,因此 ,正确理解和认识其科学内涵 ,对素质教育的意义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诚信缺失严重危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影响着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损害着人际关系的和谐。鉴于此,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掀起诚信革命。首先在诚信教育中树立榜样,率先垂范;其次把强化信用意识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体系的主要内容;再次完善和强化失信约束惩罚机制,加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力争在全社会共同打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将给青少年带来哪些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市场经济将给中小学德育工作带来哪些新机遇、新思路、新举措?这便是本文探讨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14.
啥韩现象在中国愈演愈烈,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更受追捧。这与中、韩两国的文化特征密切相关。我们要从啥韩现象背后的文化缘由进行审视,为辩证看待这一文化现象拓宽视角。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高校德育的缺失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义虚无、生命困顿和践踏生命等现象,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比较突出和困惑的问题,高校德育对此显得无能为力,这与高校德育缺乏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密切相关。生命教育不是独立于德育之外的教育形式,但是作为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内容整合和方法论依据,融入到高校德育的实践,是对高校德育生命价值缺失的补救,也是提高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在现有利益机制下,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主要手段,以实现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严重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也是教育领域滋生腐败的根源。应试教育模式的形成,除了我国历史传统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社会利益机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所使然。因此,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性恶论”是荀子德育思想的哲学基础,具有助于道德个体修身塑德,促进人生环境和谐,引导社会秩序有序建构的现代价值。然而,由于历史上对“性恶论”的德育价值缺乏全面而客观的认知,导致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失衡、道德奖惩机制形式化、道德滑坡趋势严峻、道德教育效果不佳,不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与深化。因此,当代道德教育应汲取荀子“性恶论’’德育思想精华,以“化性起伪、隆礼重法、涂之人可以为禹”的新路径,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深化道德教育,提升个体修养,营造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8.
林杨 《社区》2004,(3):53-53
目前,社会上“冷漠”现象是十分普遍的。究其根源,既有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法律制度上的原因。从心理学上分析,专家认为,这是由于“责任平摊”,也就是在遇到危机时,在场的人越多,每个人的责任感越低。大家都可能认为,自己不伸手援助,别人一定会挺身而出,最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在我国的法律中尚没有“见死不救”罪,比较接近的是“不作为”的罪名,但要构成“不作为”,要有个前提,即这些人具有一种义务。比如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因此,消除冷漠感当务之急是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我们应该从制度上确保“见死有…  相似文献   

19.
对德育实效内涵的界定,是进一步进行德育实效问题研究的先决条件。德育实效实质上就是德育价值的实现,也是德育目标的达成度。德育的实效性是通过具体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如何讲好“两课”、强化其教学实效的主要因素有:教师要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对“两课”的认同感,这是提高“两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两课”教师必须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知识结构,这是提高“两课”教学实效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中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强化“两课”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这是强化“两课”教学实效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