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因素。广西作为我国中南和西南地区连接东南亚的重要西部省区的陆上和海上通道,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居重要地位,要进一步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广西高等学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借助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经验,培养创新型人才,以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知识创新与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党的十八大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了全面部署,高校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推进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发展必须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创新计划顺利实施,从而,推动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前沿问题,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协同意识、创新意识,有效开展协同创新,努力培养一流创新人才,产生一流创新成果,驱动高校自身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郑重提出了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指导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基本要义,蕴含着鲜活的理论创新成果。探寻"五大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要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坚定性和制度保障,提高领导干部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进行的推陈出新活动。它对于西部大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西部大开发中 ,要着重做好观念创新、思路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相似文献   

5.
实现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目标,就要使区域高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确立办学目标定位,合理增设新学科、新专业;积极探索提高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实效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地方社会也应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重视区域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增加投入,创新服务方式,以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文化产业的勃兴和知识经济的繁荣,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加紧密。文化与经济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互为依存。文化的基因、底蕴和特色是以地域划分为单位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和文化传延的载体,研究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意义重大。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地域文化则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创新、促成消费形态转移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推动我国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又一探索。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是民族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尝试。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以推动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扶贫为目标,适应和引领地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进民族团结和谐与共同进步,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其建设将为民族贫困地区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 ,探寻我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用邓小平理论武装人、教育人 ,是探寻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以解放思想为先导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 ,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新质生产力是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崭新探索,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关键抓手,是由粗放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必由之路。加快形成和转型新质生产力,就是抓住了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推动其他领域现代化的源头活水,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关键一招,是数字融合和促进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仍面临着数字实体融合进程受阻、整体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较脆弱、人口老龄化等现实困境。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核心地位,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坚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主要阵地;全方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以真正实现新质生产力的跃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和持续动力,才能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关注与改善民生作为新时期党的工作的重点,推动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文章以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为切入点,论述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现实依据、实践基础和内在动力,阐述了党的民生思想创新的继承性、系统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的基本特征。集中论述了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民生为重”、推动民生建设、使民生建设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的民生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了世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已成为推动我国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因此,进一步加强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和要求,分析了贵州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并就如何推动贵州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跨越做出贡献这个主题进行了探讨。贵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解放思想,本质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内涵发展,为此,贵州高等教育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做大做强蛋糕,同时要加快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不断满足社会需求;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要加快推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加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世界,科技进步与创新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则成为科技竞争的核心和产业竞争的决定因素。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而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南通在"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南通科技进步方面,提出明确的目标,并且已取得显著的成绩,进入"十二·五"时期,南通应在更高水平上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应广泛借鉴国内外城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经验,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努力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以推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创新与强县发展:基于“浙江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成功实现社会转型的典范,浙江的强县发展又是"浙江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浙江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表明,地方政府创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促使浙江县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获得先发优势和制度落差,从而形成一批"强县".浙江地方政府创新与强县发展的互强互动格局表明,地方政府创新推动了强县发展,而强县发展又激励地方政府进行更多的创新,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促成了浙江县域经济社会的成功转型.  相似文献   

15.
人才是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是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拥有和保持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已经成为事关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兴衰成败的重大战略问题。为此 ,改革人才的管理体制 ,推动体制创新 ,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仍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红利。到2020年能否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事关城镇化成败,也牵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局。因此,要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推动人口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镇村经济是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加快镇村发展是形式所趋、发展所需、民心所向。但当下部分地区出现了镇村发展思路上抱残守缺,工作方法上墨守成规,镇村工业质效低,引领支撑能力差,农户创业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唯有以创新为引领,坚持拓展思路,才能提升镇村工业质效,激发农户创业热情,推动镇村发展实现新突破。  相似文献   

18.
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步晚,相关理论与实践体系尚不健全,职业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诸多困惑,但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通过前期研究与实践,梳理了高职院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标准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助推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促进互联互通。标准化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或者城市的创新力、竞争力和影响力。2022年2月,上海发布《上海市标准化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上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标准化水平和影响力大幅提升,标准协同和开放程度显著增强,标准化发展基础更加牢固,标准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更加凸显。  相似文献   

20.
马巧令 《金陵瞭望》2010,(23):89-89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建邺区江东街道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安全生产生活这根弦.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居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为重点.采取“四项措施”.夯实基础.提高服务效率,努力推动街居全面创新、创优,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注入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