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价值评价是对价值关系的直接反映,人的价值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人的价值评价尺度,本文从人的价值的内在规定出发对影响人价值的评价尺度的诸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确立人的价值的评价尺度必须坚持社会尺度与个人尺度、主体尺度与客观尺度、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的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道德形而上学的价值主体——先秦儒家“仁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是先秦儒家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性话题之一.孔孟认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当从人之"行"(实践)的内在特性来理解,而"仁义"就是人类实践的内在特性."仁义"的命意涵潜在人的生命活动的自身肯定性中,其实质在于人是依据本己的应然尺度而自我规定、自我支配的,所以,人原本就是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然而,一个能够自我立法的价值主体,其必然具有不可析解、不可还原的自身完备性,而对价值主体的自身完备性的证明构成了儒家"人学本体论"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人的认识中有两个尺度 ,一个是关于世界物的尺度 ,另一个是关于人的内在尺度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 :首先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互为尺度 ,相互参照 ;其次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相互依赖、互为前提 ;再次 ,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相互贯通 ,辩证发展 ;最后 ,对两个尺度的反映是人对世界观念把握的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其中对人的内在尺度的反映居核心地位 ,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现代西方环境哲学非人类中心主义以大自然具有内在价值而认为其具有道德地位,这割裂了主客体的辩证统一,因而是错误的。大自然不具有内在价值。所谓大自然的内在价值反映了大自然的客观性和固有规律性,而唯有人类具有内在价值和道德地位。生态文明建设要尊重大自然的客体尺度、外在尺度和真理尺度,即尊重所谓的大自然的内在价值。但是,我们更要尊重和弘扬人的内在价值,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尺度、内在尺度和价值尺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充分体现了主客体尺度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蔡仪认为,"美是典型".美在本质上与人无关.这些观点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美的规律"、"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自然"等论述是不一致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美既要符合"物种的尺度",也要符合"内在的尺度"即人的尺度.因此,美无法排除人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说,"美是典型"这一命题应修改为"美是符合人的尺度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人的三重生命(即肉体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存在的本性需要,如实充当了人在对象性活动中价值评价与选择的尺度或标准.那么,人的三重生命存在是如何交织构成人的现实的感性心理结构的呢?又是如何相互蕴含在一起充当人的内在价值尺度的呢?借助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对人的感性心理现实的构成所作的诠释可以发现,知觉中生理心理的底层结构是从局部到整体、通过智力活动与意识上层结构融通,从而揭示了人自身作为内在价值尺度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根源.梅洛-庞蒂在这个方面为价值哲学关于价值以人自身为尺度的命题找到了哲学-心理学依据,也为创建价值心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人们重新认识人自己搭建了一个坚实的脚手架.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对于"异类"内在价值的尊重与欣赏,是作者蒲松龄天然的生态意识的流露。倘以现代生态主义理论论之,其生态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与异类和谐正常的关系;肯定了异类的自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论自然价值的双重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人为尺度"和"以宇宙为尺度"是考察自然价值的两种不同的向度."以人为尺度"是人的活动的一种不可或缺的尺度,但由于人的理性能力的界限和人类对自身各种利益整合能力的微弱,"以人为尺度"带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引入"以宇宙为尺度"的视角,其旨趣并不是要否定"以人为尺度",而是旨在使人类能超越主、客体二分的狭隘眼界,在"以人为尺度"和"以宇宙为尺度"双重观照自然价值的更广阔的背景中,重建解决地球环境危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艺术想象和幻想都是艺术创造的决定性因素。如果离开它们,艺术创造就无从谈起。但能否张得开想象和幻想的翅膀,创造出不同于现实世界而又符合生活事理的艺术情境,却是直接得力于人心理意识活动中的“内在”超越。所谓“内在”超越,是说人的心理意识活动中受自身“内在尺度”的引导,对周围现实进行的超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而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  相似文献   

10.
"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著名论断.长期以来,主流话语关于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的理解只强调"因此"而忽略"也".笔者认为,人类的劳动实践要遵循许多规律,如自然规律,美的规律等.所以,美的规律是人类劳动实践的规律之一.美的规律不是"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的统一,而是指"内在的尺度",即人的目的和愿望以及人类美化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是文学不同层面的本质。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审美需要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 ,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审美关系是作家与生活、读者与作品的本质关系。作家个体审美意识的形成是社会群体审美意识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学审美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共同实现是曲折发展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2.
转型时期的大学德育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 ,根本问题在于德育主体价值的丧失。德育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培养德育主体 ,这是道德本质及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 ,也是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的现实需要。德育创新应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着重唤醒并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13.
论价值尺度     
以主体需要为价值尺度 ,在我国已成为共识。主体需要并非总是合理 ,以此为价值尺度 ,会导致作出荒谬的结论。生存和发展的效益尺度应是科学的价值尺度 ,它是社会共同尺度 ,体现了价值多元性和一元性的统一 ;它是内在尺度和外在尺度相统一的尺度 ,体现了万物一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传统认识论没能解决的两大难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个人”出发,进入生活世界的实践维度,对之作出了正确的回答:对于现实的个人而言,自然界不是抽象的、与人割裂的自在自然,而是现实的、与人结合的人化自然,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现实的个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是社会意识得以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是统一的。由此可见,“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实践观超越传统认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作为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人们对其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认识与阐述。从人本质的角度对全球化加以认识和剖析,可以看到全球化是个古老的过程,全球化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满足需要、进行交往以及实现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化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必然趋势,是人性升华的过程,是人本质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成为国际学术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研究和争论展开于三个领域:文献学、政治经济学和哲学。就哲学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说,人们涉及到了众多论题,劳动异化说,自由时间说,社会本体论说,黑格尔哲学痕迹说等,不一而足。相对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思想实际而言,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明显可见:没有在自觉意识层面提出和探讨其中的哲学分析框架问题。这里的哲学分析框架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运用这一哲学分析框架透视资本主义生产运行的三个过程:为剩余价值生产做准备的流通过程,即货币资本与劳动能力相交换;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即商品资本与货币相交换。结果令人叹为观止,资本主义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本质、阶级本质、法权本质、人学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逐一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总体看,《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具有无可替代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价值,对我们现有的学术研究范式提出了诸多挑战,回应这些挑战是我们的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现了人道主义传统中的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是对自古希腊以来彰显人的地位和尊严传统的继承,又克服了抽象人性理论与人的生活过程的脱节,是对人的价值本性的高度自觉。这一价值自觉指向了被掩盖在观念、制度和准则背后的市民社会的经济生活,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人的素质深藏于内,表露于外.对内,它既作为人的本质(劳动)的基本规定性决定着人的本质的生成,又作为人的本质的基本属性表现着人的本质到达的程度.对外,它通过人的主体性行为表现着人的本质力量,既表现为主体自由能力的高低,又表现为人的价值取向的性质.从外部来看,决定人的素质的固然是特定的社会氛围,但这种决定作用只有通过自我主体的选择作用才能起作用.素质教育除了需要制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外, 更根本的是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他们选择、建构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9.
非公经济人士是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组织形态和社会关系重新组合过程中形成的群体,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价值取向不同,政治观点各异,其阶层意识也正在形成过程中。针对非公经济人士的政治、经济要求,进行合主流价值要求的引领,使非公经济人士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的建设者,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阶梯。而健全和谐的道德人格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基础和精神支撑,它的基本要求是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和谐、规则意识和自律意识的和谐、自主意识和宽容意识的和谐、传统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