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语言迁移的表现形式,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阐述,论证了文化与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及文化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在对语言迁移中文化负迁移现象的分析中,论证了文化负迁移现象对外语交际的影响,以及通过对文化负迁移的认识避免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干扰。本文同时还建议在语言教学中加入跨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避免文化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论外籍教师在外语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始终与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它是一个符号系统,是一个社会文化的载体。正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学习一种语言就必须学习这种语言所包涵的文化,在第二语言或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与母语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成为学习者接受或吸收目的语言及其文化的障碍。要克服母语及母语文化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的干扰,外语教师就必须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并在教学中对目的语言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现象的异同。由于操本族语的外语教师难对目的语言的文化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这就使得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3.
作为外语学习中的常见现象,语言僵化现象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之一。在综合分析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僵化现象进行了初步分析,并重点探讨了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僵化,提高教学效果,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外语教育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不同。现阶段以语言形式、单一的交际功能为主体的语言学习模式有碍于跨文化交流的人士参与高层次的交流与竞争。引入"批评性文化意识"这一概念有助于重新定位外语教育的内容,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现象,以开放的态度寻求中西文化对话过程中的互动与合作。利用批评性文化意识这把利器,有益于吸收异质文化中的养分,化解跨文化交流活动中的隔阂,增强民族文化的长久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语言反映文化 ,是文化传递的媒介。文化推进语言 ,是语言的基础 ,任何一种语言只有在自已文化中才能显示出其博大精深的渊源。学习一门外语 ,就要了解与该语言国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仅靠语言本身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英语学习就是两种甚至多种文化的参与和比较 ,学英语要靠主要语言国家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在现时条件下 ,大多数中国的英语学习者都是处于非英语文化背景的氛围中 ,只是一味地忙于学习英语中的语法词汇、篇章等 ,应付各类考试 ,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应用性意义 ,却并不能真正自如地运用这门语言。诚然 ,在外语学习中 ,语法、词汇、…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学习必然涉及文化的内容,在本土文化与他者文化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这是外语学习者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文章就语言学习为目的,借用电视情景喜剧为手段,探讨本土意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以求获得更加开放的视野和理智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 ,人们只注重语言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 ,忽视了非语言因素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实际上 ,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 ,许多非语言因素同样在外语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语言心理学为依据 ,讨论了学习动力和认知风格这两种非语言因素在外语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语言石化现象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常见问题,也是二语习得界争论的热点之一.本文结合多种理论概述了石化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避免石化现象产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外语学习中的多语干扰不仅来自于母语,也来自于其他外语知识。母语的干扰具有阶段性,而且每个阶段的干扰程度和干扰对象都是不一样的;其他外语知识的干扰则可以从语言之间的共性特征和学习者心理上的趋同性两个方面来考察。影响多语干扰的因素很多,包括已有的语言知识水平、目的语的习得程度、语言形式的标记性、思维和文化等等。这些因素相互纠缠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多语条件下的语际干扰现象。  相似文献   

1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着语言,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外语学习者具有使用所学外语与其本族人进行交流的能力。文化知识有助于外语学习者掌握语言知识,提高听与读的理解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习者使用语言的能力及交流能力。因此,文化教学在外语语言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知识的教授不仅限于外语文化知识,我们也不能忽略中国文化知识的灌输,将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进行比较。这样,外语学习者才能够正确运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与外国人进行得体交流。所以,文化教学在外语语言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文章提出了一些文化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日本谚语形式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是日本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日语中的"虫谚",根据其来源及意义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体意义上昆虫的"虫谚";一类是想象中的"虫"的"虫谚"。日语"虫谚"反映了日本文化中关注和珍爱自然、企望与万物融洽相处、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喜爱精细化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是靠语言来实现的。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表现。语言丰富着文化,有时也透支着文化。日语的表达充满了谦和、忍让和恭敬,反映了日本文化的兼容并蓄、内敛平和及功利追求的特点。文章试图通过研究日本语言的透支现象、本土特点及创新趋势来探究日本文化的价值。对日语多种表达方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日本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衍进,进而把握日本语言文化的特点与内涵,藉此促进中日两国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影响潜伏在语言表达方式的内部,语言表达方式反映了本民族的语言心理。日本人语言生活中所反映的诸多独特的语言现象,都与日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有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4.
“内外有别”的日本文化贯穿于所有日本文化特征中,为我们解析日本人的精神结构、日本社会结构乃至日本语言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本文从“内”、“外”的对比模式出发,分析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探究日语的独特现象,更明确地了解日本文化心理特征,掌握日语中的社会、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15.
省略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日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与日语自身的特点和日本的社会文化相关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上下意识、内外意识、恩惠意识、耻感文化、"体察"文化和崇尚自然观等文化的角度,对由敬语表达、授受表达、被动使役表达和命令、禁止、请求、建议、劝诱、许可表达引起的省略,及第二人称代词以外的称呼词引起的省略等五种第二人称代词的省略现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日本与韩国的语言文字都是在吸收汉字文化的基础上加工创制而成,日、韩语谚语和汉语谚语虽有着相同的起源和语言特点,在跨文化交际中互相渗透和融合,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彼此之间又存在一些差异。通过汉、日、韩语谚语的对比研究,从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揭示中、日、韩三民族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民族情趣等。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语中许多词语具有特定的文化伴随意义,这些词语涉及名词、动词、代词、副词、谚语等方面。研习日语不仅要注意语法、句子结构等等,还应了解有些词语中的文化因素。现就日语口语中使用较多的几个副词略加考察,指出其中固有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种源看,中国文化向来被视为日本文化的母体。尽管中日两国联系紧密,然而不少日语学习者,在深入学习之后,对日本文化、中日文化差异等方面,总有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日语的进一步学习。学习日语应该做到针对异文化交流,进行专门训练;对照语言表达,发现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出各种社会以及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人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同时也在学习文化、获得文化.语言又是一种行为,在各个不同的社会,乃至一个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语言规范和语言个性.语言是反映一个民族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之一.一个民族的语言特点,常常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及生活等特点.语言与文化相互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文章试对中英语言文化的部分差异做浅显的比照.揭示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其赋予词汇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符号·文化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符号是整个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成的特性。同时,在不同的文化系统中,所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系统是不一样的。我们学习一门外语,是在本族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另一种文化系统下语言符号的掌握.从而能够解决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语言交际问题。本文拟就英汉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以及礼仪符号在其文化背景下的一些差异性进行探讨,并提出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