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元代道教史籍非常丰富,可分为仙传、谱录、山志、碑铭集、游记等体裁;仙传又可细分为专传、类传、总传、像传等小类。元代道教史家和道教史学各具特色,从侧面体现出元代道教发展轨迹。建立“道教史学”体系乃是逻辑的必然,对道教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藏》及《藏外道书》中有大量的仙传,这些仙传通常采用史家传记手法写作,由于其中多虚构成分,故今人一般以仙道或道教小说视之。仙道小说创造了一系列丰满的神仙形象,这些神仙形象的成功塑造是与小说多种多样的描写方法分不开的。在仙道小说中,除了语言、动作描写被大量使用外,其他如肖像、神态、心理、景物、场面等描写也得到了广泛运用,它们是一些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些方法的运用丰富了我国小说的创作手法,对其他类别小说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姜生 《文史哲》2015,(2):17-33,165
汉墓画像中保存着现知最早最可靠的汉代列仙图谱形态。汉画所见不同时代历史(传说)人物共事一堂的"不合理"情景,以及大量超出世俗经验的奇观异景,都暗示了图像所指示的空间对世俗时空秩序的超越特征。以武氏祠东壁、西壁及后壁为中心,综合考察各类画像石图像可以发现,汉代墓葬画像背后实际隐含着一套宗教的价值评判标准:帝王、贤相、能将及刺客类图像,反映了"自三代以来贤圣及英雄者为仙"的成仙标准;忠臣、孝子及列女类图像则表明,在汉代,生前为忠、孝、节、义之典范者亦得死后成仙。汉画中内在有序的人物图像内容应作为汉代仙传谱系来看待。神学化的儒家道德伦理,重武尚侠的社会风尚与历史上长期积淀的神仙思想相结合,乃是汉代"仙谱"所据以形成的思想基础。汉画所存仙鬼谱系乃汉代宗教信仰结构之反映,亦伴随汉晋价值观之遽变而发生转变。将汉墓画像系统与道书文献相互印证研究,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还原汉代"仙谱"的基本面貌,更可揭示当时的成仙标准,这对于研究汉代宗教形态和初期道教的起源问题将具有钩沉起蔽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前传记文主要包括史部的史传、杂传和集部的行状、碑志.唐宋时期,史部杂传数量大幅下降,而集部传体文日益增长.唐宋传体文体制可分为正体和变体两大类:正体之传恪守"纪一人之始终"的规范.但也有变化;变体之传又可分为自传、讽喻传、拟人传、传物、传奇等类,拓展为全新的杂文文体.唐宋传体文流变过程中.古文家是主要推动力量,变体、破体是其内在动力,而增强文学性是其主要趋势.唐宋传体文流变为元明清传体文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 《太白阴经》,又称《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唐河东少室山人李筌撰。关于李筌的生平,两《唐书》无传,然据《集仙传》,《云溪友议》,《太白阴经序》及《李筌进太白阴经表》诸书记载,筌应是中唐时人,曾在玄、肃、代三朝先后履仕,任过荆南节度判官、仙州刺史、幽州刺史及河东节度使等职,据《序》、《表》、此书成于肃、代之间,①应是一郎记载唐前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6.
“传曰”常见于汉魏六朝文献,根据其作用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引用古代文献,为论述说理提供经典依据;二是引出对相关文献的解释;三是表示“传言”、“传说”等意义.引用经典类“传曰”所引证的材料主要是六艺的注释文献,体现了汉魏六朝儒家经典地位的确立;注释类“传曰”的形成带有早期文献编纂的特色,即经传混合;传说类“传曰”引用材料多为诸子文献,表明这些文献已经转化为汉魏六朝时期的基本文献资源.三种不同类型的“传曰”,体现了古文献衍生聚合的发展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典文献资源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乙亥秋末社友王君澍芝因修临湘山志以入景属题山在长沙榔梨市劳极雄峻、浏水环经、岚翠烟螺、天然图书、为陶真人遗蜕之所、赋此以广其传、狮岭仙蹤岧峣狮岭插云间。上有仙蹝自往还。尘劫几经存玉体。风云常为护名山。  相似文献   

8.
清代小说《七真祖师列仙传》、《七真因果传》、《金莲仙史》是由全真教的宣教文学——《七真天仙宝传》道情改编而成的,而这一说唱文学又与全真七子的圣传《金莲正宗记》、《七真年谱》和《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密切相关。清理这部分小说的源流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白话小说的生成模式、叙事特性和文化内涵.为小说史的撰写提供鲜活的个案。  相似文献   

9.
仙妓合流的文化意蕴——唐代爱情传奇片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仙妓合流,是唐代诗文中新出现的文学现象,对此现象,学术界迄今未予足够的重视,仅陈寅恪先生《读莺莺传》一文中偶有论及,他在阐述《莺莺传》的别名“会真记”之含义时,指出: 其实“会真”一名词,亦当时习用之语。……庄子称关尹老聃为博大真人,后来因有真诰真经诸名。故真字即与仙字同义,而“会真”即遇仙或游仙之谓  相似文献   

10.
华阳子施肩吾的丹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阳子施肩吾,字希圣,九江人。生卒年不详。少业习佛,博经史,攻词章,后学道,隐居豫章西山(在今江西南昌)。中唐有诗人施肩吾,字希圣,然自号栖真子,其里籍在睦州(在今浙江),华阳子施肩吾与他同名异号,生活时代约为宋初。曾慥《集仙传》说他是九江人,“授真鉴于[吕]洞宾”。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西山群仙会真记》,并说:“九江施肩吾希圣撰。唐有施肩吾能诗,元和中进士也。而曾慥《集仙传》  相似文献   

11.
论述中国传记文学2000多年来的悠久历史、巨大成就及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传记文学作家作品。以时间为经,分五个时段,系统全面、精当而扼要地论述了中国传记文学以《史记》为代表的辉煌开端,杂传的兴起及其成就,古典传记向现代传记的嬗变,现代传记文学的发展,当代传记文学的马鞍型发展。总结了中国传记文学发展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2.
天朝体制是中国封建时代特有的对外关系模式,鸦片战争前,英国力图改易之,它开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律劳卑的强横方式受挫之后,义律进行了新的尝试,其职官身份得到了天朝的认可。由于与本国政府的意旨不相枘凿,义律陷入了"遵此违彼"的两难之中,刚建立的官方关系中断。为打破僵局,义律更明确地提出融通中外体制的主张,设想了在他看来可以两全的新方案,未被中方接受。广东厉行禁烟之时,义律对方案作了调整,广东当局也有所变通。中英由此实现了"官方直接通讯",而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进程。义律对华较为平和,较少强权意识,注定了被免职的结局。但他融调中西的模式及其揭示的趋向,对于探讨文明冲突,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神仙思想源于先民朴素的自然观和宇宙观。春秋以前世人观念中有神而无仙,二者并不属于同一类别。战国时期神仙思想在社会上逐渐形成,并以修炼成仙长生不死为号召赢得了君主帝王们的热衷,而在其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则是由先前宫廷巫师演变而来的神仙方士。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完善,早期神仙信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终于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神仙道教。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在内容与形式、深度与广度各个方面都显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画家传记创作是新时期传记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新热点。新时期中国画家传记创作繁荣的表现是传记作者队伍壮大,作品数量繁多,出现一人多传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侠盗禁采花不仅表现在个体自律上,更成为盗贼团伙的内部戒律.道教成仙得道考验,女色也往往是重要一关.佛教也针对女性性别特点,制定出种种戒律规则.采花禁忌之于侠盗局部地产生约束力量的原因,与盗贼心态有关,也是由其侵犯性目的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古文献中的“别传”概念进行了深入辨析,重点探讨了汉魏六朝时期的人物别传,并提出了该时期“别传类传记”的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7.
李育民 《晋阳学刊》2011,(3):99-107
天朝体制是中国封建时代特有的对外关系模式,鸦片战争前,英国力图改易之,它开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律劳卑的强横方式受挫之后,义律进行了新的尝试,其职官身份得到了天朝的认可。由于与本国政府的意旨不相柄凿,义律陷入了"遵此违彼"的两难之中,刚建立的官方关系中断。为打破僵局,义律更明确地提出融通中外体制的主张,设想了在他看来可以两全的新方案,未被中方接受。广东厉行禁烟之时,义律对方案作了调整,广东当局也有所变通。中英由此实现了"官方直接通讯",而由于鸦片战争的爆发,打断了这一进程。义律对华较为平和,较少强权意识,注定了被免职的结局。但他融调中西的模式及其揭示的趋向,对于探讨文明冲突,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韩诗外传》中以享乐考验为主题的故事,从正反两方面以叙事形态体现了儒家学说对于享乐的警惕意识。由于《韩诗外传》本身讲经提纲或听课记录的文本性质,其享乐考验故事的文本形态相对简略,限制和削弱了它的文学性。讲经的文学价值、艺术技巧只能在既定的文本形态中显示,有时可以得到充分展现,有时则难免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9.
杨俊才 《北方论丛》2000,(1):122-128
梁启超是中国20世纪初第一个致力于传记理论研究的大家,其理论为推动中国古代传记向现代传访的过渡作出了不过磨灭的贡献。梁氏对传记的界说、对史学性传记之操作原则的阐述、对传访之文史关系的见解都给后人以无穷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冯小青旧传"主要指最早以传记形式演绎明代万历年间武陵冯小青其人其事的作品,以戋戋居士所作《小青传》为代表,共有7则。在明清两代"冯小青现象"中,"冯小青旧传"作为戏剧、小说、诗文等作品的母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冯小青旧传"的作者、时代、版本等基本情况的考辨,梳理了明清文人对"冯小青事"真伪性的争论,并考证其事的真实性与传记中基本人物的原型;在此基础上,分析"冯小青旧传"对现实的演绎,并进一步肯定其价值:基本确定了后世文人关注"冯小青事"的焦点,以及后世有关冯小青其人其事之作品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