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治维新中,日本维新政府经三次武装平叛,主要以革命的暴力促使了“奉还版籍”的实现.“奉还版籍”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使明治维新出现转折,是日本近代社会制度变化的新起点.“奉还版籍”的实现,瓦解了封建割据势力,赋予中央政府控制全国土地、人口的实权,进而引发了全面的社会改革,推动日本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近代日本思想──近代日本知识分子佛教观概论李向平自明治维新之后,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但其近代化却是处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压力之下而迈开步履的。因此,在近代日本的知识分子眼中,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以先进之欧洲文明作为本国近代化的唯一参照体系。于是,...  相似文献   

3.
"朝士视察团"考察报告中有关城市社会生活的记载,浓缩了1868-1881年间,明治政府为实现"富国强兵"、"脱亚入欧"和"文明开化"的基本国策,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思想风尚、生活方式等领域推行的近代化运动和业已取得的斐然成绩,全面展现了日本社会在明治维新之后发生的巨变。此期的日本城市既是日本近代化的产物,又是日本近代化的见证者、亲历者,它从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佐证了日本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起步、迅跑。该考察报告,实际上是一篇日本近代化的全记录。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中国学者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在理论规范和思维模式上有很大改进。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注意运用近代化和社会变迁的理论去审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近代化是一种有指向性目标的社会变迁。社会成员的理性态度的成长是近代化进程的一个实质性方面,而其中,领导集团的理性态度对近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尤为重要。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历史进程是从十九世纪中期两国国门先后被西方列强打开后正式开始的。明治维新作为u本近代化的开头文章做得比较好,而中国的洋务运动这篇开头文章做得不很成功。这里面同然有内外环境的因素,但更与作…  相似文献   

5.
1868年的明治维新揭开了日本近代化的序幕。为了确保日本近代化的顺利实现,日本先后建立了陆军和海军,迈开了军事近代化的步伐。其时,陆海军统帅权的对立亦随之产生,并贯穿于日本军事近代化进程的始终。本文对此进行粗浅的论述。一、日本陆海军的创立与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近代教育改革,自一八六八年的明治维新始。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事件,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的改革,摆脱了半殖民地化危机,形成独立自主的近代民族,发展资本主义,比较顺利地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为东方唯一一个现代化的资产阶级国家。明治维新问题,说到底,就是日本进入近代伊始的社会变革问题。从世界史来看,日本明治维新正是发生在马克思所说的世界资产阶级“建立世界市场”“这个过程看来已完成了”的十九世纪中叶以后。与欧美国家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改革的历史过程相比较,日本可以说是近代世界最后一个经过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而踏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日本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起点极低,比任何一个西方资产阶级国家都差得很远。明治维新前夕,国民经济中工场手工业都还不占统治地位,新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处在幼苗阶段。而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又是在明治维新实行改革后才正式开始的。但是,如此落后的底子,经过明治维新到明治末年(一九一二)前后不足半个世纪时间,便建成了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7.
论黄遵宪的教育改革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革封建传统教育是以戊戌变法为高潮的清末改革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甲午战败后,康有为等人提出了以日本为模式的改革方针。值此改革高潮来临之际,黄遵宪以写日本政治、教育近代化的历史来阐发其改革主张,用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来指点中国改革变法的道路,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教育及洋务教育展开了反思与批判。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对康有为、梁启超及戊戌变法产生了直接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治维新时期,各种非传统的近代权利观念在日本社会产生并被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一方面使长期受传统封建权利观和等级观束缚的人们思想大为解放,另一方面也为新的近代化政治体制的产生作了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9.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譬犹渡河,人操舟而我结筏,譬犹使马,人跨骏而我骑驴”。这是左宗棠奏设福州船厂时,对中日两国近代化进展情况的描写。如果说,日本的近代化始于明治维新,那末,中国的近代化可以说是发韧于洋务运动。中国与日本乃一苇之隔,在历史上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几乎是同时发生在中国和日本土地上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却是那样不同,正如左棠说的,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在日本明治维新的1868年至1893年的二十五年里,工厂企业由四百零五个(主要是手工业工场),增加到三千  相似文献   

10.
东京迁都的设计过程与明治天皇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曾经为寻找近代化赖以展开的中心平台——国家新都而煞费苦心。由于无论是政治、经济意义还是制度、文化价值,也无论是出于西学仿效目的还是地缘战略考虑,政府最后选中的是德川幕府所在地——江户(东京)。明治天皇的意义,体现在对迁都过程的睿智把握、和平缓进和及时决断上。通过这一过程而逐渐形成的君主立宪制中央集权,使日本在二十几年内初步完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改造。它是近代以来第一个崛起于东亚地区的近代化典范,却也同时成为该地区第一个以邻为敌的侵略国家。  相似文献   

11.
浅论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吞并朝鲜的三部曲,始于"征韩"之论,中有"朝独"之说,终于"合并"之约。吞并朝鲜是日本军国主义外扩的首要目标,明治维新后的第二年,"征韩论"便应运出笼。但是鉴于朝鲜是中国的属国,故日本未敢贸然以武力"征韩",然而"征韩论"并未销声匿迹。1876年,日本又制造了"朝鲜独立"的舆论,并以此为发动侵略朝鲜和中国战争的借口。甲午战后,日本控制了朝鲜。通过《日韩议定书》、《日韩协约》、《日韩合并条约》等条约的签订,日本完成了吞并朝鲜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亚入欧",追捧西方文化,冷落中国传统。日语诗歌,除了传统的和歌、俳句,又有自由诗崛起,汉诗则逐渐边缘化。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随着日本的国语改革,文言文被人遗忘,汉诗更进入冷宫。不过,由于一千多年的文化传统和惯性使然,雅好汉诗者仍然不少,明治初期一度甚至空前繁荣。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人常以汉诗写...  相似文献   

13.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牧羊事业曾几度规划,但起色不大,其羊毛工业使用原毛的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伪满洲国的出现,为日本羊毛"大陆政策"的展开提供了机遇.日本设立了"日满绵羊协会".力图在日本本土、中国东北发展牧羊业.卢沟桥事变日本占领华北及"蒙疆"地区后,日满绵羊协会的活动范围扩大,改称"东亚绵羊协会",全面负责日本本土及殖民地、占领地的绵羊改良增殖事务.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东亚国际秩序的重构过程,也是东亚国际关系从前近代性向近代性过渡的过程。19世纪70年代,日本首先尝试对这一秩序作出调整,与中朝两国相比,日本吸纳了西方条约体系,主动挑战旧有的东亚秩序,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构新的东亚国际秩序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日本以完成对朝、对清交涉为目标和手段,从多个层次完成了自身的外交近代化转变,同时也促使中朝两国对东亚外交政策作出了调整;近代日本在羽翼渐丰后,遂以欧美列强的方式对邻国实施侵略扩张。  相似文献   

15.
关乎明治维新的研究,历来大多集中于或是对其成因、性质等的分析,或是对明治维新所引起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变化进行全景式的介绍,而对明治维新前后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关注较少,研究也不够系统。对此,本文试图以明治维新所引起的日本人自我认知构造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社会在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的变迁,深入分析社会存在对社会心理及其意识形式的决定性影响,探寻日本独特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在社会变革的阵痛中所沿袭保留的根深蒂固的历史继承性。  相似文献   

16.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口急剧增长,并由此引起了较为严重的粮食问题。日本政府将向海外移民作为排解危机的重要途径。日本殖民主义者则打着"人口过剩"、"粮食不足"的幌子,对华逐步实施移民侵略,以达到其谋占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日本幕末"开国"与遣使上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着眼于近代世界发展潮流 ,运用中日比较的方法 ,考察和分析日本从“锁国”向“开国”的转变 ,认为 :虽然两国都是被西方打开国门 ,但日本较快地从被动走向主动 ,即使在明治维新前的 1 9世纪初中期 ,其走向世界的规模、效果 ,也都在中国同类举措之上。日本在以西方作为“开国”的主要方向的同时 ,还从本民族的危机意识出发 ,将对华关系视作战略问题 ,欲经略朝鲜与中国 ,以与对西方外交相平衡。 1 9世纪 60年代 ,日本在时隔两个多世纪后 4次遣使上海 ,就是由上述倾向促成的。这是日本试图直接对华贸易的积极举措 ;而来华日本人的见闻 ,则对近代日本人中国观的转变影响至深。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建构了日本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秩序与法律秩序 ,是日本迈向现代化制度的起点 ,而德川时代的商业伦理思想则是日本走向现代化的精神起点 ,它在意识形态的深处革新了日本人的商业、职业价值观 ,打造出日本人的商业伦理道德和敬业精神 ,为日本资本主义自由、迅速地发展 ,提供了社会伦理秩序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9.
三井成功地由封建大商人转变为日本第一大财阀的主要原因是三井的经营策略适应了日本政府的近代化战略。明治前期,日本政府推行"官方倡导移植资本主义"的战略,需要大商人资本的支持,于是,三井采取充当"政商"的策略,迅速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明治中期,日本政府推行"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战略,三井便采取"多角经营"的策略,通过承购官办企业和进行内部改革,成功地从"政商"转变为工业资本家。明治后期,日本政府推行"武力扩张、以战争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战略,三井又采取在扩展商业和银行业的同时大力向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策略,并在银行资本确立支配地位的前提下,于1909年率先在日本建立了康采恩体制。  相似文献   

20.
明治维新以后,随着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流入,日本近代女性开始了朦胧的自我觉醒。尽管她们反对男权的抗争在"家族制度"和"国族主义"的双重夹击下显得步履维艰,但是她们作为一个勇于自我言说的性别群体终于浮出了历史地表。通过日本近代女性对男权的抗争历史,梳理了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流变过程,检视了日本近代女权主义运动的重要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