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永刚 《社科纵横》2010,25(7):47-49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产业集聚的现象,加强了集群内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区域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由于存在着地域、要素、效用和目的等多项关联,二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应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框架之下,实施积极的集群战略,制定并完善产业集群的发展政策,以此不断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必然要求,区域协调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空间表现。基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历程与特征,重点探索了经济发展导向的区域协调理论逻辑与目标设定,从宏观目标、经济体制、空间结构、区域协同、区域政策、生态保护六方面着手,围绕差距缩小、要素畅通、空间集聚、分工合理、协同治理、绿色低碳六大发展目标,提出了经济发展导向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径,即打造区域发展新动能、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构建区域政策体系和紧抓区域生态治理,从而为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3.
未来的区域产业发展与竞争取决于不同地区对制造业所需生产服务体系的供给竞争。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 ,产业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约束。这是由于在目前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结构下 ,浙江缺乏一个服务于地方的专业金融中心。而对杭州城市发展来说 ,要继续保持杭州在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 ,保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必须进行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建立与上海金融中心错位经营、为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区域金融中心 ,是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杭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同时 ,本文提出了建设杭州金融中心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4.
赵廷和 《创新》2007,1(4):106-110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区域块状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形态。强调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南宁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化城市,必须加快建设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分担主城区功能的作用逐步提高,产业支撑力、辐射力和带动力有所增强,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此提出对策:构建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大循环的“主题产业城区”;培植卫星城支柱产业体系,加快卫星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逆城市化趋势,适当分散部分中心城区职能;创新卫星城组织模式和体制;把卫星城作为京郊城市化的龙头,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可以归结为当代中国纵横交织、层级分明的城市群网络体系的战略布局和建设问题,可以从理论视野、历史经验、变革逻辑、约束条件等四个方面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问题.当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科学构想是;培育和建设相对独立的产业体系,积极参与全球化;努力实现城市国际化,促进北京、天津、广州等城市化建设,并要以效率与公平原则、均衡与非均衡原则等为指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代物流通过与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发展要素连接,使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趋于一体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显著地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合作伙伴之间减少了交易费用。由此,我国现代物流激活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激活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演进;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提升我国区域科技创新力的阻碍与疏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科技创新力是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结构优化程度和功能发挥程度的综合反映.鉴于目前我国创新政策的运行机制缺乏协调性、创新研发活动存在重复性、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存在滞后性、创新力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的实际,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力的迅速发展,疏通阻碍应采取的对策为:优化管理,加强对创新政策运行机制的监督力度;搭建区域科技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共享;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实现科技创新成果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切合实际,多视角、全方位地对区域科技创新力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汤尚颖 《创新》2007,1(6):5-11
区域形态作为区域创新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为说明这一问题,笔者致力于构建一个基于区域形态的区域创新模式。在对区域形态明确界定的基础上,认为城市群、开发区和产业链等已成为在区域动态演变进程中区域形态的具体表现,同时借助罗默的内生技术增长模型,使区域形态因素实现了内生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区域产业协同则是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理清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沿着“目标导向—支撑保障—演化机制”的脉络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围绕着以深化产业分工催化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以内外联动优化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区域创新联动增强区域产业协同的创新效能,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强化协同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地区产业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致力于为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陶希东 《创新》2016,(4):104-111
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从普遍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域经济"向城郊一体的"大都市区经济",再走向突破城际省际边界的"跨界区域经济"的基本演变过程。跨区域经济共同体具有地理空间的相邻性和跨界性、经济互补共享与社会融合性、城市政府的高地理密度性和共同责任性。跨区域经济共同体建设面临多重体制障碍,建议积极构建多级政府、社会、市场、民众等多元参与的"跨行政区多层—多要素—共同治理"体系,并配套相关政策,包括制定《国家政府间关系法》,改革创新地方官员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政绩考核体系,改革锦标赛式的官员晋升制度,设立公平、公正的跨行政区利益司法调解机制。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坚持均衡发展与非均衡发展相结合的动态协调发展战略.它不能只是体现在规划和政策上,更应该通过法律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法律手段以其权威性和持久性具有其他行政手段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借鉴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立法的成功经验,将十分有利于加快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立法.这些经验和启示主要有:区域协调发展立法必须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相适应;必须有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加以推进;必须依法设立专门机构保障法律发挥效应;必须做到中央立法与区域间的协定和协议相结合;必须构筑完善的区域协调发展法律体系;必须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法律体系的基本骨架,并不断加以修正、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杨斌  阳勇 《创新》2009,3(1):8-11
创新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快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西部地区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知识管理系统及区域创新系统的分析,探寻它们之间的结合点,并基于知识管理这一系统方法,研究西部地区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模式,以达到提升西部地区区域创新力,推动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区域创新系统是企业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外部环境,然而,由于人们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研究一直局限于传统发展观视角,使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误区.应该从新发展观视角出发,对区域创新系统目标、价值取向及其动力机制进行纠偏,构建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人的可行能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原动力的区域创新系统,以期实现区域内各创新主体要素(行为主体创新能力)和对象要素(区域创新资源要素)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既关系到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又关系到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目前,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在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仍存在责任意识不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平台建设滞后、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在借鉴国外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协同创新组织体系、能够动态调整且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专业集群及具有改革动能和可进行制度创新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区域创新环境视角看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特别是利于创新的区域软环境是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展的关键因子 ,也是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条件。本文先阐明了区域创新环境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系 ,又评估了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及其在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最后 ,文章结合未来提升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洪涛 《创新》2010,4(6):74-76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发展和延伸,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指某一区域内,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由相互合作的参加技术创新和扩散的企业、大学及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及新产品提供交流关系的网络系统。区域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子系统,即: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服务体系、环境支持体系、投融资体系。区域创新运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多种动力,区域创新行为的产生是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孙即才  蒋庆哲 《学术交流》2022,(3):67-77+192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产业高质量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其中,新能源开发嵌入区域减排是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现实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状况、经济基础、制度因素、技术条件和环境因素方面。基于当前我国发展实际,应采取建立新能源矿产保障供应新机制、构建新能源消纳新路径、挖掘碳资产潜在新价值、形成清洁能源发展新优势、培育智慧能源赋能新动力、拓展区域集群发展新思路、赋予“绿水青山”合理价值等策略,发挥区域协同减排效应,提升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路径。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域关联视角的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主导产业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主导性或支配性作用的产业.现有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基本上都局限于区域内部环境的分析,而忽略了发达地区或相邻地区对本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性影响.基于此,研究构建了一个三维互动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框架:一是区域关联维度,主要分析区域间产业联动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相关性(空间溢出)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二是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维度,主要反映了本区域现有的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和发展环境,是对区域产业发展自身能力的衡量;三是区域产业发展潜力维度,重点考察前瞻性、前沿性技术,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等对产业发展前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京、上海与深圳三个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三个城市,虽然离国际金融中心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显示了作为国内"金融中心"的经济与金融发展实力,并且对其腹地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及珠三角的经济已经显出了强大的辐射力,带动了整个地区经济快速发.以这三个城市相关数据为基础.确立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量化的参照指标值体系.通过西部重庆、四川和陕西三省市与参照指标的条件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建设西部区域金融中心须遵循"省内金融中心--跨省金融联动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