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百慧 《唐都学刊》2008,24(5):94-99
1959年3月6日,法国宣布收回其隶属北约的地中海舰队.北约军事一体化的发展与法国要求独立外交之间的矛盾是这一事件的基本原因,美国不愿意满足戴高乐"九月备忘录"的要求和在联大的负面投票是事件爆发的导火线.由于美国的应对失误,该事件最终以法国从北约撤出地中海舰队而告终.这一事件影响了美国对法核援助政策,但戴高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其防务独立的诉求.  相似文献   

2.
张勇安 《求是学刊》2016,(1):140-151
随着毒品战的全球化和单边施压的失效,尼克松政府开始积极推进北约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参与国际禁毒合作,借此强化盟国对毒品问题的政治关注,并努力使之成为向盟国特别是土耳其施加间接压力的媒介。美国政府的努力尽管遭到了大西洋联盟尤其是英国、挪威、丹麦、土耳其和法国等国的抵制和批评,但毒品管制、治疗和康复方面的合作最终被纳入了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议程。同时,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的工作为联合国管制毒品滥用基金的创建和麻醉品委员会禁毒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原动力,推动了土耳其政府根除罂粟种植的行动。以此而论,现代社会挑战委员会作为北约的"第三维"进一步拓展了其关注的领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亦成为了尼克松政府在大西洋联盟中推进毒品战的一项新机制。  相似文献   

3.
曹占伟 《社科纵横》2015,(1):148-151
冷战时期法德防务合作的第一大特点是"不同的观点,相同的政策",即尽管在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对大西洋联盟和北约的态度、对拥有军事力量及核威慑战略等三个方面所持观点不同,但两国却采取了加强防务合作的相同政策。第二个特点是在欧共体内部,法国主导政治、军事,西德主导经济,构建了一个互补合作的联盟,共同执掌着欧共体的"合作霸权",推动欧洲一体化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太平洋时代的到来、美国战略重心的东移必然意味着大西洋关系重要性的下降,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也使大西洋联盟面临前所未有的根本性挑战。从现实主义的视角看,大西洋联盟存在瓦解的风险,大西洋关系也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从新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视角看,大西洋两岸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北约等制度架构的存在,以及共同的文化基础、价值观和共同体身份,给大西洋联盟的存续、大西洋关系的长期稳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太平洋时代的大西洋关系既面临深刻的调整,又具有内在的长期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冷战结束后,军事联盟的弊端逐渐显现,"联盟无用论"、"联盟终结论"的观点不时出现。可现实是,军事联盟并未退出历史舞台,而联盟转型是联盟延续的重要原因。通过联盟转型,实现利益再协调、功能再设置、关系再调整和战略再协商,进而有可能使联盟在内外环境变更的情况下得以保持。冷战后,美国为维护其世界霸主地位,极力推动其在世界各地的联盟进行调整与转型。北约转型、美国亚太联盟调整、"志愿者联盟"不断兴起等是当前世界联盟大转型的典型代表,也为联盟转型研究提供了丰富案例。联盟转型加剧了中国周边安全的碎片化,中国可以在继续坚持结伴而不结盟战略的同时,适时采取楔子战略分化敌对联盟。  相似文献   

6.
袁红 《唐都学刊》2004,20(2):153-156
20世纪 60年代 ,戴高乐为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 ,争取大国地位 ,利用有利的国内外条件 ,在军事、经济、外交、“非殖民化”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独立外交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打击了美国的霸权势力 ,提高了法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缓和了东西方关系 ,对 60年代以后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前景。在欧洲,中国倡导的发展主义导向型战略与美国主导的安全驱动型战略并存。本文对这两种战略进行比较,并分析其对欧洲未来发展模式的影响。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欧亚一体化战略1为长期处于大西洋主义2主导下的欧洲提供了一种替代性选择。"一带一路"倡议从发展主义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相互信任的增强和地区经济的繁荣,有助于消减安全疑虑,形成以发展为导向的跨区域合作新模式。由于大西洋联盟在物质资源和观念认同方面仍有坚实的基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国欧亚一体化战略实施也会遇到诸多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8.
论北约东扩与亚太安全俞邃北约东扩是继续冷战思维和集团政治的畸形产物,体现了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利益扩张需要。北约东扩搅合欧洲,牵动亚太,带来以美日联盟为基轴的美国东线战略部署之策应,导致亚太地区形势和大国关系复杂化。俄罗斯抵制北约东扩,与亚太利益攸关;其...  相似文献   

9.
朱伟东 《唐都学刊》2013,29(2):96-98
基辛格《大外交》中对戴高乐的评价反映了美国外交学界对法美关系的基本观点,作为美国的盟国,法国的独立性源于历史上法国对美国的观感.从美国独立到二战结束,法美之间充满矛盾与纠葛,究其原因是美国对二战中及二战后法国的轻视,刺激了拥有悠久历史与文化的法国人的自尊心,激起了法国政界与民间对美国的不满情绪,认真梳理这段历史,对于我们认识戴高乐主义的实质与法美矛盾的本源或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胡娟 《南亚研究》2022,(3):24-41+156
拜登执政后美国更加重视打造“印太”多边联盟,倚重盟友的力量对中国实施遏制。美国一方面以美日印澳四国合作机制为依托,构建“印太版北约”,另一方面利用其在北约联盟中的特殊地位,推动北约国家追随其“印太战略”,不断介入“印太”事务。美国以两大联盟为其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工具,加速“印太北约化”。美日印澳四国合作机制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层面不断增强对中国的压制态势,恶化了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作为四国合作机制中地缘位置极为重要的一方,印度对“印太战略”和四国合作的立场从“谨慎附和”转为“主动作为”。本文认为,基于外交传统、战略文化及国家实力等诸多因素,印度对四国合作的参与是有“限度”的。美日印澳四国合作不会发展成为北约一样的硬制衡联盟,印度在四国合作中对中国的制衡战略将以软制衡和有限硬制衡为主要手段。研判印度参与四国合作的限度,将有利于中国准确评估四国合作的影响,应对当前四国合作对中国形成的围堵和压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年代,冷战向全球扩散。冰岛所处的北极地区,扼苏联出入北大西洋之要冲,深受美国重视。艾森豪威尔入主白宫后,出于对苏冷战的需要,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相继出台了针对冰岛的NSC5426和NSC5712/1等文件,确立了通过防务开支援助和发展援助以及多层面的交往,加强冰岛的亲西方倾向,消除苏联对冰岛的影响,将冰岛牢牢控制在北约阵营内,以维持和加强在冰岛的军事基地的基本政策。冰岛甫获独立,对大批美军驻扎本国不胜其扰,多次起而抗议,但冷战的日益加剧、美国政策日臻系统完善和美国的多方利诱,使冰岛难以自持。艾森豪威尔政府冰岛政策的实施加强了美国在冷战中的地位,并对冰岛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美国公开将中国视为战略敌手,北约开始寻求利用中国这一新的话题来增强其合法性。北约在伦敦首脑峰会中首次将中国议题纳入议程,凸显了其对中国崛起的关注,中国与北约关系的走向备受瞩目。北约自冷战结束后一直寻求通过转型应对生存危机,应对中国崛起能否成为其再转型过程中解决合法性危机的新选择。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双重回归,中国崛起的"威胁感知"的确使北约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并思考再转型之路,但是北约的再转型却面临三大悖论,涉及北约扩大的悖论(即不扩大,合法性不足;扩大,合法性受损),欧洲追求战略自主与美国保持战略优势的悖论,以及北约核心任务的全球扩张与聚焦成员安全的悖论。在面临再转型悖论的情况下,北约很可能将中国当成特定领域的竞争对手,而非整体上的敌人。中国要灵活主动地处理与北约的关系,在合作中趋利避害,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安全威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超越集体安全与军事联盟的逻辑。  相似文献   

13.
美国总统奥巴马执政后,为应对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中国崛起和日本政坛"地震"的多重挑战,采用"巧实力"外交手段维持美国在东亚的优势地位。美国政府以东亚地区安全局势骤变为由,利用自身的军事优势、联盟体系强行介入东亚地区事务,形成对东亚地区的"主导"。通过对日多层次的"沟通",影响日本当局对区域安全局势的判断,使日本放弃了塑造新的地区秩序意向,回归到寄自身安全于美国东亚安全战略结构的传统道路上,最终完成了对鸠山政权调整日美两国关系意图的压制,在日本政权更迭之际成功地维系了美日两国"主从"关系的现状。美国对日外交对我国维护东北亚安全利益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05,(4):58-60
美国社会安全制度私有化改革影响亚裔福利据美国《侨报》报道,美国日裔联邦众议员本田等在主持"社会安全福利制度私有化"的电话新闻发布会时,一致认为布什政府所谓的"社会安全制度如不加以改革,将面临全面崩溃" 的说法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他们强调:一旦布什总统的社会安全福利"私有化"得以实施,将会对在美国的亚裔的福利产生严重影响。据报道,美国国会亚裔联盟主办的电话新闻发布会于2005年  相似文献   

15.
现代生物技术为人们带来了多层面的挑战 ,各欧盟国家对此的反应不尽相同。在将近 2 0年的时间里 ,欧洲委员会一直关注的就是如何协调各方的不同反应。尽管跨北大西洋的国际交流不断增多 ,各国对如何应对生物技术挑战的问题似乎已出现了分歧。在研究方面 ,欧盟与美国的道路是相似的 ;但在规划领域的差别巨大。积极的态度欧洲由于其对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的质疑而被美国视为是反科学的。事实上 ,欧洲每年对生物技术研究超过 2 0 0万美元的投资可以与美国相媲美。尽管欧洲对生物技术在某些方面的应用持反对意见 ,但在总体上仍非常支持科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英国、法国、德国和荷兰等几个欧洲主要国家及欧盟为研究案例,详细论述各自国家"印太"认知与战略动向,重点探讨欧洲"印太战略"的路径与举措,并深入分析欧洲"印太战略"的特征与不足。欧洲主要国家积极介入印太事务,加强与印太地区国家防务与经贸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主要国家对印太地区的战略焦虑感与对中国快速发展的忧虑感,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特别是印太地区安全局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欧洲主要国家"印太"认知与动向增加了印太地区安全的不确定性,使印太地区战略结构进一步失衡,印太地区安全与冲突风险上升。在印太地区形成美国和欧洲主要国家共同抗衡中国的阵线而使该地区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相似文献   

17.
1973年4月23日,美国国务卿、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基辛格在AP通信临时总会上发表演说,指出尼克松总统正在考虑与欧州间构建新大西洋宪章.该论点成为同年5月3日发行的美国外交白皮书的基调.这似乎是一个堪与1941年8月美英首脑会议签署的<大西洋宪章>相当的称呼,但是与理想主义、国际主义色彩较为浓厚的<大西洋宪章>相比而言,"新大西洋宪章"的调子低了许多,是一个现实主义色彩较为鲜明的构想.其主要目的是调整美国与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经济摩擦,缓和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卫负担.同时,基辛格在演说当中还呼吁日本参加."新大西洋宪章"构想的提出引起了日欧的不同反应,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均认为构建新大西洋联盟的时机尚未成熟.而日本则在犹豫不决后,转变了对欧政策,通过田中政府的首脑外交,强化日欧双边关系,进而发生了日美欧三边关系的互动态势.因而通过深入研究、剖析"新大西洋宪章"构想与日本对欧政策调整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加深对世界政治对世界经济的作用分析.  相似文献   

18.
“美国优先”战略,动摇了因冷战而意外建立起来的统一的“西方”,使中国没有遇到共同的“西方”挤压,但2022年2月24日普京开始发动对乌克兰的“特别军事行动”,大西洋两岸迅速整合出针对俄罗斯的统一“西方”。这种强烈反差促使我们需回到历史去观察“西方”:实际上人类历史上绝大部分时间不存在“西方”,把大西洋两岸实体化为“西方”,肇始于针对苏联在二战后在东欧和第三世界扩张,美国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和组建北约,把大西洋两岸实体化为“西方”,西欧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冷战结束“,东方”瓦解,“西方”获得合法性,在美国主导下持续存在并扩大、充实、丰富为等同于“民主“”自由“”人权”区域和价值观,而2003年之前俄联邦与北约和欧盟正常合作。拜登政府利用这场“特别军事行动”重振了“西方”,也证实了“西方”仍然是俄罗斯的敌人。可见,今天即便有“西方”,或是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概念,或是美国主导建构的理念,而非普适性概念。  相似文献   

19.
正孟晚舟事件严重损害了中加关系。其实孟晚舟事件发生在加拿大一点都不令人意外,这要从有"美国小伙伴"之称的加拿大与美国的关系说起。加拿大人总爱说"美国是我们最亲密的军事盟国",美国人也经常这样说。这两个国家同在一个军事联盟(北约),经常在国际军事干预行动中"出双入对",而且拥有世界上最漫长的共同边界。但这种"亲密的军事关系"并非"古已有之"。恰恰相反,美国和加拿大诞生之初,曾是不折不扣的"你死我活关系"。  相似文献   

20.
姬国伟 《社科纵横》2006,21(6):118-120
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欧洲来说,“三环外交”政策具有其现实合理性。英国基于对欧洲事务的传统地位和战后的相对强势,是有能力主导西欧与美国合作的惟一欧洲国家;客观上让英国有机会在某种程度上维系了大国地位,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战略安全;促进了美苏争霸背景下欧洲新均势的形成;使英国得以平稳地回归欧洲。实际上,整体呈收缩趋势的“三环外交”政策是在英国保守主义传统的作用下表现出了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