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9,(10):19-2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文明智慧,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生态价值诉求,借鉴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思考,是"中、西、马"生态文明思想的有机融合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实践,展现了党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矢志追求,反映了党对生态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彰显了党立足生态为民的价值取向。以理论逻辑的三重视角审思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成,有助于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意涵,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出发点,并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蕴含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自党的十五大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愈加丰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与此同时,还需要完善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合理借鉴了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成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现代化发展新范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应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色发展的生态经济观、系统治理的生态治理观、以人为本的生态价值观、多边主义的生态政治观、共同但有区别的生态责任观,为提升中国生态文明国际话语权、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实现全球生态正义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4.
朱哲恒 《创新》2011,5(3):18-22,1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我们党科学总结思想理论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最新成就。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实践性、时代性、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决定了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应更具辩证性,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有所为,才有所位"。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应准确把握世界的时代潮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应准确把握中国的时代方位,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应准确把握大众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5.
黄克亮 《探求》2010,(4):9-15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当代人类摆脱生态危机,发展当代生态文明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集中体现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实质。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发展及创新路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它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文明理论取向;二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的生态文明观意蕴;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结构的基本要素.中国学者时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的全面继承和创造性发展,以及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文明发展的伟大实践,都充分显示了马克思的生态文明观在现时代的科学价值和强大生命办.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由此开启新的篇章。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形态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文明是解决传统工业文明带来的不可持续发展危机、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对长期以发达国家为标准的现代化概念的重新定义,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说工业文明是发达国家引领世界的重大机遇,那么生态文明则是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引领世界永续繁荣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当代发展,是中华传统哲学资源的当代表征。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研究文献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理论资源的科学梳理,得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略的价值合理性,并进一步探索“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行动”的实践路径,即培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健全生态环保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绿色生态科技创新、构建多维生态文明参与体系以及打造全球环境治理新格局等,进而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道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发展方案,助力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9.
侯小慧 《社科纵横》2009,(7):111-11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是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推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新思维。  相似文献   

10.
李少斐 《社会工作》2011,(24):94-9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本质上是传受双发、平等双向的思想互动过程。大众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内生动力源泉,应通过建立健全相应传播机制,增强传受双方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发展完善传受双方主体人格,以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四个维度的价值取向:利益诉求是大众化的根基,思维品格是大众化的原则,普及形态是大众化的途径,实践运用是大众化的目的.这四个维度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取向体系.缺少哪一维都不能构成大众化的整体,失去哪一环都不会使大众化贯彻到底.我们必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的整体性,大力提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现实性、丰富性和时代性,强化科学理论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增强走进大众、深入大众、掌握大众的力量,从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21,(1):1-7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理念内容精简却富含辩证观及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生态治理领域的充分运用与思想凝练:从唯物辩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及发展的观点;从规律认识的角度看,它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看,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意愿。作为"五位一体"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环节,美丽中国建设是党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郑重承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辩证厘清了人与自然之间、生产关系与自然关系之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新局的新时代背景下,它的提出为党的事业整体性、全面性发展提供了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8,(3):137-140
刘海霞的《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其现实价值研究》一书,深入分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揭示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中国化的发展轨迹,并结合中国现实生态环境问题,阐发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借鉴作用,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本文从其创作背景、显著特点和现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了评介。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过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探索时期、发展深化时期和走向成熟时期,并在发展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与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基本成型、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并积极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解读。同时,我国通过“四个坚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党建、经济与民生方面积累了必须坚持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态文明理念的经验,为高质量发展时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普及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改进学风,采取人民群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杨威 《社科纵横》2006,21(8):16-17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三个方面的主要思想: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资本主义制度是当前生态危机的主要社会根源的理论;生态文明是人类和谐社会程度的标志理论。在全球性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这些理论为我们建构和谐生态观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想武器;构建和谐生态观主要包括构建和谐的生态经济观,和谐的生态消费观,以及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等。  相似文献   

17.
朱嘉欣  张伟 《社科纵横》2011,(8):26-27,55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为当前我国农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所面临的复杂问题的必要举措,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研究在农村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探索有效的途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阵地,对青年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从传播手段和载体的完善与创新、大众化主体与主导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有效途径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命题之后,党提出的立党立国的又一重大科学命题。科学分析与解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在依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逻辑关系,这对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诠释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立论基础和科学内涵,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诉求,探究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实现路径与方法,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科纵横》2016,(7):71-75
有机马克思主义是美国思想界针对资本主义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正在生成的新流派,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它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智慧、过程哲学有机融合,高度评价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批判资本主义,强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生态重塑",提出了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它的一些主张和原则启示我们要搞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把中国作为整个世界发展的一部分,更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树立一种世界眼光;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确立从唯GDP到绿色GDP的发展理念;走可持续消费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