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8 毫秒
1.
在主流商业电影叙事中,女性自动的伟大和深度的谦卑非常普遍.从对主流影像的梳理不难看出,影像叙事在历史的嬗变中,不变的是女性身份和女性命运对主导意识形态的供奉与佐证.以主流商业电影的大作《唐山大地震》为例,影片中一个高度自觉的女性形象和其命运在软化意识形态内核、实现历史、灾难的当代重述上相当有效,这种自觉是对传统历史叙事中以女性命运被动承载家国命运的一种突破,是历史叙事对消费语境的有效适应.在这种历史叙事中,女性意识自觉退避,故而它也意味着女性性别身份走向更深度的谦卑.所以说,在当下主流电影中,真正坚固的主流价值观远未形成,传统意识形态仍根深蒂固.  相似文献   

2.
钟海波 《唐都学刊》2005,21(5):107-111
敦煌讲唱文学对后世通俗小说有重要影响:其一,表现在题材与人物上,敦煌讲唱文学作品中的许多题材与人物被后世通俗小说吸收改造,如<唐太宗入冥记>的故事被<西游记>、<隋唐演义>吸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章节.其二,表现在体制与体例上,后世通俗小说的"入话"、"散场诗"形式及配图形式、散韵结合的语言形式,章回体例的形成均与敦煌讲唱文学有关.其三,表现在叙事特征上,通俗小说在情节、人物、叙述视角等方面都对敦煌讲唱文学有所继承.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化记忆理论和电影叙事学研究等方法,对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影以激活文化记忆为核心的叙事策略进行研究发现:在价值取向方面,这类电影始终紧扣传统伦理价值观与革命伦理价值观在道义性上的内在耦合;在人物形象塑造与情节设计方面,深探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类型更新,借助共同文化经验实现从情感认同到文化认同;在叙事空间建构方面,以“记忆之场”的叙事空间建构,通过对观众的共情呼唤,引领观众激活潜藏于心中的革命历史记忆,最终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4.
刘永涛 《社科纵横》2005,20(4):191-192
敦煌莫高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莫高窟艺术的各类题材中有着不少妖魔鬼怪形象,本文对莫高窟艺术中妖魔鬼怪形象的艺术塑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宋法刚 《唐都学刊》2008,24(1):82-84
将<大明王朝>置于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视域中加以解读.作为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阶段性的产物,<大明王朝>透射出新的气象.通过一个圆型的帝王形象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人治独裁而非法治正义的、帝王利益高于人民利益的、派系争斗建构政治格局的真实的王朝形象.而在这种真实中,有着基于"真理分裂"的悲剧力量,这种沉潜的悲剧力量使得我们沉默下来去理解政治、理解历史、理解现实并理解自己.反思与沉默是精英文化的素质,于是这样的叙事动机和叙事期待让<大明王朝>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上,摆脱了寄生主导意识形态的苦恼而倾向精英意识形态的表达.这是社会文化思潮变化的产物,也是精英群体借助大众传媒和大众艺术发出的声音.所有这些将<大明王朝>推上了历史剧的新高峰.同时,这种创作实践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以后此类电视剧的精神脉络,给电视剧带来勇气和知性,摆脱思想上的贫瘠虚假和寄生懦弱.  相似文献   

6.
发挥敦煌文化优势、促进地方文明建设──敦煌文化普及与开发研讨会述评文晓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敦煌学研究空前繁荣,在许多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甘肃作为敦煌文化的故土,此项事业的开展尤为突出,无论是从研究队伍的阵容还是从所取得的成绩情况来看,都显示出很强的实力...  相似文献   

7.
杜琪 《社科纵横》2007,22(1):1-4
敦煌壁画中的建筑形象资料,是一笔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和财富资源,从中选取一些建筑图样在兰州实际构建一座主题公园,形成系列性的主体景观和文化内涵表徴,既是对敦煌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弘扬,更是一项整合甘肃旅游资源,促动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文化兰州" 的重大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文体.作为当代历史题材小说的"另类写作",它与"新历史小说"有某种相似或一致之处;但就文本内在的意蕴看,则与晚清特别是与鲁迅的"故事新编"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是"故事新编"在当下的发展和嬗变.其具体表现为在精神血脉上割断与传统文化谱系的联系,采用游戏历史和反讽调侃的叙事策略;在时空关系处理上,明显具有古今杂陈、随机拼贴的特点.因此,它是典型的后现代写作,可以归属于历史题材小说的一种次类型.  相似文献   

9.
朱祥海 《社科纵横》2012,(7):101-103
作为人文知识的历史叙事实质上是在言说一种生活意义,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和生活想象。不同的叙事立场和方法,体现了不同的传统认知和文化认同态度。合理的历史叙事,应取道于文化认同与同情式的理解立场,力求揭示文化的精神意蕴。  相似文献   

10.
徐琰 《唐都学刊》2004,20(4):91-95
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第六代电影无论在影像风格、叙事结构、题材偏好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与前几代电影不同的取向 ,内部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可归纳为以下三个系列 :成长体验电影、地域烙印电影、状态电影。  相似文献   

11.
杨季 《社科纵横》2014,(11):113-116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中最为重要,也最为世人熟知的一种艺术样式。敦煌壁画内容丰富多彩,绘画技艺精湛绝伦。在这些纷繁复杂、活色生香的壁画形象中,有一类演奏乐器的人物形象,被称为"敦煌乐伎"。敦煌壁画中对于乐伎这一独特形象的描绘,既刻画出中国古代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亦反映出不同民族风格、地域文化特色在音乐艺术中的智慧交融。笔者通过对敦煌壁画中各类乐伎图像造型、服饰、妆扮的赏析,对乐伎图像中乐伎演奏形式、排列形式的探究,认为敦煌壁画中乐伎图像不仅有着"阴阳之美"、"宗教之美",且体现出了"气韵生动"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2.
历史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因此近年来拍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热潮还是有增无减。而自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理论登台后,在解释文化、历史与人类的关系中就有了新的维度。本文从这个角度,以央视《探索.发现》为个案,探讨在新历史主义话语叙述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帮助人们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历史碎片,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13.
彭利芝 《学术交流》2007,(11):146-150
从题材与主题考察,我国古代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最初最根本的类别是易代小说。易代小说就是以易代之际为主要叙事时间,以主宰王朝兴亡的历史人物为描写对象,以易代"兴废争战之事"为主要内容,以兴衰为叙事线索与情节模式,有着强烈兴亡之感、易代之思的历史小说。易代小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学渊源,明清两朝现存的易代小说共33部。易代小说蕴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国人影响极其深远。对易代小说这一类型进行专门研究能揭示我国历史小说的本质问题,将历史小说的研究引向深入,为历史小说和易代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从敦煌服饰管窥唐代文化王仲纯以莫高窟为主的敦煌文化宝库中的壁画、雕塑、遗书、帛画、出土文物等载有大量的服饰形象资料、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其中唐代资料尤为丰富。敦煌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213个是唐窟,3390身塑像中670身是唐代塑像、此外还有45...  相似文献   

15.
张永安 《社科纵横》2006,21(3):117-118
敦煌莫高窟,共492个窟,其中469个都有壁画和雕塑。敦煌人稀地僻,且气候干燥,因此得以长期的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等反映了中国在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惊人艺术成就。而且对于研究当时的文化艺术提供了有利的凭证。我们可以看出,它们不是一种文化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对研究我国的古代历史和艺术,有着极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敦煌学”中最具特色,最引人入胜的研究材料是讲唱文学作品。在敦煌讲唱文学作品发现以前,许多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问题都难以有确定的回答,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始原问题即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个问题各家众说纷纭,笔者完全同意敦煌话本小说就是白话小说来源的观点。本文的目的即在于考察敦煌话本小说之叙事模式的定型过程。笔者认为敦煌话本小说受到变文的至大影响,但是韵散结合的变文不等于敦煌话本小说,变文演变为散文为主的敦煌话本小说的过程中必定接受了另外的叙事模式,这就是从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以散文为主的说故事。因此,敦煌话本小说之叙事模式应是中国传统的说故事与变文叙事模式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衣凤翱 《阅江学刊》2012,4(2):135-139
海派文化历史地成为中国电影中上海影像的缘起。在中国电影上海影像中,海派文化的商业性、开放性、个性化特质贯穿其间。纵观中国电影史,上海影像与海派文化的特质遥相呼应,形成了一幅曼妙的海派文化"影像志"。上海影像在中国电影艺术发展史中的嬗变与海派文化随社会历史的变迁,不断实现着有机的审美"耦合"。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6,(1):118-122
本文把风靡国内外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英文解说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放置在文化书写的视角下,为了达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减低文化折扣的目的,提出在中国叙事中要注重文化符号叠合性、文化亲和性和文化包容性,从而选取相应翻译策略,以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桑晓林 《社科纵横》2006,(10):133-134
历史问题自人类出现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因此近年来拍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的热潮还是有增无减.而自上世纪80年代新历史主义理论登台后,在解释文化、历史与人类的关系中就有了新的维度.本文从这个角度,以央视<探索·发现>为个案,探讨在新历史主义话语叙述下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是如何帮助人们在现代人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历史碎片,从而更好地了解历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视觉文化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城市视觉文化形象的城市建筑为主要问题,首先阐述北京城市视觉文化的历史“余韵”与现代性“崇高”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要转变,在此基础上论述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然后从视觉文化理论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