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戴伟 《社科纵横》2013,(8):53-55
网络危机是指公共危机的网络传播形态,微博的广泛应用使公共危机的网络传播产生了质的飞跃,网络危机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网络危机的频发损害了政府的形象,危及到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微博的信息发布特点与传播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网络危机,制定出正确的危机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张丽红 《社科纵横》2012,27(12):108-110
互联网的发展为民众提供了舆情表达的重要平台,但不良网络信息的传播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加剧了舆情危机,加强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3.
公共危机网络信息具有突发性、污染性和情景依赖性特点。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由传播主体、传播客体和传播信道组成。在此基础上,可将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分为原动力、推动力、拉动力和阻力,它们的合力决定了公共危机网络信息传播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刘继强 《社科纵横》2014,(4):129-132
当前国内重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网络等新媒体的勃兴,造成网络危机传播的实践困境。国内外学者对危机传播领域的研究较为深入,国内从事网络危机传播研究的主要为管理学者、公关学者与传播学者,更多地关注政治性、群体性、公共性事件的网络危机管理与危机传播研究。梳理学者们的观点,新媒体的危机传播及舆论引导,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研究和指导实践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时代,整个社会的网络传播发生了技术和内容层面的巨大变化,其中网络情绪展示了当代网络传播与网络危机的非理性面貌。特别是借助新媒体的力量,网络情绪的发生和传播更为便捷、迅速,容易引发网络暴力,伤害网民和社会群体,破坏网络生态安全。大量爆发的负面网络情绪事件,对于新媒体行业的网络舆情管控和安全治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基于当前高质量发展理念,探究网络情绪的主体心理发生机制,探寻网络情绪的传播要素,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情绪传播带来的舆情风险和社会危害,从而有效地加强网络情绪的监控和治理,促进我国网络生态文明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6.
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谈文化安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丽红 《社科纵横》2007,22(2):129-131
舆情与社会心态对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深深触动文化的深层结构———社会心态,对文化的变迁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传播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使得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一系列挑战。由于网络舆情传播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方面,因此要通过采取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来确保中国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地震、飞机失事、矿井塌方以及病毒传染、恐怖袭击等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媒体的报道使得各种危机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借鉴国外危机事件中对传播的管理,对我国危机事件的传播策略进行分述。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公共危机频发,新闻媒体快捷有效进行舆论控制和危机应对意义重大。本文从日本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传播中的角色定位;日本新闻媒体对公共危机的快速应对;日本新闻媒体在危机传播中的舆论调控和媒体对危机事件的报道原则方面阐述了日本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中的传播效应和功能,从而为我国新闻媒体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1):120-122
社会转型期的危机事件借助新媒体的裂变式传播已成新常态。新媒体的广泛使用加速了危机事件的即时和迅捷传播,当事方的政府或组织如何有效地利用新媒体应对和处置危机以及重塑形象,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危机事件的传播要素、传播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新媒体环境危机传播的多元治理策略是藉此的些许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已初步形成"学、产、官"体系,研究范围相对集中、学科背景分布多元。目前,中国网络舆情研究存在的三个突出问题:缺乏成熟的网络舆情研究范式、尚未建立起网络舆情研究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网络舆情研究科技含量总体不高。进一步深化网络舆情研究应立足中国当前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重视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研究经验,理解新媒体技术和传播的倾向性,注意网民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差别,加强网络舆情研究技术手段建设。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传播的产生与发展和公共危机紧密相连。从主体关系上讲,公共危机(publiccrisis)是指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之间从事传播活动的一种障碍,它使人产生焦虑与不确定性,从而使文化间的交流失去平衡,表现为权力关系的博弈,影响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此时,跨文化传播就失去了和谐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姚广宜  蓝昱璇 《报林》2018,(2):60-62
本文以政务微博语境下突发事件舆情传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的舆情传播态势、特点以及政务微博在整个事件中的传播作用的分析,探讨了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在舆情传播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试论网上舆情的传播途径、特点及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胜洪 《社科纵横》2008,23(1):130-131
网上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网民借助互联网,对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它主要通过网络新闻、电子邮件、网络论坛、网络评论、网络聊天室、博客、播客、维基、聚合新闻等途径进行传播,具有直接性、突发性、丰富性、互动性、偏差性等特点.互联网在为社会个体自由表达个人意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一些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提供了传播渠道,对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4.
杨丽英  徐岩 《社科纵横》2012,(7):153-154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和多元文化的影响,高校逐渐成为舆情多发地。在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及传播信息的主要途径并对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出挑战。高校网络文化建设要关注舆情引导,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去占领校园网络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5.
王玉 《学术交流》2013,(5):53-57
近年来,在地方治理过程中反腐倡廉网络舆情愈加引人注目。网民通过网络表达和传播对于反腐倡廉建设的情绪、态度和看法,既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要将其消极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基于此,地方政府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实施网络舆情信息制度化。应采取的策略为:根据舆情演变规律,在事前的信息搜集、事中的信息分析和事后的信息归纳整理的整个过程中,注重网络舆情的引导和信息技术控制;纪检、监察、司法、安全等部门密切协作,对影响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利益表达诉求进行有效整合与合理规制;塑造责任制度环境,形成从决策层、中层到基层的刚柔并济的治理路径;建立反腐倡廉网上信访制度,实现规范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以维护和提升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6.
李卫东 《唐都学刊》2012,28(2):53-58
社会发展与互联网络的依存度不断提高,网络传播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日渐深刻;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社会伦理也面临网络传播的挑战,黑客和病毒、知识产权、有害信息及网络成瘾等问题不容忽视;探索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的出路,是网络业科学发展进而服务于社会进步的迫切问题。扭曲的网络观的矫正、宽容和干预的互补、技术与人文的融合、适用与脱敏的调节,是整饬网络伦理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在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舆论观,牢牢把握舆论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此,应加强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网络舆论引导着力点问题的研究,做到引导及时、路径通畅、队伍有力,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  相似文献   

18.
荆磊  叶进 《社科纵横》2012,(5):127-130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来说,无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这种快捷自由的信息传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直接表现,极大地丰富与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构建。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无序性、超国界性,决定了信息传播者很容易利用它进行违法犯罪,例如不受控制的"人肉搜索"、网络暴力、色情、侮辱诽谤等,更为严重的还可能泄露国家机密、造谣惑众,影响国家的安全与社会的稳定等等。因此如何使信息高速公路畅通有序,即如何对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的治理,一直成为各国实务界和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对此问题的任何合理化建设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必将有利于网络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更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9.
许洪文 《社科纵横》2013,(2):231-232
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大学生成为接触网络较为集中、活跃的群体。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的应用,在给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伴生着一系列潜在的道德危机。本文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的阐述基础上,探究其成因,并从大学生、高等教育者和社会这三个角度提出了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王海玉 《社科纵横》2013,(10):64-66
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和隐匿性,引起人们的道德和责任危机。传统人际交流"多媒体"的特点被抹杀了,同时交流的动机和社会功能受到颠覆。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和德育教育在网络时代尤其应该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