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概念,是旨在推动学生在人文、社科、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知识与能力的教育,是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储备,属于基本素质与能力培养范畴.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从未停息,但民办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则比较少.该文以绵阳城市学院通识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通识教育改革方面的有益经验,对民办高校实施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清华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历任校长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为中国学术独立和民族中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清华通识教育的传统对目前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应该与大学精神相耦合,应当坚持以通识教育为载体,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3.
中外合作办学是适应当今高等教育发展和加强国际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形式。做好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条件下学生的思想品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发挥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的优势作用,从教材、学生、教师三个要素上着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郭光华  侯迎忠 《社科纵横》2010,25(8):125-128,134
高校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在中国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新闻传播类专业的教学,对通识教育更为重视。从美国的情况和中国一些重点大学的做法看,通识教育理念正在趋新,即越来越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拓宽知识面。本文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作了问卷调查,实证研究佐证了上述改革取向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提出:通识教育要注重对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要注重与专业教育的联系而不是与之脱节;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5.
西方大学的通识教育作为一种理想的高等教育是自由教育向专业教育妥协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推广通识教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哲学通识教育.随之推出了一批哲学通识教材,对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回应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的呼吁,中国法学教育应着手对法学学生实施通才与通识教育;同时,更应着手实施"法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才、识三者皆备的大律师、大法官和法学泰斗.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7,(10):143-149
强调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是不错的,但我们的大学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大学还是一个民族传承文明、传承文化的最重要、最主要的场所。即是说,文化传承不应是大学最后一项功能,而应列为第一。只有如此大学的角色与功能才能到位,办大学的标的也才能真正清晰。而以阅读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与方式的通识教育在传承文明、传承文化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一般意义上的"国学"也只有纳入通识教育的逻辑框架中才能有建设性的存续状态,否则将易陷于因循守旧或固步自封。并且通识教育仿佛是大学教育改革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动了它,便能顺势去解决许多教育与社会问题,从而理顺大学教育的不到位、社会人心的混乱,传承民族文化并构建可持续存在的文明,让中华民族尊严存在,让中国安全存在。  相似文献   

8.
CDIO工程教育是从“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根本问题出发来探索工程教育问题,而大学通识选修课程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时间相对集中灵活而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基于CDIO的计算机图形图像类通识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中,依据CDIO的原理,以设计实验项目实例为教学主线,来贯彻和实现CDIO的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及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9.
沈燕红 《社科纵横》2015,(1):152-154
《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提出八项职业核心能力,而职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实践即通识课程的实施得到培养。文章列举了目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然后从通识管理、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师资素养等方面,提出"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推进高职通识课程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孙珂 《社科纵横》2013,(1):295-297
面对中外合作大学的良好发展势头,一些外方合作大学希望突破"独家经营",以"连锁店"的形式开办更多的分校。为了不使规模的扩大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相关主体应该利用成本可行性分析,根据相应质量标准计算由师资成本、房地成本、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成本、图书成本、公用成本等构成的办学成本,以及由学费、政府投资和社会资助构成的办学收入,以二者之间是否能够达到平衡来判断新建中外合作大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2017年,我校对通识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革,形成新的通识教育模式,并逐步系统完善教学方式、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质量评价等。特别是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除了常规的监控方式,还进行了问卷调查,各方面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这种通识教育模式是满意的。利用灰色关联理论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第一重视的是教师面对面的言传身教,其次是课程的教学质量,第三是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和需求,并且这三者与满意度是紧密相关的,关联度均在0.8以上,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关联度达到0.9以上。说明了利用网络课程比如MOOC、SPOC等完成通识教育课程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2.
学生的需要是高校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三峡大学1784名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在课程教学、师生交流、课程设置、创新训练方面表现平庸,没有获得满意的赞成票。应试教育的模式、师本教育的逻辑、专业教育的内核、传统教育的路线是高校教学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根本原因。以学生需要为导向进行教学改革,需要建立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树立管理与服务兼顾的教学观念,设置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课程结构,搭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高等教育实现"三全育人"的必然选择.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校受众最广泛的通识课之一,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该文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法,论述如何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将学生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课程思政内容搭建、方法改革、评价体系和教师发展《四个方面开展应用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性思路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进行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通识课程是晋中信息学院的教育体系之一,致力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拥有独立的见解.通识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是高校实现高质量育人的必然要求.该文通过分享我校通识课程《中国社会公共政策及城市化研究》部分章节的具体内容,分析课程思政与通识课相融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学外语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能进行融会贯通下的现象,基础学科的认识和理解还停留在初高中的水平,更有甚者,有的知识已经在学生的记忆中被淡化。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今后进入社会后要接触其他专业或知识,要求学生可以进行自学,对各学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特别是作为语言交流的公共外语,假如不进行主动探索,就不会应用自如。所以,大学公共外语教学要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给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将核心素养引入通识教育,完善高校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体系,解决通识课程价值观教育"教什么"的问题,将促进我国高校通识课程价值观教育的进一步落实,更好地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协调发展.核心素养导向的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可从通识课程体系改革和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两方面来推进.  相似文献   

17.
教学实践与教学效果评价并驾齐驱,正在成为教育变革的新驱动力。该文以跨学科通识课程为例,以教学改革的实践为导向,通过对晋中信息学院远景学院的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实施策略及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潜能、学习结果和未来成长有重要影响,能够为丰富教育评价维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国内稳就业、促就业的大环境下,高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效果浮于表面、学生学习过程投入低等问题,该文构建了通识与专业、时间与空间、个人与团队的“三元交互”教学模式。从专业培养方案为切入点,以通识教育助力专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课程作用,使教与学有机结合;构建导师团队,实现学生—教师—校友—企业人员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立足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寻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大学现代人文精神培养的契合点,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精髓,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挥多渠道的作用,提出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作为以理工见长的"双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中南大学优化了其金融学本科培养方案,将学校理工特色融入通识型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中,同时利用所在学院经济管理结合的优势,开设大量经济管理基础知识课程;并根据专业研究优势和教学改革的方向,设置特色化专业课程.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毕业学生升学与就业呈现均衡态势、科研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且基于对产业与公司运营的深度理解,在实践活动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这些结果表明,该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加深其对"产业+金融"的认识,满足金融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