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吴保磊  赵红灿 《社科纵横》2014,(10):108-111
文化认同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化进程中互联网络和网络新媒体,给中国大学生带来了许多方面的冲击,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当前已有不少学者从文化认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的状况和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如何处理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及在网络社区中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是下一步开展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2):10-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精神状态、行为规范,是中国共产党在价值理念上树立的一面旗帜。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状况,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认同是践行前提和基础,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国学界对此虽有所研究,但尚存不足。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综合研究方法,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角度,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战略意义、认同现状、认同影响因素、认同一般规律、认同机制及教育策略构建等方面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8):127-131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行理论创新的又一个重要理论成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有必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其旨归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把国家认同教育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自觉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辛薇  周旭霞 《浙江学刊》2012,(4):122-127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迷失,是当今中国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杭州"我们的价值观"的实践,阐述并分析了杭州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习型城市建设相融合,积极探索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新途径。杭州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方向盘"、"稳定器"和"黏合剂",也是社会共同的思想基础;一种价值观只有真正成为民众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的价值认同,才能焕发出永久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力量。  相似文献   

5.
赵金科 《社科纵横》2013,(12):13-17
核心价值观是维系文化认同、社会团结和民族国家繁荣昌盛的"内在精神与生命之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迫切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核心价值观的诞生,对于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推动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际竞争力,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6):16-20
潮汕文化是粤东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凝结成的精神形态,积淀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潮汕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潮汕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大力寻求潮汕文化中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实现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潮汕文化的整合与统领。文章从潮汕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其当代定位、内在关联、制约因素、培育与践行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探求》2015,(2)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认识清楚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几对关系: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展开;第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资源,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等于中国传统价值观;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化是大众化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是理论化的延申。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7):33-3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时代命题,属文化范畴。图书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文化二重性,既作为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实行着社会教育等功能,也对文化进行着能动性建构。本文从文化视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路径与图书馆的文化性相结合,从优秀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和信息来源等方面阐述了图书馆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6,(7):105-110
目前国内学界在中西价值观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现有成果在价值观的维度分解及内容比较上均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参考边沁的分类解析策略,我们可从自然观、政治观、道德观、宗教观、人生观等五个维度对中西价值观进行分解,并以此为始基开展内容上的比较研究。文化与价值观二者之间具有双向互动的关系:文化发展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同时价值观影响人们的文化认同。因而,为促进当前我国的文化认同,首先,我们要在多元文化比较中实现优劣鉴别与共同发展,为文化认同提供科学"质料"与"活水"源流。其次,我们需在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来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认同奠定价值论根基。  相似文献   

10.
《社科纵横》2016,(6):19-22
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置于人生教育视域下可有助于提高培育践行效果,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要坚持人生教育相关思想理论,遵照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现实的人"思想、知行理论的内在要求,尤其要找准人生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着力点,即要充分分析主体的性格特征及时代境遇,以人生教育为切入点,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隐化政治性,重视公民道德教育,营造有利条件和良好外围环境。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6,(10):174-178
大学生国家认同,是指大学生对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认同。笔者利用甘肃Z高校998个大学生国家认同的调查数据,采用交叉分析的方法,对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差异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级、民族背景、政治面貌、干部经历和家庭经济状况等对大学生国家认同存在差异性,而生源地、所学专业对国家认同的差异不显著。为此应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强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夯实大学生国家认同的思想基础;大力加强执政党的能力建设,提升大学生对执政党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黄成忠 《探求》2010,(1):27-30
当今中国,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价值观念多维多元,中西文化、古今文化飞扬激荡,各种思想文化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发展,塑造个体的行为模式。本文分析当今中国在文化选择方面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并且体现出"四重四轻"的现象以及多元的文化选择对人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同时从坚持一元主导的地位、提高文化认同、弘扬主旋律和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四个方面探讨多元的文化选择视角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7,(10):170-173
新常态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重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为大学生构筑坚实的思想屏障,是党和国家坚持"立德树人"的第一要务。高等学校要注重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紧紧围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的人"的问题,从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功能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努力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命力,进一步强化"理论+实践"教育手段,有力促进大学生在学习、工作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价值提升与价值观外化自觉。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10):10-12
我们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地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进一步揭示和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表现在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是已经内化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道德规范所蕴含的价值信仰、价值观念、价值规范。网络上各种错误思潮无时不在冲击着网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守,影响着网络舆论的走向。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规范了人们在网络舆论传播中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了网络舆论能够朝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目标、理论旨趣、价值取向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5,(9):45-4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治理方式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营造文化氛围、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增强软实力;社会治理现代化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有利环境、扫除思想障碍、提供现实映证。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7,(8):18-2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对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要通过理论解读、宣传教育、实践养成、利益协调、制度建设和榜样示范等方面的工作,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思想共识。  相似文献   

17.
陈文昌 《社科纵横》2010,25(5):154-156
任何社会都需要主导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能够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因为它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能够成为全体学生共同遵守的价值规范;是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是传统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核心价值观与边缘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辐射与聚合双向互动的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具体包括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就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性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谁是历史的主体"和"历史的主体以何种姿态创造历史"的根本性问题,它是抓住了"人的根本"的思想,它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该强化人民实践主体性以增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现实基础,强化人民利益主体性以激发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动力,强化人民价值主体性以彰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9.
杨克平 《社科纵横》2011,(8):128-131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网络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理论上的藕合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建设是构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价值观塑造功能,对于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现实课题面前,需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凝练、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应基于三个方面的定位,即主体定位、客体定位和内容定位。"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渗透于和贯穿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本质、人民地位和核心利益的价值表达,体现了社会主义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