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消费文化: 没有规则只有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冠伟 《学术交流》2005,(3):152-155
消费文化是后现代主义视域下正在经历的一场文化变迁,以物作为媒介和以符号、影像为特征的广告充斥着社会生活.消费文化在大众时尚的范围内对同质性的大众文化整体相颠覆,消费文化的个性不确定性使其与权威性的消费实践和风格相抗衡,注定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作为生活方式的消费与消费主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晏辉 《求是学刊》2007,34(2):28-33
普遍消费或消费的普遍化是我们直观到的一个基本事实。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状态下,看待消费与消费主义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前工业社会,节俭被视为美德;在现代社会消费被看作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市场不但造成了“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且生产了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现代社会,消费与消费主义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消费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了消费者表达其意愿、炫耀其地位、展示其身份的重要方式。不但消费物变成了一种符号,消费者也已经变成了资本表达其意志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朱伟珏 《社会》2012,32(1):88-103
本文从权力与权力关系的角度出发,对布迪厄文化消费理论的核心之一--时尚再生产理论进行考察。该理论基于以下两大主张:(1)时尚是生产场域与消费场域这两个相互独立的场域共同“协作”的结果;(2)权力关系贯穿于时尚与流行再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布迪厄指出,不论是生产场域还是消费场域都是斗争的场所,行动者在此为争夺合法性与卓越化而展开激烈的竞争。一方面,时尚生产场域具有相对自主性,权力斗争并不直接表现为阶级或阶层间的对立,并以迂回的方式参加社会权力的合法化和再生产斗争。另一方面,消费场域即指阶级场域或支配阶级场域。消费者在该场域中进行着无休止的分类斗争(阶级斗争)。权力关系直接反映了阶级关系。而且只有支配阶级才有权参加时尚与流行的再生产,中下阶层是无法加入此类卓越化游戏的,他们至多只能作为反衬而存在。反映统治阶级合法品味的时尚被广泛用来对下层阶级实施符号暴力。  相似文献   

4.
孙亚男 《学术交流》2006,(11):187-189
建筑,作为人类典型创造活动的产物,其符号特征鲜明而深刻。建筑符号的象征意义,是由符号及其所表达的内容的相似性,经过长期演变而约定俗成的。透视中国的传统建筑,图像符号反映了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形象相似”关系,它以某种自身和对象酷似的特征作为符号发生的基础;指示符号反映了形式与内容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因果联系,而渗透其中的伦理观念具有异常的稳定性;象征符号反映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某种约定关系,由此使古代建筑设计尤其注重形式所蕴涵的思想内容和象征意义。为使传统艺术符号在现代设计中得以延伸发展,我们必须在对建筑符号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从而传其“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入手,在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对当前中国文学的时尚化倾向的表现形态、成因、价值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阐发。认为当前中国虽然在总体上还处在生产社会阶段,但已具备了消费社会的诸多特征,由此形成的消费文化环境,构成了文学时尚化的社会文化语境。个人叙事的非道德化、人性想象的极端化和线性叙事的瓦解,是文学界时尚化最重要的审美特征。评价文学界时尚化倾向,既不能放弃审美维度,也不能忽略文学作为一种文化消费的商品维度。时尚与非时尚作品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只有以变化的眼光审视,才能准确、科学地评判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的时尚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朱国华 《求是学刊》2003,30(1):96-100
文学权力决定于文学作为符号资本在表征领域里所占据的比重 ,而文学观念是文学权力的一种突出表现。由此出发 ,作者讨论了口传时代的文学权力。本文认为 ,借助于智慧的观念的传布 ,口传诗人以神的代言人的身份控制了人们的知觉和感觉。因此 ,在早期社会 ,文学权力是一种卡理斯玛权力 ,并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消费社会,处于其中的人们不仅被物品所异化,还被符号所异化,符号体系成为新的控制力量。鲍德里亚看到了消费社会符号对人心灵与精神的控制和危害,通过对消费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消费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消费已成为主导性的力量,并以符号的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制约着人的生活,人生活的真实世界被遮蔽。鲍德里亚的理论深层次地指出了消费社会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形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而符号对人的控制,恰恰是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当然,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符号的功能,漠视了符号所代表的物的使用性和功能性,从某种意义上也走向了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8.
符号互动理论集大成者米德在承续“社会行动理论”“多元自我”“境中我”等思想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剖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符号互动理论。当将研究聚焦于教育戏剧中的“自我与社会”时,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为探究教育戏剧中“自我与社会”这一核心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融合象征性符号、语言性符号、动作性符号的教育方法,能从关系性、社会性、模仿性三个维度培养和提升个体自我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人格和社会性行动。  相似文献   

9.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论述,其自身是包含一些瑕疵和漏洞的.在重新考察了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相关论述后,发现了它自身存在的问题:把单纯符号和合成符号作为区分任意性与可论证性(理据性)的一个标准;以不同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差别来证明同一语言系统之内能指和所指结合关系的任意性;忽视了语言符号能指和所指之间的社会、人文联系;把"任意性"与"约定俗成"当作同一概念;在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替代语言符号的"概念"和"音响形象"时,也无法逃避名实(名称与客观事物)联系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结果造成任意性理论在论证时前后不一致.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了语言学理论上的模糊,引起了学界学者的争鸣.因此,需探究并明确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所应该具有的真正内涵,即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生理和本能性的联系,而且语言符号与它所指称的事物或现象的物理属性无关.  相似文献   

10.
符号污染:对符号生态学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物质污染和符号污染进行了比较 ,前者指生活基本资源的污染 ,即水、土壤和空气的污染 ;后者指符号过程中基本资源的污染 ,即渠道、符号物和信息 ,代码、能指和所指 ,以及语境、发送者和接受者的污染。文章指出 ,符号污染干扰了符号过程 ,正如物质污染干扰生活的基本过程一样。就其能够对当前社会的人们制造压力而言 ,这两种污染是相似的。文章认为 ,符号学能够提供必要的概念工具 ,用来制定可以减少符号污染的政策。然而 ,正如文中所述 ,要使符号污染的一般概念 (如“与渠道相关的干扰”、“与指号过程相关的干扰”、“与情境相关的干扰”)可操作化、标准化 ,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现代国家除了各种相应的政治制度之外,还需要国旗、国徽和国歌这些代表国家的符号,而这些符号背后都蕴含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国歌是一种艺术形式,但是就其功用和意义上考虑,其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艺术作品和形式。在某些方面,国歌是一个国家和民众共同心声的表达和共同意愿的体现,能起到统一思想,激发爱国情感,催人奋进的巨大作用。民初的《五旗共和歌》学术界很少论及,但是其表现的政治意义和时代价值却不容忽视。它体现了在辛亥社会转型期革命党人思想由激进到和缓,由排他到整合,由革命到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3.
徐慧 《唐都学刊》2015,(3):80-85,120
通过官宦之交,沈周所引领的吴中文人圈不断延展扩充,并由此开启了明中期吴中文学流派、吴门画派、吴门书派的全面繁荣,其广泛的官宦之交所积累的丰富的社会资本,至少还蕴含以下意义:(1)缓解经济生存问题和声名得到迅速传播;(2)礼物交往背后的政治意义;(3)也使作为文化符号的"沈周"具备了更为丰富的象征价值和符号价值。  相似文献   

14.
社会分类与群体符号边界——以农民工社会分类问题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潘泽泉 《社会》2007,27(4):48-48
农民工社会分类的生成源于制度性的安排,一种基于城乡二元户籍分割制度的社会安排,包括先赋性的制度安排,后致性的教育水平、个人职业选择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消费品味,其动力机制表现为最初的社会化和先天的类别化安排,这是群体符号边界的生成的最初动力;其次,这种社会分类形成于某种社会心理过程和心理机制,即通过社会认知系统、社会比较和自我类别化,完成再社会化或自我类别化运作,并通过行为的互动模式,进一步内化这种群体符号边界,实现这种群体符号边界的再生产;最后,社会分类是一种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进一步强化的结果,叙事逻辑、话语系统和符号指称通过社会建构和知识的再生产,达成了群体符号边界的“内固”和“强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余义虎 《社科纵横》2003,18(3):61-61
本文以我国传统文字符号与图形为切入点 ,对古代先民创造的这一文化现象 ,从美化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论述 ,探讨了传统文字符号图形的应用领域、范围及其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文字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第一符号系统,标点符号是记录语言交流思想的第二符号系统。既经形成,人们又赋予它更多的社会意念,故其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也随之延伸。迄今为止,已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符号科学。  相似文献   

17.
李清霞 《唐都学刊》2002,18(4):86-90
贾平凹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主要文学作品中的性描写 ,是作为文化符号出现的 ,是众多社会矛盾的焦点。作家试图通过对变态的男性社会中男人性的压抑、退化及其性与爱的背离来表现城市文明对生命个体的压抑以及作家对现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文章认为贾平凹笔下性描写引起读者误读的原因在于文本中通过符号建立起来的意义体系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8.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鲍德里亚早期的主要代表作之一,是他的理论建构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纷纷把关注点放在各种异化理论批判之时,鲍德里亚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资本主义社会,运用符号学解析了当代社会已经不再是生产型社会而是已经转变为消费型社会,认为马克思用生产为逻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已经结束,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已经不能承担起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重任。鲍德里亚从分析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变的过程中阐释了生产逻辑是如何被符号逻辑所取代,试图想通过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出马克思的生产逻辑,以更好的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9.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最具代表性又最通俗易懂的外显层面。城市靠符号来记忆,城市文化符号是城市文化精神的象征,是濡染城市记忆的窗口。北京城市文化符号的软实力特征是历史性与当代性、国家性与地方性、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等的交汇。北京在迈向世界城市的过程中,既应加强已有城市文化符号的维护和传播,更应有意识地新建一些代表北京的世界城市特征的新型城市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