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面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场景,科学阐释国家治理效能视域下党的自我革命话语逻辑,有助于准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治理效能与党的自我革命的关系,提升国家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的转化效果。党的自我革命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落脚点,以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核心环节,努力实现国家制度优势向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党通过自我革命的形式在国家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的转化中发挥着主体中介的作用,实现了两者间的双向互动。党的自我革命运用整体性思维在国家制度优势与国家治理效能之间建立起一种结构性的均衡关系,在发扬国家制度优势的同时,合理地推进国家治理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概念来源于大科学,也是中国模式的组成部分.借助于举国体制,我国实现了科技的跨越式发展,它具有效率上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精神上的"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崇高的精神推动力、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体制上的科学决策等制度优势,但也存在过于强调政府的推动作用、人为的规划引导、国家意志等局限性.重构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借助均衡治理视角,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到多元参与型举国体制的转变,注重政府规划性与科学自主性的均衡,发挥政府作用与市场力量的均衡,实现有组织创新与自组织创新的均衡.  相似文献   

3.
《山西老年》2014,(12):8-8
法治是国家治理最可靠、最有效的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现代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习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农村基层治理体制不断转换和发展。 其中,既有农村寻求高适应性治理形式的村庄逻辑,也有国家建设目标在农村落实的国家逻辑。 国家是农村治理体制创新实践的关键变量,有效是治理体制转换中国家与农村的共同追求。 国家建设目标既通过治理体制得以实现,也直接反映在体制所要实现的有效性内涵上。 现代化的阶段性不同,国家建设目标不同,治理体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运行机制也不同,所实现的有效性内涵也不同。 从有效视角审视 70 年来农村治理体制的实践,经验丰富、成就巨大,农村治理体制与国家建设高度同构。 新时代建构乡村善治体制强调有效,有效的内涵包括行政、自治、组织、服务等多方面。 有效的农村治理体制既要有效适应农村实际,也要有效实现国家建设目标,是一种功能复合性的、多元内涵式的治理体制。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国家间竟争愈演愈烈,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型举国体制,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稳中有进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利益、推动创新驱动内涵増长、应对新形势下的国际挑战具有重大意义。新型举国体制是对传统举国体制的扬弃,通过对这一科学制度核心概念的探析及其制度优势的解读,可以发现:新型举国体制是新时代党带领人民接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扩大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法宝。面对激发数字经济活力、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突破这三类重要场景,新型举国体制展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彰显了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6.
国家治理一直是世界各国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1989—2022年7771篇文献为样本,通过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家治理的研究热点与国家政策具有较高的关联度,目前核心作者群体尚未形成且各研究机构间的交流并不充分。现阶段中国国家治理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国家审计、财政治理、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等方面。未来可以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与财政体制、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大数据参与等方面展开更加丰富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社会转型期完善中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举国体制”是一种为实现国家目的,调动和集中全国力量对竞技体育活动实行高度统一管理体制的简称。从“举国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在广泛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了逻辑思辨的方法探讨其对中国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完善“举国体制”在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中运行机制的方向,即应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的“举国体制”运行机制,既要在奥运争光计划中有夺金优势的项目中保留“举国体制”的优势,又要主动把大量的竞技体育项目推向市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司法权和司法机构是国家治理能力与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司法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司法体制和司法体系,提升国家政治文明和司法文明水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人民法院通过实施四个"五年改革纲要",提升了国家司法能力。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对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新挑战、新课题,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科层制政府与信息技术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新型政府管理形态,数字政府是新时代信息技术革命的高质量产物。在以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文明时代,全球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进行数字政府的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进程。我国数字政府建设实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从跟跑、并跑再到领跑的角色转变。在以市民诉求治理驱动的数字政府建设中,北京市“接诉即办”数字治理改革突破了党政体制下基层治理条块分割的制度藩篱,构建起了精准高效的数字治理平台与机制,实现了政府治理从以行政为中心到以人民为中心的转变和演进。以数字化驱动政府治理现代化,以技术赋能引领治理制度体系变革,防范和避免数字化转型陷阱,是适应数字化时代经济社会巨大变迁的应时之举,更是打造组织更协同、管理更高效、服务更优质的现代政府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命题。鄂西L县自2013年底,开始全面推进乡村网格化建设,搭建管理信息化平台,拓展出“十户联防”、“民生110”和“律师进村面对面”等治理举措,大量使用网络、通讯等科技手段。这代表了后税费时代国家权力以技术治理的方式“重返乡村”的趋势。就L县的经验而言,不可过分迷信技术治理,一方面,技术治理只构成国家权力在乡村运作的一个维度,有其问题和限度;另一方面,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它又面临法治化要求的严格约束,形成了与基层法治的潜在张力。因而,国家基层政权的运行,应当遵循以法治外壳包裹国家权力政治性的原则。挖掘网格化管理的潜力,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最终,与技术治理相配合,重塑乡村治理的多个维度。  相似文献   

11.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二十大召开以来,学界就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方位、制度优势和实践方略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共识性成果丰硕。总结梳理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帮助我们厘清新形势下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点难点问题,而且可以从多元视角审视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的目标、方向和现实举措,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益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2.
国家治理是政府等治理主体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维度上运用权威配置资源、维持秩序的一个过程,它具有过程性、协调性和持续互动等特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国家治理实践中探索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规律,回答了国家治理面临的夺取国家政权、改造国家性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追寻国家治理现代化等重大历史问题,回应了各个历史阶段国家治理面临的重大挑战。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经历了理论萌芽与初步实现、再出发、完善与发展、成熟、制度化五个发展阶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理论体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在当代中国得到了最为深刻的丰富、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丰富了国家治理的技术工具选择,也促使国家治理产生深刻的算法依赖。算法偏见的存在及其隐蔽性会引发国家治理公平难题,算法黑箱的存在使得不同主体都可以找到卸责理由从而会引发国家治理责任难题。人工智能企业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因而人工智能时代国家治理的算法依赖在某种意义上是国家对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依赖。应对算法依赖引发的国家治理难题既需要人工智能企业自律,也需要国家加强监管。建立硬覆盖算法备案说明制度、不定时算法抽检审查制度、开放式算法结果观测制度,是推进国家监管的关键行动举措。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逻辑转换为观察中国的国家治理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两次深刻的逻辑转换过程,并相应地按照各自的逻辑塑造了国家治理的体制与结构。第一次国家治理逻辑转换实现了由“革命国家”向“发展型国家”的转变,并相应地通过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基本满足了“发展型国家”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治理正经历第二次的逻辑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试图实现由“发展型国家”向“监管型国家”的转型。一方面,“发展型国家”的弊端日益显见。但另一方面,变革的动力还不足以实现彻底的转换。从而,当前的国家治理交织着两条逻辑主线之间相互博弈的关系。这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国家治理实践,并将深刻影响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变革与国家在治理工具和治理机制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元代是我国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国的时代。元代统治者为缓解民族矛盾,建立具有中华特质的民族共同体,在科举制度上下足了功夫:以经学、理学、举业"三合一"的科举内容重建国家精神;以举业、选官和教育"三合一"的选用体制培育国家精神;以"实学兴邦"的科举取向促进国家精神的社会践行。从考试内容、选用体制、测试取向等多方面,引导和促进社会中坚力量理解、内化和运用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结构中树立各民族的国家意识,以此培育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和文化向心力,促进民族文化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一举措取得了明显效果,为多民族的国家精神培育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革命”概念总是一个萦绕不去的话题。在近代以来中央政权更迭的时空背景下,梳理“革命”概念的演进,沿着“革命”到底指涉什么、怎样认识曾经的“革命”、今后又如何看待“革命”这一逻辑理路展开分析。据此说明“革命”概念的“波动”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精英在设法寻求理想国家治理现代化之路的映射。  相似文献   

18.
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必须基于中国话语语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历史文化与现实国情。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政治国家的阶级性职能逐步向民众性回归,充分彰显人民主体性的中国国家治理是其集中表达。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稳定性和创新性统一于制度设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二者互释共生。突显人民主体性与强调制度设计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两大基本内涵,是对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的时代彰显与宣示。  相似文献   

19.
国家治理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分层分级,省域是中国行政区划的顶层,是国家治理在地方的基本单元,市县治理和乡镇基层治理都是以省域为边界展开的。地方人大在法治国家建设中具有双重角色,合理调整“地方性事务”是地方立法的宗旨,地方法治扩散的对象通常带有“先行先试”的试验性质,“地方法治扩散”来自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性驱动和外生性驱动。在国家立法和地方立法的体制变迁方面,经历了从全国人大为唯一行使立法权的立法体制,到推行设区的市的立法权的地方立法体制,再到《立法法》赋予地方立法机关“变通立法”和“先行性立法权”的不同发展阶段。立法能力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根本保证,立法协商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重要途径,高质量立法是提升地方立法质量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人民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力量之源。从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历程来看,不管是在革命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和不断发展人民民主,人民获得了选举权、决策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参与管理自己事务,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样,人民群众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参与革命、建设和改革。这是中国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的关键。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