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陆涛 《社科纵横》2012,(9):80-83
本文是对颇多争议的韩愈诗歌中的奇险与平易的风格的考察,主要通过对韩愈诗歌在接受前人影响和其诗歌自身特征的考察。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韩愈诗歌中奇险与平易两种风格的诗歌是并存的,但占主导地位的,却是平易风格的诗歌。因此,把韩诗的风格归为奇险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研习古代文学理论,感触颇深的是,在文学理论发展的的历史中,平和温润的诗风一直倍受推崇,安居文学殿堂的正宗地位,而那些或真率慨直、激扬蹈厉,或奇绝险怪,足以惊世骇俗的所谓“失之平和”之作,却大多象堂下的“小鬼”一样遭人白眼。我当然不否认平和温润诗风的美学价值。但是,我觉得孟郊的“东野动惊俗,无葩吐奇芳”(韩愈《醉赠张秘书》)和李长吉的“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的诡异飞动的诗风也是诗家一绝,和  相似文献   

3.
何玲 《社科纵横》2006,21(7):114-115
韩愈书序类文章多以阐发韩愈文学主张、思想境遇为主,书类文章多阐述韩愈的文学观点,序类文章多抒发作者情感。本文从韩愈此类文章入手,研究韩愈书序文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元初江南故宋之地,其诗风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宋末诗风的延续,江湖诗风占据主流的位置。其原因则与蒙元统治的逐渐稳固、遗民心态的淡退、江湖诗人群体的依然存在,以及诗歌的发展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等因素有关。其诗风则表现为形式上的偶俪熟俗、风格上的流丽清圆,以及空疏无学、矫激任气,这样一种风气,直到延祐开科取士、诗风崇雅,才有了根本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6.
中华道统思想源远流长,但真正建立起“道统”论的,则是唐代韩愈。韩愈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外来佛教文化及本土道教文化的挑战,以弘扬儒家圣人之道即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己任,正式提出了儒家道统思想。经韩愈倡道统、批佛老、兴儒学的努力,使儒学再度复兴,并在宋末以后占据了社会文化的主导地位。韩愈的道统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正> 韩、柳两家是世交,由于韩愈的长兄韩会是柳宗元的父亲柳镇的朋友,因而柳宗元也时以长辈称韩愈。事实上韩愈只长柳宗元五岁,应该说他们只是同龄人。这对同龄人于童稚时期就应该见过面。大历九年(七七四),韩会入朝为起居舍人,携韩愈同行。时柳镇在长安为长安主簿。同在京城,韩会和柳镇自然少不了交往,从而韩愈和柳宗元也就有可能见面了。不过,这时的韩愈只有  相似文献   

8.
毛妍君  易军 《唐都学刊》2002,18(2):55-57
李贺独特的凄异诗风 ,来源于两个互相关联的情结 :病情结和梦情结。病是梦的诱因 ,梦是病的结果。李贺的多病多梦 ,病与梦的相互作用 ,对其凄异诗风的形成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 ,是其诗风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韩愈在不同场合表现出儒者与文人两种身份的矛盾或一致,并通过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互相拼合,塑造出一个完整的士大夫形象。韩愈理论主张与创作实践之间的矛盾产生于不同空间、场合自我表达的需要。韩愈激切外露的个性使得他没有从个人心性到外在言行全方位地展示儒者角色,而他强烈的表达欲望则将诸多看似不协调的因素统一起来。韩愈处于中唐儒学与诗歌发展的交汇点上,他的身份自塑揭示了古代士大夫的角色组合模式和创作形态,其身份认同也成为后世士人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10.
韩愈其人     
韩愈(公元765—824年),字退之,是中唐时期依附于豪族地主的无耻文人,他在儒家顽固派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北宋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苏东坡曾大吹特吹过韩愈,说什么“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到唐代出了个韩愈,才“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①。明代有个儒家大官僚薛也极力吹捧韩愈,他说,假如没有韩愈,谁能为我们指出儒家的“道统”呢?谁能如此明确地推尊孟子作为孔子的“嫡传”呢?这些人对韩愈的评价,从反面说明:在我国封建制社会衰落时期,没落的地主阶级越来越需要儒家思想作为救命稻草。韩愈为尊孔尊儒而大喊大叫,正反映了没落的地主阶级…  相似文献   

11.
三十年代的"现代"诗派与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年代围绕<现代>杂志而形成的,以戴望舒为领袖和代表的"现代"诗派的诗歌创作,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可以划分为以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风;以施蛰存为代表的"意象诗"派诗风;以徐迟、路易士、陈江帆等为代表的以现代都市生活为题材,趋于"知性化"的,在一定程度上与未来主义、立体主义及超现实主义等诗派有关的诗风三大块.其中的第三种诗风素为理论界所有意无意忽视.它表征了中国现代都市诗的发生.中国现代都市诗拓展了中国新诗一个新颖广阔的题材表现领域,弥补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没有都会诗人"的缺憾,它与"新感觉派"小说一道,加快了"城市文学"追赶"乡土文学"的脚步,并对后来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关于韩愈“疑经”问题,有关史料很少,经学史上也似乎早有定论:韩愈否定《诗序》,改字解经,开创了宋人“疑经”风气。如果我们就现存很少的一点史料重新加以考察,则此问题似还有作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笔者的看法是:韩愈并没有否定《诗序》,“改字解经”也仅仅是对当时盛行的古文经学的反动,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出现过许多划时代的人物,韩愈就是其中的一个。杜牧把韩文与杜诗相提并论,有“杜诗韩笔”之说。苏轼称韩愈对古文的贡献是“文起八代之衰”。其实,韩诗也是领风气之先,创“以文为诗”的新格局,泽被后代的。正如清·叶燮所说:“韩愈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原诗》)对于这样一位在文学史上做出过突出贡献的诗文大家的作品,以往虽有介绍但很不够。1991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张清华先生的《韩愈诗  相似文献   

14.
论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立英 《学术交流》2006,(4):158-161
文学史界对于贾岛、姚合的时代归属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把他们看作中唐诗人,有的认为他们是晚唐诗人,还有的认为他们是中唐向晚唐过渡的诗人。贾、姚二人的生活既然跨中、晚唐两个时期,那么,其诗风形成时期便成为判定其所属时代的一个重要条件。经笔者考察,认为二人诗风均形成于中唐时期,理应将二人作为中唐诗人看待。  相似文献   

15.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韩孟诗派的主将,在文学理论上也卓有建树。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作为古文运动纲领和口号的“文以明道”说并无异议,而对于其“不平则鸣”、“穷而益工”论时有异说。兹不揣浅陋,本文力排众议,提出韩愈的“不平则鸣”,不仅是包括扼腕愤怒,而且包括欢乐在内的各种复杂丰富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6.
杨贺 《唐都学刊》2013,29(3):116-120
在诗歌题材上,李洞发扬了贾岛善于吟苦与悟道的诗歌传统。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李洞延续了贾岛师法杜甫,将杜诗技巧移入五律。在意境营造上,李洞沿袭贾岛善取幽寂清雅的意象以营造幽微纡曲、深情绵邈之境。李洞顺应诗歌发展规律,通过对贾岛诗风的扬弃,完成了自我诗风的建构。立意上,李洞的诗歌较贾岛更新警;语言上,较贾岛更奇峭精切;风格上,李洞在贾岛“清新典雅”的基础上新创“玄远幽微”一格。李洞对贾岛诗风的扬弃为晚唐苦吟诗风注入了新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为后续大家的创作积累的经验,具有重要的诗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唐时期文学巨匠韩愈与刘禹锡私谊究竟如何?两人之间是否存在巨大的思想分歧?评法批儒运动后人们对此一直持有怀疑。本文从韩、刘“昔遇”及二、三两次相晤进行纵向考证,对所谓“哲学分歧”问题以及韩愈的“谀墓”之嫌做了辩驳。最后指出所谓“思想分歧”是人为的附会,韩、刘之间是一种互相信赖的挚友关系。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5,(8):138-139
同为狩猎题材的两首诗,王维和韩愈通过不同的选题角度,艺术技巧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政治倾向、感性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9.
白爱平 《唐都学刊》2006,22(3):11-13
贾岛出家及还俗的时间地点问题是贾岛生平仕历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现有史料记载以及贾岛等人诗文的考证分析,可知贾岛贞元九年(793)在北岳恒山出家为僧,时年15岁。后曾住洛阳石楼及嵩山一带。贞元十七年(801)在石楼与韩愈初次相识。元和六年(811)春在洛阳又遇到时任河南县令的韩愈,同年秋跟随韩愈赴长安准备应进士举,但并未马上还俗。冬十一月返回家乡范阳,处理僧俗事务。至迟于次年即元和七年(812)春还俗并参加进士考试,时年34岁。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先生在其50年代发表的《论韩愈》一文中就正式提出了“韩学”这一学术概念,经过近几十年学术文化的发展,“韩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现在重新提出并得到重视应该说是很成熟、很适时的。韩愈这一处于“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论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