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4):60-63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冲击和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已进入社会结构重组、利益结构分化、社会矛盾迭出的转型期。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阶层结构断裂、利益表达机制缺位、政府管理能力滞后、社会群体心态失衡等原因致使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而其中绝大多数又以利益表达型的群体性事件最为突出,接连不断的群体性事件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影响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症结。面对群体性事件的诸多负功能,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群体性事件加以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2.
《日本学刊》2016,(4):159
正《日本蓝皮书:日本研究报告(2016)》(《日本蓝皮书(2016)》),由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推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的年度性研究成果。本书对2015年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形势进行了分析评估,重点围绕新安保法、战后70周年等重要事件和时间节  相似文献   

3.
农村群体性事件作为社会转型期社会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运用社会冲突的功能理论来研究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正功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界定,根据科塞的社会冲突的功能理论,从四个方面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更加全面认识农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4.
孙静 《创新》2013,(2):93-98
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作为现代社会结构的衍生物和反应物,不满与怨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基调,在对待具有某类特征事件时具有被泛化的情感记忆。情感是社会的多棱角,从中折射社会事实,聚焦社会冲突。群体性事件就是由特定的刺激类型被还原为不公、腐败等原型后所激活的各种思维、情感认知和行为模式。对群体性事件的情感认知机制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及时疏导不满情绪,引导良性的社会情感认知。  相似文献   

5.
马志同  曹勇 《创新》2012,(3):123-125,128
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增长与群体性事件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经济增长能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包容性经济增长才是消解群体性事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骆正林 《阅江学刊》2012,4(4):19-29
近年随着农村社会矛盾的激化,很多地方相继爆发了一些影响重大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是群体舆论的行为表达,是广大农民通过肢体语言宣泄来表达意见的一种方式。由于少数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现代农民公民意识的觉醒,依然用强制手段来处理基层社会矛盾,致使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群体性事件的矛头越来越向基层政府集中。群体舆论的传播有其固有的规律,基层政府只有尊重和服从客观规律,把握农民的社会心理,才能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  相似文献   

7.
孙秋红 《社科纵横》2012,(10):11-12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的,具有不确定性。但实际上,每一起群体性事件的背后都有必然性的因素。在不确定性中分析并把握确定性内容就是群体性事件应对的核心内容。三个"基本"就是我们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可以把握的确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曾秀兰 《探求》2011,(3):107-112
从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看,群体心态在群体性事件中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在群体性事件中,群体心态在目标上指向同一,行动一致;认识上缺乏理性,轻信谣言;行动上易受传染,盲目从众;情绪上夸张狂暴,言行激烈。对群体心态的整合与引导,应做到:在事件潜伏期,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渲泄机制,及时疏通群众中的不满情绪,排放社会中积累起来的各种冲突因素;在事件发生期,要及时疏导聚集人群、加强信息公开权威发布、震慑恶意破坏者;在事件平息后,要注重培育公民精神,强化公民意识,塑造理性、开放、宽容的群体心态。  相似文献   

9.
陈颀  吴毅 《社会》2014,34(1):75-103
关注情感的机制是理解当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的重要视角。通过对DH事件的分析及延伸性讨论,本文指出,因表达不畅所致的弥漫性民怨及民众对不满的道义建构,使情感成为主导群体性事件发生与演进的最重要机制。而情感之于群体性事件的逻辑性支撑主要表现为情感宣泄和情感管理,前者是针对权力外围和边缘地带的发泄,后者更为常态地支配群体性事件的过程,而情感表演则成为其中的核心要素,形构出与既有社会运动之情感管理不同的特色。形塑这一特色的是宏观非对称性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格局,它决定了当下的群体性事件不太可能转变为常态化的社会运动,只能是沿着传统与现代错综交织的轨道间歇性发作,以作为弱势群体对中国转型期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回应。  相似文献   

10.
农村群体性事件是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科学分析农村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深入探讨农村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及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表现为,发生的数量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负面影响有不断恶化的态势、性质大多属于利益型.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的断裂增大社会的张力和价值冲突;阶层分化加大相对剥夺感和分配不公感;人们需求增长与需求满足滞后之间的矛盾;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体制洞"现象弱化了群体性事件的控制机制.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的控制机制主要为预防、预警和构建高效合理的社会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胡述宝 《社科纵横》2009,24(12):15-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对待和处理群体性事件,保持社会稳定。从历史的角度,重新梳理我们党六十年来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历程,总结经验教训,无疑对我们党当前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11月23日,由《输血服务蓝皮书》编委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7)》在上海发布。《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7)》是2016年12月出版的我国第一部《输血服务蓝皮书:中国输血行业发展报告(2016)》的续篇,由83位输血行业专家和学者参与撰写,从学术视角系统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输血行业的现状、特点、问题及趋势。  相似文献   

14.
尹淑玲 《社科纵横》2007,22(7):83-84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呈现多发、规模大、主体多元化、组织化程度高、激烈程度加剧的态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何在维护治安稳定、社会稳定中发挥职能作用是公安机关面临的一项紧迫的重大任务。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应正确认识当前的群体性事件,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正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坚持教育疏导,防止激化矛盾;明确自身角色,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作为,有所不为;依法行使职权,坚决维护法律尊严。  相似文献   

15.
廖和平  曹汉林 《创新》2009,3(1):83-87
在当前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呈现,有些往往以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形式出现,正确认识这些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心理机制,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月28日下午,由天津市和平区民政局组织编写的《天津市和平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在和平区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发布.该蓝皮书积极响应民政部印发的《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是和平区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推动社会力量协同社会治理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7.
李萍 《探求》2010,(5):70-75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逐渐增多。其中一些地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纠纷,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新诱因。分析环境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探讨有效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思路,是当前摆在各级政府及广大环保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大多是因利益问题引起的,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快速社会转型导致的制度缺失和规则失范使无规则的利益博弈不断挑战社会的利益均衡而引起的.作为转型时期的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面临着管理模式的转变,同样存在制度缺失和规则失范的窘境,同时由于作为利益主体参加利益博弈,行为也易变得无序和权变.这种情况使政府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从而成为导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治理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措施在于进行制度建设以减少无序、失范和权变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结构调整的特定阶段,所产生的各类矛盾不断增多,群体性事件数量迅速增长,已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促使制度创新,创造群体性事件软着陆的有效机制,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是目前国内一些学者、专家关注的焦点。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依意识形态观念去看待并处理群体性事件,会基于对参与者忠诚性的排斥而将群体性事件定位于先在的恶,并试图在实践中消除群体性的权益诉求方式。现代多元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乃社会常态,应在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指引下和法治国家的框架内,实现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态度和处理方式的转换。主体间性是群体性事件处理的思维进路,坚持处理者与参与者平等原则,重在改进政府工作并深化与公众的理性沟通。群体性利益诉求乃群体性事件处理的核心,应通过认真对待权利及回应型处理具体事件等化解和保障群体性利益诉求,以达发挥群体性事件外部正效应之目标,并促进法治秩序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