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刘志军  杨帅  王岩 《社会》2022,42(6):188-213
本文从生命历程视角出发,基于 2018 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从累积留守时长、结束留守时长、留守阶段、留守时监护类型等维度分析了童年期留守经历对个体成年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研究发现,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有长期负面影响,并具有“双重时间效应”:累积留守时间越长,对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冲击越大, 且留守者成年后主观幸福感并不会因结束留守时长的增加而回升; 留守经历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呈现“初中留守<小学留守<学前留守”的逆向递增特点,即学前阶段是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键窗口”;无论是哪个阶段,单亲监护和祖辈监护都会对个体主观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且呈现“单亲监护>祖辈监护>双亲监护”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为比较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者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安徽省淮北市某镇的两所学校四、五年级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寄宿制和非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因子偏高;在对人焦虑因子上,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低于非寄宿制学校;在过敏倾向因子上则高于非寄宿制学校;在孤独倾向上,寄宿制学校男留守儿童低于非寄宿制学校男留守儿童;在自责倾向上,寄宿制学校女留守儿童高于非寄宿制学校。总体上,寄宿制学校高年级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非寄宿制学校。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就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意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对策性建议。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比例较高,留守现状令人堪忧,留守状况对他们的负面影响较大。大多数留守儿童是无奈留守的,个人倾向于结束留守状态。  相似文献   

4.
现状2011年,吉林省通化市对全市留守儿童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留守儿童危机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监护不力,失、辍学现象严重。失、辍学中94.6%是隔代抚养或亲属寄养儿童;其二,亲情缺失,不良习气及人格扭曲情况堪忧;其三,监管不力,致使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经济贫困是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直接根源。在当前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短时间内无法解决贫困问题。如果留守儿童危机得不到及时  相似文献   

5.
林军 《社会福利》2014,(3):14-15
正2010年6月,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2个县(霍城县清水河镇、伊宁县吉里于孜镇及吐鲁番于孜乡)共20个村开始实施中国儿童福利示范区项目。在这一乡两镇20个项目村中,有0~18岁儿童12561名,其中孤儿23名,事实无人抚养57名,贫困儿童73名,未落户儿童364名,残疾儿童100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12名(其中感染艾滋病病毒儿童2名),单亲儿童115名、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6.
日前,湖南省新宁县4800多名妇女干部,分别成了2万名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代管妈妈。新宁县是湖南的省级贫困县,外出务工者超过10万人,其中夫妇共同外出打工的有2万对,他们的子女只能留在家乡随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生活。形成了“留守儿童”群体。据统计该县有2万多名学龄期“留守儿童”。对此,新宁县妇联通过调查研究,于2004年5月发出倡  相似文献   

7.
正山西运城市在闻喜、夏县共确定20个儿童福利示范项目试点村。项目点共有0~18岁儿童2599名,其中,就学儿童1315名,留守儿童93名,学龄前儿童62名,流动儿童48名,辍学儿童43名,受艾滋病影响儿童16名,因艾滋病致孤儿童10名,残疾儿童10名,患大病儿童4名,孤儿3名。夏县项目点共有0~18岁儿童2820人,其中就学儿童1535名,留守儿童139名,患大病儿童13名,残疾儿童13名,孤儿5名,艾滋病感染儿童3名,受艾滋病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甘肃省的176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主要有:安全感的需求、亲情的需求、与同辈群体平等交往的需求、表扬和鼓励的需求、自主成长的需求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问题需要加强亲子互动,发挥家庭的支持作用;加强学校的建设,发挥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吸纳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9.
李莹 《社会工作》2011,(14):64-66
根据对天津市青年的调查分析,当前青年群体对个人生活总体上比较满意,幸福感也处于较高水平。其中不同年龄、职业和收入者生活满意度差异显著,不同婚姻状况者生活幸福感差异显著。在生活满意度各项具体指标中,家庭生活、收入水平和人际关系对幸福感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李小润  韩建民 《社科纵横》2013,(10):173-175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派生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稳定。本文针对甘肃省天水市留守儿童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寻找解决之策,以期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湖北省恩施州D小学的240名师生的厌学问题进行调查,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其厌学原因,并尝试探索出缓解少数民族留守儿童厌学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正江西省宜丰县现有近4000名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或由祖父母照管,或被寄养,甚至单独生活。由于年龄、文化水平等种种条件限制,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存在"不想管、不会管、不善管、不敢管"等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宜丰县把关爱、帮扶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多措并举,创新形式,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建立关爱档案。通过进村入户,对留守儿童的情况进行摸底调  相似文献   

13.
儿童主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是健全我国儿童福利服务体系,将我国儿童福利服务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全国1025名儿童主任的调查分析发现,当前儿童主任政策运行机制完善程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执行的实际效果.外部支持因素和内部因素均对城市和东部地区儿童主任政策实施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农村地区来说...  相似文献   

14.
龚红莲 《社科纵横》2006,21(3):80-81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正日益引起社会的关注,但是,人们关注的更多是那些进城的农村儿童、少年;其实,农民工子女中,还有相当一部分被留守在了家里,即所谓的“留守子女”。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当前“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本文对深圳“姚圩街”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做了调查,并根据这些调查资料,试着对农村地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以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浅析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本文从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了该问题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影响,并提出了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关爱留守儿童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中国人口学会在武汉地区对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对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及其个人情况与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做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认为自己不幸福或很不幸福的农民工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大部分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是幸福的或幸福情况一般;但相对于过去在农村来讲,认为自己“更加不幸福”的比例有所上升。通过对影响农民工幸福感的原因分析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工幸福感个人方面相关的因素主要是婚姻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工作环境状况以及目前在本城市的生活水平等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7.
李雪燕 《社会工作》2019,(1):72-80,111
考察世界卫生组织五项身心健康指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ive-item Well-Being Index,WHO-5)在识别连片特困地区儿童抑郁障碍中的信度和效度。用WHO-5对湖北省连片特困地区两个县5所小学、4所初中和3所高中的727名学生施测,随机各取一半样本分别进行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判定其结构效度;同时以儿童焦虑、社会适应不良和心理弹性作为外在效标,判定其效标效度;计算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结果发现:WHO-5单因子结构获得验证;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71;WHO-5与儿童焦虑、社会适应不良、心理弹性均呈现显著相关,效标效度得到验证。结果表明:WHO-5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良好的效度;适用于对连片特困地区儿童抑郁障碍的识别。连片特困地区留守儿童面临严峻的抑郁风险。  相似文献   

18.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保障了城镇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也催生了低保家庭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幸福感问卷对合肥城市低保家庭进行幸福感调查,反映了当前合肥市低保家庭的幸福感总体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低保政策与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保障了城镇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同时也催生了低保家庭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本研究通过自编的幸福感问卷对合肥城市低保家庭进行幸福感调查,反映了当前合肥市低保家庭的幸福感总体特征、影响因素以及低保政策与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自第六次人口普查以后,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关爱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心理健康和教育成长成为重中之重。我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留守儿童有了更多接触媒体的机会,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在民族地区的留守儿童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然而面对网络媒介,留守儿童本就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互联网环境中得到放大,留守儿童的在线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