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一个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这能力那能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不断赢得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是第一执政能力,是最大的执政能力,而脱离群众则是最大的危险。因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  相似文献   

2.
密切联系群众既是我们党的宗旨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要求,同时是我们党克服国内外各种风险、克敌致胜的法宝.为此我们要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关键,从制度上、作风上、党群沟通渠道上等方面加强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3.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宗旨,同时也面临着影响党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诸多因素,面临着脱离群众的危险,这关乎党的执政地位和国家政权的生死存亡。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口头上的承诺,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践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处于基础地位。这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之间既存在差别,又具有本质上的统一性。差别产生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各异,立论的针对性不同和批判错误思潮的有别。但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5.
列宁作为第一代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导核心,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指导,对执政党为什么要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怎样密切联系群众,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富有开创性的实践。认真研究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关于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的关系的争论,实质上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理解。要厘清两者的关系,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体系构成,以及更重要的是这些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全人类的全面自由的解放”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历来重视对小农意识的揭露和批判,并且注重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意识教育和改造小农,使他们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马克思强调变革小农意识,主要是变革其赖以生成的社会土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和落后的小生产方式。列宁强调改造小农和小农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几代人的事情,强调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在变革小农意识中的决定性作用。毛泽东强调“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强调通过合作化和机械化来改造小农和小农意识。而邓小平则强调通过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改造小农和小农意识。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结合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的基本观点为逻辑起点,讨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探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主义基本持否定态度的原因,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对待民族主义要确立客观冷静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在认识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重要渊源,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处理经济问题的指南.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经济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矛盾观是一脉相承的,但也有所不同,马克思的“共存、斗争和融合”;恩格斯的“对立的相互渗透与转化”;列宁的“对立面的统一”;斯大林的“对立面的斗争”;毛泽东的“对立统一”与“一分为二”。我们应该全面地准确地理解,不要断章取义、混淆含义、机械搬用。  相似文献   

11.
我们党历来把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作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基本要求之一,强调党在任何时候都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和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措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根本上说是政治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盛衰兴亡。“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乃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定律。唐太宗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存亡的教训,感叹到:“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列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实践认识到,“执政党的最大最严重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时期的历史经验,要求“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如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随时随地都要念叨争取群众,这是共产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法宝。  相似文献   

12.
马晓文 《中华魂》2012,(23):53-55
一、“密切联系群众”是马文瑞一生的座右铭 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召开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奖励在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22位生产英雄。毛泽东对马文瑞的题词是:“密切联系群众”。  相似文献   

13.
人的价值包括人生价值观、人格价值两个方面。这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人的贡献越大,人生就越有价值,他越发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14.
徐义华 《金陵瞭望》2007,(10):55-55
胡锦涛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强调,我们要继续把党和国家的事业推向前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要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革命传统,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优良革命传统,是革命前辈给我们留下的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5.
摹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等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和迪基的“习俗”论也拓展了艺术本质的研究视野 ,但都没有抓住其根本所在。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其存在、发展和意义旨归 ,必然以人的存在为价值依托。因而把价值观引入美学和艺术领域 ,从价值本体论角度探求艺术本质应成为艺术本质探求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从现实性、必然性、精神性的不同维度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生产与需要、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进而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和价值启迪。重温和探析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观,解读和揭示其对中国梦的价值启示,对于更好地发挥中国梦在价值观领域的引领作用,激发和形成最大的社会共识,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学理层面上关注主体、方式和内容,后马克思主义的有关论述可以为此提供一定的借鉴.后马克思主义对后工业社会政治语境的分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范围的拓展提供了理论启发.后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解构和建构,可以启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非闭合性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结构得以可能.后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动态发展提供了思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对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构立场谨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充分体现了对民族主义"两重性"的认识,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精髓。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主义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议题,也是备受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与"苏联模式"、"南斯拉夫模式"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立的"中国模式",是社会主义国家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成功典范,从多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论述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奠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崇高目标,确定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价值取向,凝练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科学化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本质的正确理解,是马克思主义理性信仰形成的条件,但目前教材与文献对此的解读不够充分。不能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已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瓶颈。需要用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理论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并阐释其科学地位的社会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